之前有網友問我什么時候寫寫娃上了小學以后的學習心得。我這人并不喜歡一有啥想法就寫下來公之于眾,因為很多時候,有些想法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和時間的沉淀,其實是有偏頗和局限甚至是錯誤的,更別說只是一個娃的實踐,并沒有大數據支撐。所以我必定慎之又慎,必定是經過了用心陪讀、仔細觀察、認真反思和總結,才能小心翼翼地說一些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個人經驗和教訓。
我們在進入一年級之前是以大量游戲的形式做了數學啟蒙,游戲涉及到小學數學的很多知識點,好處是雖然沒有上過培訓班,但小朋友數感比較好,老師教的概念性的東西,他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計算速度雖說并不快,但正確率比較高。游戲的好處確實很多,在這里我不想再多說了,我要強調的是,學前兒童,有條件的話,要多玩數學游戲。但是進入小學后,就不要以游戲為主了。學前沒有做過具象數學啟蒙的,可以配合教具學習,但不建議做游戲彌補啟蒙的不足。
如果說學前的重點在于數感和空間感的培養,那么小學開始就要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做題能力。一直以來,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有個誤解,認為數學主要靠天賦,其次靠高質量的啟蒙,還有興趣。有了這幾點,數學還不是輕松學學?然而經過小學一年的陪伴,我改變了看法。因為數學能力,包括數感、計算能力、空間感、邏輯思維、想象力等等,最終必須落實到卷面,成為解題能力。優秀的解題能力靠天賦、靠啟蒙、靠興趣,更要靠后續的學習習慣來培養。
那么我們需要培養哪些數學學習習慣呢?
1,預習、認真聽講、復習的習慣。
這個重要性無需多言,我可控的是預習和復習。預習時,我給小朋友大體講講知識點,可以做幾道題。復習時,(通常是在回家路上)讓小朋友給我當小老師,說說學到的知識點,然后到家正好做作業鞏固。認真聽講這個環節,只要經常讓孩子復述課堂,孩子必然需要認真聽講才能做到。其實以上這些做法,也是數學老師要求的,我們只是執行而已。
2,自主讀題審題的習慣。
學前玩游戲的孩子,習慣于聽指令,但小學的作業是書面的,需要孩子從聽轉化為讀和看。這就是我主張小學后不要再浪費時間做游戲的原因。這時候做游戲,對讀題能力是一種阻礙。
讀題能力涉及到認字和閱讀。
首先認字。強調一下:學前必須認!必須認!必須認!600個保底。小班時我開始教娃認字,字卡配合指讀兒歌和繪本,雖然緩慢,到大班畢業,千兒八百還是有的。大體能讀一些繪本甚至簡單橋梁。這就為上學后的自主讀題打了基礎。
其次閱讀。能自主看書是必要條件,但能自主閱讀的孩子,讀題能力是否一定強呢?坦白講,不一定。要看閱讀習慣的好壞。有些孩子看書快,只求情節,不求把文字讀準確,不懂不會的一概略過,久而久之,看書就會漏字、加字、錯字,甚至漏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這樣的孩子在讀數學題時,往往會看漏看錯關鍵信息,漏題也會時有發生。與其說是粗心,不如說閱讀能力沒有到位。
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了兩個方法。
第一,朗讀。一邊用手指著文字,一邊大聲讀出來。這是語文老師要求的。我們每天都要朗讀500-2000字的文章,小朋友讀,我在旁邊監督。做到不讀錯字,不漏字,不加字,不漏行。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我覺得非常好。為了培養他正確的閱讀習慣,我在整個一年級都強忍住了讓他默讀以增加閱讀量的沖動,直到暑假,我覺得他朗讀習慣已經不錯了,才開始加入默讀,開始增加閱讀量。
第二,做題時圈關鍵字。這是數學老師要求的。小朋友其實并不能分辨哪些是關鍵字,這就要求家長做示范,比如多多少,少多少,應用題中的單位名稱,從大到小,從小到大,左右,最大,最小。。。。。。這個很重要,審題好的孩子,通常很會圈關鍵字。然而這個習慣很難養成,我娃屬于懶惰型,需要我不斷督促,分析利弊,示范,用了很長時間他才圈。
朗讀指讀和圈關鍵字,提升文本閱讀的準確性和閱讀理解力,培養了孩子的細心和耐心,是非常好的習慣。
3,認真寫字、用尺劃線的習慣。
寫字清楚、端正,這個不用多說,卷面不整潔,不僅要扣分,也影響做題的質量和正確率。初期寫字不認真時,我一定讓他擦掉重寫。小朋友都很精,寫得不好你容忍了,他下次就會寫得更差,所以一開始就不能讓步,讓他明白你的底線在哪里。
用尺劃線,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有些輕視它了,認為隨手劃一下不就行了嗎?何必每次都要用尺!后來發現,小朋友沒有大人的控制力,不用尺往往劃得歪七扭八,卷面很丑。但最主要的是,這個影響解題!比如學到豎式時,要求數字上下左右對齊,然后劃線,再解答。不用尺劃線的孩子,學習態度就差,往往也做不到數字上下左右對齊,不對齊就很容易算錯!再比如解應用題,老師要求劃直線后再在上面寫算式,一道直線一條算式。不好好劃線的孩子,算式寫不直,如果一道題有兩個算式,很容易把算式寫混或者數字寫混。
另外,寫字認真、用尺劃線習慣好的孩子,打草稿時也會清清楚楚,不至于草稿打到最后,自己也看不懂或看錯答案。
4,按順序做題的習慣。
試卷本身是從易到難的,做題當然也是從頭到尾按順序做。不能由著自己的喜好,喜歡做應用題就先做,再回頭做計算,這種習慣必須杜絕。亂七八糟的順序很容易造成漏題。
然而更多孩子的問題是,當遇到不會做的題時,不愿多思考,直接跳過,先做會做的題,想回頭再來仔細思考。悲催的是,低齡孩子往往做完了后面的,就忘記前面還有題沒做了!有一大部分孩子這個階段還沒養成檢查的習慣,做完卷子就開始玩,哪里還回去管空著的題!更悲催的情況是,剛做完后面的題,交卷時間就到了!
所以我基本是讓孩子先憑直覺寫一個答案,做好記號,有時間回頭先檢查這道題。同時培養做完題自己檢查的習慣。
5,把解題過程和輔助解題的標記寫在題目旁邊的習慣。
這個解釋起來比較繁瑣,我放一些圖更直觀。下面這些箭頭是老師要求的,實踐下來發現,如果不標箭頭,小朋友很容易忘記寫最上面的算式結果。
不等式比大小,老師要求不等式兩邊劃好線,算出答案后寫下來,再比較大小。通過寫解題過程,這類題錯誤率幾乎為零了。
其他幾種類型題我就不一一詳說了,大人很自然會把思路標在題目旁邊,再進行直觀的計算,而孩子不會,他們往往過分依賴自己的腦子而不是筆頭,但很多時候心算是不可靠的。教會孩子隨時動筆寫下解題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6,平時做題計時的習慣(這個是針對家長的)。
剛入學的孩子做作業時大部分都有拖拉磨蹭的毛病,我娃也不例外。所以我每天每項作業都會幫他計時,告訴他要求多少時間,實際用了多少時間,讓他每天心里有數,今天做作業拖拉了沒有。并且寫在家校聯系冊上,讓老師看到,他會有所顧忌。這個方法是有用的,特別是做到練習卷、口算之類的作業,計時能讓他以考試的心態來做題,檢測自己和考試標準的差距。
這個習慣并不容易堅持,因為要全程關注,剛開始家長確實辛苦一些,等娃大了,習慣了,就讓他們自己計時。那時候就可以放手了。
7,打草稿、畫圖的習慣。
這個重要性不用多說,家長要做的就是示范什么樣的情況需要打草稿和畫圖,如何打草稿、如何畫圖。家長要注意自己打草稿的方式,你隨意亂畫,小朋友必定也會亂畫,你排版認真,寫字端正,小朋友也會拷貝不走樣。
8,自己檢查試卷的習慣。
自己檢查作業這個習慣很難養成,也很費時,所以在我們家,只能先退而求其次,作業先由我檢查,只有做試卷時,才讓小朋友自己檢查。檢查方法就是掩掉答案,重新心算一遍。小朋友自己發明了一個用直尺一行一行往下移來檢查是否漏題,據他自己說很有效。
9,做錯題本、定期復習錯題的習慣。
一年級小朋友還沒能力做錯題本,我就代勞了,一有錯題就抄到錯題本上,絕不會拖延。兩個學期做了兩本,期中、期末前,都會拿出來重做、講解。
大家都說,對待作業要像考試一樣,對待考試像做作業一樣。我一直和娃說:只有平時做作業習慣好,把所有的好習慣練成下意識的行為,考試才能無往不利。平時習慣不好,絕對不能指望考試時一下子改好,你有多少壞習慣,就會扣多少分,沒有例外。
講完了習慣,順便說一下課內作業量。我們學校比較重視數學,每天最少都會有80-120道口算+一張練習卷,有時A4紙雙面,有時A3雙面。有些是學校自己出的練習卷,有些是老師指定的教輔。我覺得題量正合適,就沒有再額外增加練習。
我們這一年的重點是抓緊好課內,培養好習慣,所以并沒有報奧數班,也沒有同步做奧數練習冊。但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中會增加一些思維拓展題,每次測驗也會有兩道思維拓展大題。目前小朋友課內還算學有余力,所以我從這個暑假開始,就給他每天加幾道思維拓展題,這些題都是基于課內的知識點,啟發思維的,有難度,但并不算太大,比較合適小朋友目前的水平。
現在大環境是很多孩子從學前就開始上思維班(其實就是學一年級的奧數),一年級就學二年級奧數。后面以此類推。當然還有一些神娃,一年級已經達到三四年級奧數水平。像我娃這種沒有提前搞奧數的菜鳥,據說已經沒有班適合了,因為我們已經跟不上同齡娃的進度。
我該恐慌呢?還是恐慌呢?還是恐慌呢?哈哈!其實恐不恐慌都沒用,我娃目前的水平,還真就只能做做一年級的奧數思維題,二年級的夠不著!我覺得課內抓好了以后再做一些基于課內知識點的拓展,對課內是個很好的促進,這就夠了,我一二年級的目標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