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林
當年妻分娩時,我耐心地守候在產房外。聽到一聲啼哭,我忙抬腕看準時刻,掏出袖珍筆記本,記錄下小生命誕生的年、月、日、時。
因為我的生日父母“爭論”了40年。
1951年,在志愿軍留守處服役的母親生我時,父親和戰友們正浴血奮戰在朝鮮戰場上。他當上爸爸的喜訊不知晚到了多久。
父親回國后,母親告訴他,孩子是10月24日生的。不料,父親卻認為母親記錯了,說應是26日,并拿出珍藏的日記本佐證。以后,多次“舌戰”卻誰也沒有說服對方。
我跨入社會后,頻頻面對設有“出生日期”欄的表格。問媽媽,自然填寫的是10月24日;問爸爸,則填寫的是10月26日。
我漸漸長大了。填表時,思忖父親在戰爭環境惡劣的通信條件下,得到的信息能絕對無誤嗎?母親說“孩子是我生的,還能有錯?”倒是言之有理,所以落筆寫就10月24日。有時候又尋思母親在志愿軍留守處工作,前方將士沖鋒陷陣,后方軍人豈有清閑日,一定是忙忙碌碌,未必能準確地記住孩子出生的時間。再說,父親日記中已備案,也算論之有據。故而也時常填上10月26日。
辦理居民身份證時,我決心自主地徹底地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妻建議取中間值,用數學方法解決。我想,這樣做取得正確結果的概率只能是零,搖頭否定,繼續翻閱桌上的臺歷。翻到10月26日這頁時,“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紀念日”一行字映入我眼簾,頓時驚喜,感到選擇10月26日為我生日再好不過了。父母會因此回憶起不平常的戎馬倥傯的歲月而自豪;我的孩子會因此記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初的磨難,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為父母“爭論”未絕的問題劃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