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離現在近二十年了。那時我剛做班主任,年輕氣盛、不諳教育的真諦,一知半解讀了一些教育書籍,加之當時素質教育的口號漫天飄揚,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展示他們的藝術特長、活躍班級的氣氛、凝聚積極向上的正氣,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利用連續幾周的班會課時間讓全班每位學生逐一上臺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及才藝表演,這個活動現在仍有很多的班主任在使用,包括一些小學班主任。當我宣布這個決定時,孩子們拍手稱快,個個挺興奮的,我想這樣自娛自樂的活動應該能夠得到全體同學的支持。為了表示公平,我采用了讓學生抓鬮的方式來確定先后次序,同學們也表示贊同。就這樣孩子們按照規矩一個個抓鬮并記好自己的序號,輪流著上臺表演,教室里時不時傳出熱烈的掌聲,一片和諧融洽的氣氛,當輪到三號——一個靦腆的小女孩時,她緊張地哭了,死活不肯走上講臺,盡管同學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和善意的鼓勵,但她絲毫沒有挪步的意思。我一看急了,總不能讓這個活動在這里卡殼,總不能因為你一個人的原因而打亂整個活動計劃,于是我也加入到動員的行列中,在多次軟磨沒用后,我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今天你不表演,那么全班同學都等著你,直到你完成任務為止”。小女孩仍趴在桌上不斷地抽泣,就是不肯上臺,一下子班級的氣氛異常嚴肅,就這樣僵持著直到下課(其實時間并不長),這個孩子依然沒有完成“任務”,接下來的活動也就此擱淺。在后來的周記中,大多數孩子寫到了這次活動,都是肯定上臺表演同學的優點,表示這個活動令人難忘。而唯獨她,則是以半檢討的方式跟我訴說了原因,她從小到大就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從來不敢大聲和別人說話,更談不上有什么表演天賦,尤其在這方面缺乏信心,不要說課上有這么多同學看著,就是課后也不敢站到那講臺上。當同學們和老師一定要讓她表演時,她真的想找個洞鉆下去,甚至連死的想法都有。
【作者的反思】
我做錯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約翰·高而斯華餒說:人受到的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當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需要,其中“尊重需要”是較高層次的需要。進入中學階段,學生生理和心理上不斷成熟,遇事有自己的見解,而且主觀性很強,非常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在教育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樹立他們的自尊自信,可以促其自我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反之,在生理心理成長發展階段的中學生得不到他人應有的尊重,不僅會傷害扭曲他們的心理,對他們的成長不利,有時可能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因為不懂得尊重學生,不懂得教育的藝術技巧,我給這個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也永遠地刺痛著我的內心,直至今日都難以釋懷。
讓孩子們進行自我展示,表演才藝應該沒什么問題,活動本身肯定有其積極的意義,而且特別是對于她這樣性格內向的孩子,更應該多給她搭建舞臺,讓她更多的展示自己,增強信心。而我卻不注意方式方法,只顧自己為了達到既定的目標任務,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和真實困難。到底是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這樣的素質和條件,是否他們都做好了上臺表演的準備,我的前期思想工作是否做到位了,我的想法做法是否能讓所有學生接受,一切的一切,證明了我工作的粗糙,證明了想把事情辦好,結果卻事與愿違,傷害了一位學生幼小的心靈。如果我尊重了學生,事先征求每位同學的意見,就不會盲目宣布這個決定;如果我尊重這位同學,就不會和同學們一起硬讓她表演,強人所難;如果我尊重這位學生,我就不會用強硬的口吻和她說話,弄得她下不來臺,讓她難堪。我相信,這件事對她的傷害是相當大的,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留有陰影。
每個人都有弱點,我也不例外。而且我與這位學生的性格比較接近,我不會唱歌,有時偶爾和朋友去歌廳,就如同傻瓜只會呆呆地在邊上坐著,看著他們盡情的歌唱與歡呼,我卻無法融入,直到現在我仍無法信心十足地唱出聲來。講到才藝,我長這么大更是一無所長,沒有什么能夠拿得出手的,現在如果讓我非得表演一個什么的話,的確也勉為其難,但畢竟幾十歲的人,臉皮一厚應付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換了學生時代,這個要求對我來講也太難了,也不知怎樣應付突如其來的挑戰。因此我能體會到這位同學當時的處境,也能理解她的做法。
直到現在,我一直認為我讓學生上臺表演的初衷是好的,但傷害到孩子的自尊是我意料之外的,也是我沒有做細工作,工作方法不恰當,缺乏教育應變技巧的原因。
1.對于這個活動,我沒能聽取所有學生的意見,只是看到孩子們拍手稱快,自以為大家都愿意表現自己。素不知在眾多的孩子當中,難免有一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沒有表演特長又缺少信心的學生,一定讓他們上臺表演是在為難他們。何況當時的農村初中,孩子們的才藝最多也就是跟著電視機和錄音機學一些唱歌跳舞之類的,根本沒有專業的指導,另外當時孩子的思想相對保守,不愿表現自己,不愿與人溝通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對學生估計不足是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之一。
2.對于碰上特殊情況,孩子不愿意上臺表演,而我又以班主任的威嚴、強硬的態度私毫不退讓,逼著她進行她不愿意的活動,沒能給她必要的尊重,是在她的傷口上灑了一把鹽,給她的心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相信多少年以后,她和她的同學,包括我在內永遠會記得曾經給她造成的傷害和內心的痛苦。尊重學生是每個老師必須俱備的,也是每個社會人所必須俱備的,只有彼此尊重,我們才能平等交流,以誠相待。
3.對于這類突發事件,班主任是否可以采取更科學、更人性、更藝術的方法來處理此事呢?也許一句話就可以把尷尬的局面打破,也許一個玩笑就可以讓這事化解而繼續下去。告訴大家她還準備得不夠充分,下節課再輪到她,讓下一位同學先來,或者讓她先介紹一下自己,才藝表演放到下一次,課后再跟她一起想辦法應付等等。班主任缺少處理特殊情況的藝術,一根筋地堅持原則,最后只會傷害他人,內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