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國際交通樞紐城市名單: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大連、哈爾濱、青島、廈門、鄭州、武漢、???、昆明、西安、烏魯木齊。
作為第三經濟大省的山東僅有青島一市入圍。盡管濟南是山東最大陸路樞紐,但作為國際樞紐城市,海空運力的優勢無疑更為重要,青島作為山東第一大海空樞紐,又有省內最發達的膠東城市群為依托,入選也是順理成章。
相比于相比于現在最流行的抱團發展,山東似乎沒有學到東部省份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精髓,作為東部沿海大省反倒效仿起了四川、河南這些省會獨大的內陸省份,放著青煙威濰一體化的城市集群不要,集中全省優質資源打造濟南,讓原本相對均衡的資源變得集中,讓百強市第一大省轉型為強省會省份。
然而看似迅速壯大了省會,實則削弱了其他省內城市的競爭力,濟南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同時,山東省百強市數量也從15個銳減至12個。但是為什么如此樹立強省會還是沒能把濟南推向國際樞紐呢?因為濟南和其他幾個同區域樞紐距離太近了,從地圖來看,濟南市界距離天津市界只有200多公里,距離北京、鄭州直線距離都只有300多公里,在其他幾個核心地位更高的輻射網之內,濟南想當樞紐、當中心并非易事。
其實濟南剛樹立起強省會標桿不久就迎來當頭兩棒。
第一棒:2020年長江論壇,高層著重說明要降低省會經濟比重,側重發展多中心模式;
第二棒:2021年20個國際樞紐城市名單出爐之后,樞紐集群模式升格,強調了城市群發展價值。
就目前來看,山東似乎與這兩棒是背道而馳,其他省份都在響應號召從獨大向群狼經濟轉型,山東則從群狼經濟轉向省會獨大。
所以這就把濟南置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如果繼續吞并和挖角省內城市和企業,這就有違長江論壇的講話;如果不繼續,濟南于內難以撼動青島經濟龍頭的地位,于外依然難以匹敵鄭州的競爭力,強化了半天還是沒有明顯提升地位。當然如果繼續堅持強化濟南的核心價值,山東還有很多城市的資源供濟南挑選,以山東第三經濟大省的實力孤注一擲打造一個比鄭州更強的省會是沒問題的,但這對于省內其他城市以及全省競爭力都是削弱。反之,如果強化均衡發展的同時給予青島、煙臺、臨沂、東營這些民營產業發達的城市更多側重,山東的多點開花會更有利于追隨江浙粵的城市群模式發展,讓老牌核心城市降低虹吸效應去提升次核心城市的發展,讓城市群輻射外圍的模式。就像蘇錫常帶蘇南,蘇南帶蘇北的模式一樣。這會更有利于大格局的競爭力與發展,更有利于打造無錫、常州、鎮江這種低調、富饒、外來人口源源不斷的次核心城市。如果強省會比群狼經濟更有用,江蘇、廣東、浙江這些省份就不會誕生這么多的新興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