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濟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自古人們就把婚姻看做人生大事,亦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而有一種婚姻,卻讓世人覺得喜憂參半,那就是晚年“再婚”。出走半生,飽經風霜的老年人,物質生活大抵都能維持,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他們爭相選擇“再婚”,其中緣由,引人深思。《國語·周語中》有言:“婚姻,禍福之階也?!?/span>我們渴望婚姻,其實是在渴望一個時刻關心自己,噓寒問暖的人。但有時候,你選擇的另一半并不一定成為你堅強的后盾,反而推你入深淵。半生已過,經歷了婚姻中的風風雨雨,盡管初婚“不幸”,盡管“天真”不再,卻不能磨滅人們骨子里對“愛”的向往!盧大姐今年57歲,雖然年過五旬,但保養得當;龐大哥做了一輩子生意,雖然沒有退休金,但早早就攢好了養老金。雙方經過介紹相親見面后,龐大哥對開朗的盧大姐十分滿意,但看到龐大哥有明顯的駝背,大媽有些猶豫了。眼看大姐猶豫起來,大哥二話不說便邀請大姐吃飯。趁著上菜的間隙,龐大哥專門出去買了一捧鮮花和一盒巧克力......這猝不及防的表白讓盧大姐又驚又喜,開心得像個18歲的姑娘。
柏拉圖說:“真正的伴侶是靈魂上的契合,而不是形式上的親密?!?/span>
不管任何年代,無論什么年紀,人們選擇配偶,都不想為湊合而將就。對于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找一個情投意合的伴侶,歡喜度余生,人生這趟列車才會完美駛向終點。“當前,很多老年人由于兒女不在身邊,內心的孤獨感非常強烈。節目中的很多嘉賓都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有的中年下崗,有的婚姻不幸,有的疾病纏身,有的甚至常常感到死亡逼近......”
當今社會,子女大多離家在外打拼,父母獨自在家生活。如果家里只剩一個獨居老人,難免會覺得孤獨寂寞。他細心照料了腦梗的老伴5年,在送走老伴23天后,他選擇上節目相親。原因是,無法忍受孤獨。節目中大爺遇到一個老伴走了23年的大媽。大媽說:“23天的孤獨和23年,都是一樣的?!?/span>經年累月的照料他可以忍受,但心靈上的空虛和孤獨則無法忍受。找個老伴兒,找個跟自己真心相待的人,能夠在不舒服的時候有人問候一下,提醒自己吃藥,囑咐自己要好好休息,再嘮叨自己幾句。這樣日常煙火的日子,才是生活的模樣,也是老年人期待的生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若非圓滿,找個人一起同擔風雨,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只有回顧一生,感到所度過的是豐足的、幸福的老年人,才能更坦然地面對死亡?!?/span>
老年人之所以對愛情格外期待,其實是對生命的加倍珍惜。即使年歲漸長,人們也依然想要獲得他人的陪伴,甚至比年輕人更需要。
正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往后的日子,過一天,少一天。老年人只有加倍珍惜生命最后的寶貴年華。
一位再婚老人這樣說過:“為了兒女辛苦操勞大半輩子,人生最后幾十年,想要隨性而活。”老伴已經去世十幾年了,當時兒女還未成家,為了兒女著想,不想讓兒女心里不舒服,或者有婆媳矛盾,就一直沒有再婚。十幾年來,一直幫著兒女帶孫子、外孫。如今兒女的子女都已經能夠獨立了,自己也能過自己的生活了。所以他經人介紹,找了個談得來的老伴兒再婚,婚后一起出去旅游,相互扶持、照顧,感覺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人活一輩子,開心最重要。往后余生,珍惜時光,及時行樂,方不負此生!一位老人曾說:“一個人慢慢變老,越來越孤獨,最后就脫離了社會。”那些晚年“再婚”的老人,想要追尋美好的愛情,想要有人陪伴,排解孤獨寂寞,更想珍惜當下,隨性生活。如果身邊的老人,也渴望再尋伴侶,希望大家能看到這背后老人的真實需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