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性質,本來是多婚的(男女皆然),雖由社會的勢力,加以壓迫,終不能改變其本性。所以壓迫之力一弛,本性隨即呈露。
——呂思勉:《中國通史》
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兩個與出軌有關的現象。
第一,整個社會的出軌率大為增加,這一點在一些社會學調查中均有發現。
第二,盡管女性總的出軌率仍低于男性,但女性出軌率上升的速度要明顯快于男性。如根據黃盈盈和潘綏銘在《21世紀我國女性的多伴侶行為變遷之分析》中公布的“中國成年女性的多伴侶自報發生率”數據可知,2000年處于婚姻狀態(初婚/再婚)的女性自報多伴侶發生率從7.1%上升到31.8%。
本部分試圖對以上兩種現象進行經濟學解讀。
經濟學中的需求定理這樣認為,價格(代價)越高,需求越少。現代社會出軌率增加是對出軌行為約束減少,即出軌代價的下降的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軌”逐漸無罪化。在古代中國,丈夫有權對出軌的妻子和奸夫實施死刑。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個人無私事,出軌行為會對個人的政治前途等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而在現代社會,出軌逐漸由法律規范變成個人道德問題,社會輿論對出軌的態度也日益放松。從“私通”到“出軌”,描述婚外戀詞語的意義逐漸中性化。甚至社會輿論會對一些在婚內生活不愉快的男性或女性的出軌行為持同情態度。出軌的非罪化減少了出軌的代價,出軌行為也隨之增加。
2、出軌機會的增加。在非現代社會,“男主外,女主內”是家庭內分工的常態,女性的活動領域被束縛在家庭之內,很少有發生婚外情的機會和環境。如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所出現的人物除四人外,皆為男性。在婚外男女性間接觸很少的社會中,男性又像防盜一樣防著女性出軌,女性出軌出現的可能性就很小。但在現代社會,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女性就業范圍逐漸從家庭內勞作轉向那些涉及室外工作和外出工作的職業,婚外男女性之間接觸的機會大量增加,保證男女授受不親的成本也隨之上升,出軌的機會較之以前大大增加了,出現婚外戀情進而感情或肉體出軌的幾率也大為增加。
3、在古代社會,因避孕技術有限,出軌經常因為婚外生子而暴露。但在現代社會,隨著避孕技術的進步,除非是刻意追求,出現婚外生子的現象大為減少,出軌暴露的幾率也隨之減少。對此,波斯納在《性與理性》中就這樣寫道:“在避孕技術被廣泛運用之前,性交和懷孕密切相連,對懷孕的恐懼足以阻擋女性把性作為一種樂趣來享有。現在避孕技術的應用,使性交和懷孕徹底分離,女性再也不用擔心性交會帶來懷孕。這些都大大地刺激了非婚性行為與婚外性行為的發展。”不光如此,避孕技術的進步也間接地減少了“女性對男性的依賴(這種依賴是因連續懷孕造成的),因此也就減少了女子以允諾保持貞潔來換取男性供養的激勵因素”。
4、在古代社會,因交通條件的限制,個人生活圈子有限,出軌后被發現的概率很高。但在現代社會,隨著交通和網絡的發達,男女性接觸的范圍大為擴展,實施婚外性關系的成本減少。尤其以網絡為媒介的網戀和“一夜情”等被周圍發現的概率也很小。據廣州日報2010年12月15日報道,美國婚姻律師學會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著名社交網站Facebook已經成為婚姻的破壞者,美國20%的離婚案件與其有關。英國一家法律公司2009年的調查也顯示,20%的離婚案件是由Facebook引發的。現在,包括Facebook在內的社交網站已經成為所有離婚案件中最主要的婚外情取證來源。
5、在非伴侶婚的條件下,結婚大多基于夫妻乃至雙方家庭在經濟上的互利,出軌意味著經濟上互利關系的破裂,這會對夫妻乃至雙方家庭造成很大的傷害。而在伴侶婚的條件下,愛情在夫妻關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面臨著愛情消退的問題,當某一男性或女性周圍出現一個自己更愛而且更愛自己的人時,出軌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呢?因此,在現代以愛情為基礎的伴侶婚姻會比傳統以利益為結合基礎的非伴侶婚姻有著更大的出軌行為。
6、性的需求是人的本性。在古代社會,男女在性剛成熟就結婚,性的需求大多通過婚姻內的形式解決。而在現代社會,一個重要的特征是男女結婚年齡提高,處于妙齡的單身青年男女會采取種種方式解決性問題:婚前同居是一種,和已婚的男女發生婚外情則是另外一種。因此,單身男女的增加擴大了婚外情市場,也增加了婚外情發生的概率。
現代社會流動性增加也是導致婚外戀增加的重要原因。在傳統社會,除商人等個現代婚姻別職業外,社會流動性不強,很少會出現夫妻間長時間分開的情況。但在現代社會,社會流動性增強,可能造成夫妻長時間不在一起,不少男女會通過婚外途徑解決性問題。在中國,近幾年留守婦女的婚外戀和婚外性關系成為社會學等學科關注的重要問題就說明了這一點。
7、婚姻的本質是男性和女性間的一個交易,即女性通過貞潔換取男性對女性及其子女的保護和經濟支持。這反映在傳統社會,男性在外面有婚外性關系的現象較多,而女性則相對較少,社會上對男性的貞潔要求較低而對女性貞潔要求較高。在現代社會,隨著女性大規模地從事市場勞作,在經濟上取得獨立地位,對男性的依賴下降,即女性已經不需要通過守貞來換取男性對自己和小孩的經濟支持。對此,波斯納在《性與理性》中這樣寫道:“在保護婦女和兒童中,男子扮演的角色越大,社會就會越強調女子的貞潔;因為除非男子確信他們保護的是自己的孩子,否則的話,他們不會愿意扮演這一角色。如果婦女不需要男子來保護自己和孩子,她們就無須對男子的這種偏好做出讓步。”這就意味著隨著女性走向社會,女性發生婚外情的成本得到快速的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要大于男性。
8、在傳統社會,社會保障體系不發達,保險有賴于家庭內部保險,女性對男性依賴度非常高。而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社會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家庭中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女性通過社會保障體系能夠脫離對丈夫的經濟依賴。這同樣導致了女性不需要通過守貞來換取丈夫的經濟支持,也意味著女性發生婚外情的成本下降。不僅如此,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對男性的婚外性行為也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波斯納在《性與理性》中就這樣寫道:“特別是在一個有慷慨的社會安全網絡來保證沒有父親撫養的孩子得以存活的社會中,一個男子的最佳生育戰略也許是把自己的有限資源用來撫養他的合法孩子,同時又生一些自己完全不撫養的非婚生子女,甚至是把自己的所有生育資源都用于非婚姻市場,并且把他必須承擔的,撫養子女的全部負擔都轉移到納稅人身上。”因此,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與男性和女性的婚外性行為間存在著明顯的因果關系。
9、中國現階段的男女比例失衡減少了女性出軌的成本。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況下,男性,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男性,能娶上老婆非常不易,而且在其周圍又有大量的可替代自己的同性,因而對于女性的出軌行為,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防止婚姻關系的破裂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因此,在現代社會,女性大規模地走向市場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造成了女性對男性依賴的下降,女性不需要以貞潔換取男性的保護,加上社會對婚外戀的日趨寬容和發生婚外戀信息和交通成本的降低,使婚外戀的現象日趨增加。相對于男性,女性發生出軌的成本下降得更多,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女性出軌率的增加速度要大于男性。
盡管從偏好的角度看,“并不是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有過婚外情,而是每個人都想嘗試” (斯蒂芬·貝利主編:《兩性生活史》),但是否發生婚外情取決于現實約束。現階段,婚外情不斷上升是婚外情成本不斷下降的結果。在《兩性生活史》中,斯蒂芬·貝利同樣直率地指出:“現在,婚外情不再受制于歷史流傳下來的嚴格道德規范的約束,而是可以用天平來衡量,可以根據是否有利可圖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