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今譯】
掀起門簾拜別老母親:“明日我要去河梁”,
您已白發蒼蒼,眼淚流干,滿是惆悵!
凄凄慘慘的風雪之夜我要掩柴門遠去,
有兒子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守在身旁!
【鑒賞】
他鄉放不下靈魂,故鄉容不下肉身。能維持了生計,誰會漂泊他鄉?作為清代乾隆年間最著名詩人的黃景仁,一身才華卻沒有功名,只有漂泊他鄉,或為幕僚,或為塾師。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何況詩人的母親已經是白發蒼蒼。拜別母親的時候,詩人只是說了去“河梁”。河梁就是“河上的橋”,給自己找一座生活之橋,把自己渡到彼岸去。不甘落寞的窮苦讀書人黃景仁,必須在這個風雪之夜出門,必須辭別淚干的老母,生計所迫,不得不行!母慈子孝,養兒防老,要背井離鄉的兒子有什么用呢?
漂泊是永恒的主題,無聊的人才把苦難當成奮斗史。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的硬朗漢子,走浙江、去廣東的健壯青年,有幾人沒有黃景仁《別老母》的糾結呢?生民奈何?大抵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