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的第258天
記得在易中天的書中看到說,佛學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無比巨大的。
一方面,儒、釋、道是構成中國人精神內核的三大支柱,培養了中國人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佛學也深刻影響了我們的語言,據說我們的常用詞中有10%-20%都出自各種佛學經典。只不過佛學已經過于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使人日用而不知了。
這其中就有兩個重要的概念,“常見”和“斷見”。
在佛學中,佛陀擁有“立法權”,他的話自然就是佛法。但所有的信徒卻擁有“釋法權”,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讀佛法。那如何能保證好經不讓歪嘴的和尚給念歪了呢?
于是,佛陀又為佛法欽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分別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漏皆苦,合稱“四法印”。這可以被認為是佛法的“憲法”。
佛陀叮囑弟子,等自己涅槃之后,大家就可以用這“四法印”當作標準來辨別教義的真偽,看它到底是正解還是異端邪說。
— ? —
其中的諸行無常,“行”泛指一切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無?!?/span>則說的是萬事萬物都不穩定,忽生忽滅,忽聚忽散。
換作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如果有人說會永遠愛你,不要相信他(她),因為愛注定是無常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他(她)這一刻的許諾也許完全發于真誠,也真的相信自己會做得到,但你依然要知道這份愛注定會變。
廣告里說“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是謊話,根本不存在任何“恒久遠”的東西,連佛法也不可能“永流傳”。如果愛你的人送給你一顆鉆石,你在感動之下相信了這份愛,那么用佛教的概念來說,你這是陷入了“常見”,錯誤地認為有些事物是恒常不變的。
那么,如果他(她)不愛你了,離你而去,你從此再不相信愛情,這是不是就合乎佛法真諦了呢?
佛陀會說,這也是不對的。你雖然脫離了“常見”,但又陷入了“斷見”的誤區。愛情還是有的,他(她)不愛你了,又去愛了別人,你這一刻心灰意冷了,看不到別處或將來還有別人真誠地愛你。
一切都在因果齒輪的嚙合當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綿延無盡。
“常見”是道路左邊的深坑,“斷見”是道路右邊的深坑,你必須小心翼翼地走在道路正中,也就是佛教所謂“中道”。
《莊子》里也說,生死存亡渾然一體,生為適時,死為順應,安時而處順,就不會受到哀樂情緒的侵擾。這基本和“無?!钡挠^點一樣。
《中庸》里也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種執其兩端而取其中的思路,和“中道”也是一致的。
所以,說法雖然法出多門,但底層的邏輯和道理都還是相通的。
— End —
如果覺得不錯,麻煩點個“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