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一天班,父親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等待多時的孩子立即迎上去:“爸爸,陪我玩一會”,疲憊的爸爸忍不住大聲吼“你不知道爸爸上班很累嗎,還不趕緊寫作業去,就知道玩”。
當孩子嚷嚷吵著要看電視時,作父母的一邊刷手機一邊吼“就知道看電視,不知道看電視玩手機會傷眼睛嗎,不許看”
我們一邊跟孩子講道理,一邊用行動給他相反的教育,最后還自我嘆氣,這孩子什么不聽話呢,講那么多道理也不懂。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文章中也寫過他的母親,他說他的母親對他的影響成長成材是巨大的。其中一則故事深深打動了我們。他說,小時候他們家很窮,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碎了家里唯一價值巨大的財產——熱水瓶,那時他心里充滿惶恐、自責、害怕,由于擔心責罵,就躲在一個草垛里不敢回家。直到天黒母親找到了他,母親沒有說話,沒有責備,只是輕輕撫摸了他的腦袋,輕輕的嘆了口氣。
是的,母親沒有跟他說什么做人要寬容,對孩子要慈愛的大道理,甚至在母親的字典里,可能都沒有寬容、慈愛這些字眼,但她卻用行動讓莫言體會到了慈愛和寬容。
有一對普通中年父母,在北京城市里打拼,為了給孩子好一點的教育,倆人每天早出晚歸。做母親的經常給女兒講,爸爸媽媽為了給你上學,每天上班掙錢多辛苦多累,你要努力學習否則怎樣怎樣等等,可效果就是不好。
有一個周末,正好單位都要加班,女兒不用去學校,一個人在家里也不放心,母親只能帶著女兒去單位加班。早上先做半小時的公交,然后倒半小時的地鐵,最后又倒二十幾分鐘的公交才到單位。雖然是周末,但地鐵里仍擠滿了人,等來到單還沒開始正式上班的時候,女兒已經累得不行了。母親在單位又忙碌了一天,到下班的時候母親也已經累到不行了。
晚上到家以后,女兒主動跟爸爸說:“媽媽好辛苦,心疼媽媽”
親身體驗一次,勝過百次的口頭教育。
是的,我們經常跟孩子講道理,但往往忘記了,榜樣和身體力行才是最好的老師。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用行動,環境來改變孩子,而不是空講道理。
講故事,其實是一種場景化教育,能讓孩子滲入到場景里去,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更能讓孩子主動學習成長。
反過來想想,父母跟我們講的道理還少嗎,我們有幾次聽進去了。他們讓我們找什么類型的愛人,讓我們報考什么樣的專業,交什么樣的朋友,我們有幾點是聽進去了。即使有時我們表面上聽從了,那也是為了不再繼續爭吵。
講故事和講道理是兩種不同的溝通模式。講道理,是你想控制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自我保護——反駁和抵制。講故事,是把我們放到同一場景中,我們不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我們是相互的,是一體的。講道理,是命令,是服從;講故事,是平等,是協商。
多講故事 ,少講道理。多給我們的孩子做良好的榜樣,少講一些空洞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里說“是以圣人處無為無之事,行不言之教”。太對了。
作者: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