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的流行詞,搞錢,一定數得上。從副業到基金,越來越多年輕人沉迷搞錢不可自拔。我們去觀察,很多搞到錢甚至搞到大錢的人,并非多么努力,也不一定是有啥過硬的背景。至少我身邊,這幾年白手起家從0到千萬級的大有人在。而搞不到的人,也不是說不努力。可能有的人都嘔心瀝血了,可還是停留在溫飽階段。甚至把身體搞壞了,那就太不值了。因為你搞來的錢,很可能覆蓋不了醫療費用。其實,表象的成功失敗背后,最大的差距,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思維的差距。底層思維,會不斷點亮或者掐滅我們頭腦中冒出的每一個想法,會下意識引導我們的每一次選擇,會指導我們的每一份行動,那是每分每秒扎扎實實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里就寫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蕓蕓眾生,皆為各自利益不停地奔波。這是什么?這是人性。想賺到錢,你一定得順著人性做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生活中大量的人,他是反著來的。有的人當個小老板,效益稍微好一點了,就想著怎么克扣員工工資,或者壓低合作方的利潤空間,覺得這樣可以壓縮成本讓自己賺到更多。但員工的努力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合作方通常也不是只有你一個選擇。得不到利益,哪里來的動力?明年還能給你創造同樣多的利潤?有的人,想讓別人幫助自己,只會用裝可憐或者道德綁架的方式,從來不主動花時間想想,自己有什么能給到別人的。裝可憐可能一次兩次好用,再多了只能讓對方反感。現代人越活越通透了,道德綁架也不那么好用了。合理的利益互換才是更長久高效的方式。一群人想跟羅振宇認識,每個人都急于介紹自己和自己的項目產品,期待羅振宇“看上自己”。想想每天有多少人持有同樣的想法希望羅胖“出手相助”?他可能早就麻木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資源都是有限的,他只能選擇“麻木”,才能騰出手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小馬宋怎么做的?他說自己有個2萬人關注的公眾號,賣了1萬本書。這句話是隨隨便便說的嗎?當然不是。他研究過,羅胖千萬粉絲,《戰天津》賣了5萬本。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他的轉化相當驚人。所以,他這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展示出自己擁有羅胖沒有且正需要的能力,自己是能給羅胖帶去利益的人。羅胖怎能沒興趣?動物界雄性求偶,都知道要展示個羽毛開個屏啥的,而不是直接上去說“我要”。在這點上,生而為人,咱不能退化。后續是,小馬宋是那天唯一拿到羅振宇微信的人,還是羅振宇主動加的,后面他們持續見面,建立起了更深度的合作。且這個案例被不斷傳頌,小馬宋也火出了圈。相反,很多不停情感綁架道德綁架你的人,可能正是因為想跟你進行不對等的利益交換,所以才需要用這種方式。謹慎識別。朋友進了一家小公司,老板初心是以設計作品取勝,做一個成一個精品,以口碑傳播作為增長引擎。這樣的好處是團隊都是專業人員,大家把所有心思用在擅長的專業領域,搞出溢價,不用太累追求數量。但劣勢也很明顯,作為小公司,必然要拒絕各方誘惑,忍受一段時間的虧損,得真正搞出精品占據自己在行業的生態位了,后面才會比較輕松收放自如。一年不到,老板受不了了。接了一大堆大公司溢出的邊角的活,不在乎質量,只在乎賺快錢盈利。本來也沒問題,戰略調整嘛。但同時,他又嫌棄大家手頭的作品沒有投入百分百心思,沒有做出精品的工匠精神。朋友崩潰。大家都被趕不完的任務搞成007累成狗了,哪里來的工匠精神?火遍世界的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大概能代變極致的工匠精神了,但是人家吧臺幾十年如一日只有10個座位,因為他的壽司追求最鮮美的味道,要客人20s內入口,再多照顧不過來。不同戰略,用不同行動去達成。成年人一定要懂取舍,沒有既要也要這回事兒。結果有的人,本來是做網格策略,賺波動的錢的,結果看手里的票子不震蕩了,單邊上漲長得猛烈自己踏空難受,到了網格止盈點不賣了,生生做成了長線。年后一回調,利潤全部回吐,更難受。有的人,本來長期定投的,那基本是不擇時的策略,起起伏伏太正常。結果年前看漲得太爽,高位加倉,年后又捶胸頓足沒有高點賣掉。市場永遠無法預測,亙古不變。堅守自己的策略不動搖,才能賺到你的策略下該賺的那部分錢。人是非標品,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是說,大家系統都是不一樣的。就算要“抄作業”,也不可能是直接的拿來主義,必須要選擇適合自己系統的抄。然而,太多人就是懶得搞清楚自己的系統,想直接抄,結果是把自己的零部件搞壞了。24歲的博古,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不重視實際情況、生搬硬套馬克思主義教條的“本本主義”之路是走不通的。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寫下了經典的“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挽救了中國革命的遵義會議,正是從左傾“直接抄”教條,到毛澤東為代表的深入研究調查后把理論為我所用。這才是真正的信仰,是更高層次的實踐。所以,如果不懂如何“抄作業”,可以深入學習下中國革命如何走上正確道路的范本。是的,你沒看錯,搞錢失敗的一大障礙,就是只想搞錢。我身邊這些年白手起家做得不錯的朋友,基本都會經歷這么一個過程:頭1、2年,很艱難,不賺錢甚至虧一些小錢交學費;到第3年,賺到跟上個班差不多的錢;第4-5年,收入突飛猛進年入百萬了;再到6年往后,價值進一步爆發,具體能做到什么情況,看行業看個人發展野心看機遇以及金錢資源的利用效率了。這種難熬,不僅是賺不到錢,有可能是太在乎錢,而無法抵擋其他來錢的誘惑。或者做跟自己初心認可的價值不符的事情,又或者別人稍微拋出個橄欖枝,就心猿意馬了。自己能搞起來一攤子事的人,多半還是有可圈可點的能力的嘛。就我自己這兩年,都拒絕了好幾個工作的創業的邀約。馬云曾表示,不喜好財務出身的CEO。雖然他后來的CEO接班人竟是財務出身。不過馬云的本意應該是,財務出身的人,太看重錢,容易短視。張勇雖然財務出身,早有多個行業崗位的切換經歷了,不一樣。反正一句話,不能眼里只有錢。價值先行,才會賺到更長期的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