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團 育兒團每天分享懷孕,育兒,早教以及女性健康方面的知識!歡迎訂閱育兒團!
33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文|川媽
本文由|二胎媽媽圈(ertaimama)
授權發布
缺少內驅力的孩子,就好比一輛汽車,沒了發動機,或沒了汽油,只能由家長推著往前走。怎能不累? 每天都有很多身心疲憊的家長,向我求教如何提升孩子的“內驅力”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內驅力可以分為三種: 一、認知內驅力。指的是一個人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一種需求,對于孩子而言,就是自覺地“好好學習”的力量。 一方面是好奇心。孩子天生有探索理解環境知識的好奇心,這是學習的潛在動機。 第二方面是一種“有收獲”的預期。即,我可以通過學習,成功地獲得知識和技能。 一個人身處鼓勵學習、重視知識的大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會構成學習的內驅力。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一定工作,做出一定貢獻,取得一定成就,贏得一定社會地位的需要。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所說的“天天向上”的上進心。 長遠來看,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追求“成就”的動機,它促使孩子把學習目標指向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和成就。 在學習期間,這種動機會使孩子努力地追求優秀的學習成績和較高的排列名次。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動力源泉。 跟“認知內驅力”相比而言,認知內驅力是直接的學習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間接但更持久的學習動機。 在教育孩子時,培養孩子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是激發孩子自我提高內驅力的有效措施。 但是過分強調“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會助長孩子功利主義的傾向,使孩子過分追求成績和排名,而降低對獲取知識本身的興趣。 所以,我們需要將“自我提高內驅力”和“認知內驅力”結合起來,使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一起發揮作用,促進孩子熱愛學習。 附屬驅力是指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的或權威們的贊許和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把學習和工作做好的需要。比如,一個孩子會為了贏得家長和教師的贊許而努力學習。 附屬內驅力又有比較明顯的年齡特征,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附屬內驅力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驅動,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和獨立性增強,附屬內驅力不僅在強度上會減弱,而且附屬對象也會從師長身上轉移到同伴身上。到了青少年時期,同伴的贊許或認可將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 簡而言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對于內驅力的分類可以提煉成三句俗話:好好學習(認知內驅)、天天向上(自我提升)、獲得嘉獎(附屬內驅)。 (好好學習)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內驅力,不需要刻意培養,大人別去破壞就好。 第一、 限制孩子探索,或用負面的言行回應孩子的好奇心。 第二、 讓孩子進行無意義地重復性學習。(比如,很多重復抄寫的暴力作業) 第三、 學習難度過高,讓孩子受挫。簡單說就是“我怎么學也學不會”。 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對孩子的好奇心給予滿足和好奇;不逼迫孩子進行無意義的重復性學習;學習難度循序漸進,讓孩子在一點點的收獲感中不斷自我激發前進;營造尊師重教的環境和熱愛學習新知識的家庭氛圍。 家長可以通過培養孩子的職業理想和遠大抱負來強化“自我提高內驅力”,并適度鼓勵孩子參與競爭,讓孩子體會到“贏”和“上升”的感覺。 需要強調的是,自我提升內驅力并不像認知內驅力一樣,可以無條件地自發產生,它需要一定的前提。 了解過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的人就知道,“自我提升內驅力”和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的最高一級“自我實現需求”可以基本對應 從馬斯洛的需求金子塔圖形來看,個人需求層次是有一定的先后順序的,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后,才會出現較高層次的需求。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擁有最高層次的“自我提升”或“自我實現”驅動,首先要檢視一下底層的其他需求有沒有給予滿足—— 安全需求:孩子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缺少關懷、經常被家暴的孩子通常是缺乏安全感的。) 尊重的需求:孩子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過度控制型的家長通常難以滿足孩子對尊重的需求)。 孩子如果在前面4個層次的需求上得到了較好的滿足,最高需求“自我實現和自我提升需求”就更容易產生。 孩子會因為想獲得他人的認可而努力上進。首先,必須得有這樣一個孩子信服的“他人”的角色存在,可以是老師,朋友和父母。父母最好能長期扮演這個角色,讓孩子尊重你、信服你,看重你的認可和評價。 其次,這個角色最好能用合理的方式去認可孩子,既認可孩子的成績,也認可孩子的努力過程。 到了青春期,孩子身邊有一些比較“正面”的伙伴和同學群體,也變得非常重要。 我家二寶涵小妹今天剛上一年級,每天高高興興地上學,開開心心地回家,完成家庭作業也很積極,可以算得上一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有內驅力的孩子。 對照奧蘇貝爾的內驅力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模型,女兒達到目前的狀態,確實符合一般規律。 在認知內驅力上,我們一直滿足并鼓勵她的探索行為。同時,因為家里有一個早幾年上學的哥哥,女兒一直很憧憬小學生活,連哥哥在家寫作業,做小報,女兒都流露出羨慕和好奇。 其次,在幾個需求層次上面,孩子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尤其是吃、睡、玩的生理需求。 如果她表示寫作業累了,我們一定會允許她休息。每天的課后和周末,除了完成作業,還有足夠多的休息玩樂的時間。 這也得益于孩子上了一所比較寬松的小學,作業量不多,學習難度也不大,不至于因為學習壓榨孩子的“生理需求”。 同時,在日常時間的安排方面,我們一般通過家庭會議來討論,對孩子的意見也給予了尊重。 還有比較關鍵的一點,我們認識到孩子資質普通,沒有給太高的期望和太大的壓力,總是以正面鼓勵為主,即使考得不好,我們也正面鼓勵。 當然,孩子的狀態也不是一直穩定,偶爾學習任務多,生理狀態差時,孩子的學習動力也會下降。 我們也會想各種辦法去幫孩子調節,總體原則是:不犧牲孩子的學習熱情。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自我提升內驅力最大的表現是對未來職業和某種人生理想的追求。這種力量的強大,我親自見證過。 我念中學時有一個同學Y,他一直表示自己的理想是當教授,并且認為,當教授必須要先考一所好的大學,再讀到博士。然而Y同學成績很一般,考重點大學基本無望,不過他最終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的專科。 從進大學Y同學就開始奮戰“專升本”,最后壓著線升為本科,然后接著備考碩士研究生。又運氣好趕上當年研究生擴招,又壓著線考上自費研究生。碩士畢業時,當年就業形勢一片大好,大多數人畢業后都紛紛投入社會、成家立業。結果Y同學硬著頭皮又考上了博士,據說是因為當年報考博士的人很少。 博士畢業后,Y順利地進入某所高校任教,前兩年,Y同學如愿以償地評上了教授。 同學聚會時,一位當年的學霸對Y同學說了句酸酸的玩笑話——“沒想到你這么個學渣,居然混成了教授,簡直是不可思議。” 可見,當內驅力足夠強大時,是可以突破很多天賦的局限。 川哥在藝術方面有一些相對天賦,同時性格偏內向,又比較情緒化,我一直以為他未來可能是個“藝術家”。然而川哥表示,他未來的理想是當個Boss,現階段的表現就是特別想當班干部。 盡管我一再強調“干部”是公仆,跟老板大不同,但禁不住川同學想當干部的強大內驅力,從一年級時,每年都積極競選班干部。 一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競選,居然成功地進入“中隊委”(因為總共沒幾個孩子敢上臺),一禮拜后老師覺得川哥能力弱,給降成小隊長,一個月后川同學丟失了小隊長隊標,被罷為平民。 此后幾年,競選越來越激烈,川大多以失敗告終,最高職位是“小組長”。 年復一年,川同學在“想當干部”的道路上屢敗屢戰,越挫越勇,今年終于榮幸地成為了一名中隊委。 客觀評估川哥各方面能力、性情,他真的不適合當“干部”,我從內心也不太愿意他往這方面追求。只不過當孩子提出自己的目標時,我沒有阻攔。 所以內驅力這個東西,說簡單也簡單,就跟吃喝拉撒一樣,是一種近乎本能的需求。 也許,每個生命都有自發生長的力量和方向,大人最好別去阻擋,也阻擋不了。來源:二胎媽媽圈(ertaimama)二胎話題、倆寶養育、正面管教、家庭關系——由《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作者“華川”創辦。原文標題《如何理解孩子的“內驅力”?》轉載已獲授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