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自我欺騙是個需要改進的問題?
因為我們需要直面事實
因為短暫的安慰可能帶來高昂代價
因為我們會失去成長學習的機會
因為我們會變得虛偽、難以相處
因為有害的心理機制會惡性循環
... ...
還因為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遲早要面對真實的自己。
點擊音頻,傾聽全文 主播 / 樂觀
成就美好人生的一大絆腳石,就是我們經常喜歡自我欺騙。
其實,我們有時會這么做的原因可能很簡單:因為我們想要逃避痛苦。但隨即而來的代價是,我們也喪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改變我們的工作、親密關系、友誼、健康習慣和觀點都需要太多努力。而即便付出這些努力,似乎也不一定得到確定的結果。此時,自我欺騙的聲音可能會說:反正也不一定能有結果,為什么還要浪費時間瞎折騰呢?于是在懈怠中,我們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比如,我們會傾向于想象自己是所謂的“特別正常的人”——沒有任何特殊愛好或厭惡,沒有任何異常的想法,三觀很正。這種傾向會讓自己不愿意正視那些稍顯“怪異”卻真實存在的特質,更妄談深入探索幾乎每個人都隱藏著的“人格陰影”,并最終將之帶到光明之中。最后一種情況:我們欺騙自己是因為我們不愿感受到無助。比如,我們發現:比起我們想要得到的,我們擁有的太少。
對愛的人動怒
最后一種情況:當我們對本應該愛的人度怒時,我們經常會試圖自我欺騙。比如在怒斥對方之后,心生歉意,卻偏偏將之美化成為 “我在為你好”、“我是愛你才這么說的”。這經常會有效地減少自我的歉疚感,或覺得自己總體上是做了正確的事情。當我們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氣時,我們還會覺得這與自己“成年人”的身份不相符。這時候,找一些理由為自己開脫是很容易的,比如刻意夸大事情的嚴重性,或翻起一些陳年舊帳...誠然,直面不那么“道貌岸然”的真我需要勇氣。在沒有真正拾回這份勇氣的時候,自我欺騙有時也是迫不得已,甚至有自我保護的色彩。認識自己是每個人必經的課題。但這個課題在許多時候并不具有顯然的緊迫性。真正進入這扇門之前,總有各種各樣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聲音告訴你該怎么活。直到出于各種各樣的機緣巧合,我們與“我是誰”這個問題撞了個滿懷——可能是出于深刻的思索,可能是來自痛苦的遭遇,也可能是某個孤獨的時刻...當我們決意獨立而自主地開始回答“我是誰”,開啟這趟認識自己之旅的時候,就拿回了這份勇氣。于是,我們再也不需要自我欺騙提供的舒適感了。
以下列舉了我們可能會使用的一些自我欺騙的方式,我們共同以此為鑒,正視真實的自己。我們可能會找到一些讓自己樂不思蜀的事情,以暫時逃避糾結。這些事情中,瀏覽色情網站尤為有效,其次是看看新聞八卦,打打游戲,再次是喝點小酒,最后還可以是投身工作。其實我們并沒有多喜歡做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我們僅僅是藉由它們逃避那些令我們懼怕去面對的事情。在面對我們難以承受的悲傷事情時,有些人可能會用神經質的狂喜來掩蓋自己的悲傷。在這種時候,我們越是不開心,就越是迫切地想要掩飾這份不開心。我們不想被自己的悲傷所擊倒,于是明明心里抓狂,我們還是習慣性地安慰自己——還好,還好,多好啊,不是嗎?某種意義上,這種自我欺騙帶有保護的色彩,但是如果我們拒絕一切“消極”的想法在心里冒頭,那么事情就變質了。由某一事情引發的怒火可以被我們壓抑下去,但情緒本身并不會消失,而是轉化成對其他事物的無名火。這種自我欺騙極具欺騙性——我們簡直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僅僅是止不住地想要發脾氣。有人動了電視遙控器、發現冰箱里竟然少了兩個雞蛋、或者看到電費單比我們預想的高了點... ...任何事情都可能惹火我們。當我們心里充斥著那些令人惱怒和不爽的事情,似乎就不會有時間去關注那些真正令我們悲傷的事情了。
無論愛情還是政治;事業成功還是精神生活;無論是那個高顏值的同學,還是那棟我們買不起的房子——我們只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我們可能會費盡心機向別人展示自己是多么超脫的同時,有意地表達對一些自己并不擁有的事物的詆毀——這就暗示著,實際上我們并非真的不在乎它。重點是覺察:對某種事物的超脫態度,究竟是一種緩解渴望、為自己開脫的手段,還是真的了然與超越。最近有沒有發現:對于某些人和事,我們變得喜歡說三道四。有時候我們不支持某一行為,并極力批評。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不想承認:其實我們自己也有類似的品性。比如,我們有意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某些癖好是離經叛道的,但其實是因為自己私下對其抱有莫名的好奇。我們常常會因為某些人現丑或蒙羞而拍手叫好——他們所作所為實在糟糕透頂,而我們批評了他們,這樣我們就撇清了與他們的某種相似性。當我們聽到不想聽的消息或建議時,我們有時會直接反擊。這其實是大腦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法:自我防御。比如,一個同事試著給我們一點反饋,可我們認定這個人既粗魯又傲慢,還莫名充滿了優越感;伴侶指出了我們的某些不足,我們很生氣,因為我們認為他是故意在關鍵時刻對我們施加壓力。大腦通過產生一種“被冒犯”的感覺,使我們的注意力得到轉移,混淆了思緒。我們便不再關注那些十分正確,但需要一點勇氣來面對的事實。而轉向對他人行為吹毛求疵,并發起攻擊。人生中,我們難免會因一些事情而傷心。但正所謂“人艱不拆”,我們的一種應對之道是:將悲傷的情緒泛化。我們之所以把引起痛苦的原因放大,是為了避免想起那些具體的,能引起我們傷心回憶的事情。于是,那些真正令我們悲傷、觸及傷口的事情,因為和其他事情混為一談而似乎“消失”了。
不面對事實和真實的情緒時,真實往往會通過無意識的行為、或者身體癥狀表現出來——比如,我們會變得失眠或者虛弱、眼皮偶爾會抽搐,或者我們變得結巴,做夢時會尖叫,或者感覺乏力,甚至陷入抑郁... ...所以,看在為自己著想的份上,開始面對真實的自己吧!○ 圖片文字采集自網絡或書籍,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