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多鉤挑與牽絲
楷書書寫要一筆一畫、工工整整,行書則不然,行書書寫自然地出現或增加了由于用筆帶出來的鉤挑和牽絲。
所謂鉤挑是在原來沒有鉤,行筆時順勢帶出來短鉤。
所謂牽絲則是在前后或上下筆本不相連的筆畫之間,順筆勢帶出來細細的牽絲,在行書的點畫之間有了鉤挑與牽絲,則顯得筆勢流動通暢和諧。
注意:鉤挑與牽絲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處都是鉤挑與細牽絲,顯得不干凈利索;太弱了,如細絲如棉線,顯得軟弱無力乏鐵畫銀鉤之健美。
二.以圓轉代方折
楷書轉折處多為方折,而行書轉折處多采用草書圓轉的寫法,所以行書才顯得筆勢流暢。但需注意,行書的圓轉中隱含著折意,寫時仍需要駐筆、提按,否則圓潤而無力,缺乏方圓兼備,方中有圓,圓中有方之妙趣。
三.改變書寫筆順
上學時,老師強調寫字的筆順,這確實是很重要,特別是楷書。
但是在行書中,有時有意識地改變楷書的書寫筆順,而采用草書的筆順,其目的是便于書寫,同時也是為了造型的變化多姿。
注意:一般地說行書寫法,也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內后外,但有時卻反其道之,倒也別有風趣。必須注意,改變書寫筆順一定要因勢利導,要合乎草書的規范。
四.用筆靈活
行書比楷書用筆靈活多變,同樣的點畫可以這樣寫,可以那樣寫,不受約束。單獨點畫一般多用“鷹爪點”。
如果勾端由上翻筆而下也可以。
如木字旁,一般是寫好橫畫和豎畫后、筆勢總是從左邊帶出撇挑,但從右邊挑筆而上,然后順筆就勢寫出撇挑,也有道理。
五.起筆露鋒入紙
楷書無論是點、橫,還是撇、捺,都強調調減鋒為主。而在行書中起筆處以露鋒入紙為多,因為露鋒入紙,書寫起來比較簡捷方便,自然流暢。
但不是隨便的順鋒搭下一寫,而是仍要'逆鋒',只是這個'逆鋒'是要求凌空取勢,即搶鋒。不理解這一點,就會犯落筆尖細軟弱的毛病。
注意:露鋒入紙,取勢要求要快,寫出字來,筆意就生動活潑.而藏鋒取勢較慢,筆意含蓄凝重。一般說,行書開頭的往往是露鋒人紙,而下面的承筆處則多數是藏鋒用筆,避免輕飄無力。
六.體態多變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兼工帶寫的字體,它的使用范圍很廣,表現力豐富,常常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姿態各異。
如果同樣的字或是字頭子尾相同的字,寫得千篇一律,沒有變化,使人看了乏味,那就不成其為書法了。
七.以點代替其他筆畫
為書寫簡便敏捷,行書常常以'點'來代替其他筆畫,以短小的'點'代替其他較長大的筆畫,可以使字的結構形態發生變化,造型更為別致。
如將'影'字中三撇改寫為三點則更敏捷,字型發生了變化,顯得饒有趣味。
又如'大'字,將捺筆寫成側點來表示,這樣書寫起來簡捷流暢,造型也顯得精悍樸實,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