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義行為者乃德善所支配也。德乃思想意識之規范,善則身體踐行之作為。恩義之舉顯現于思想意識者即為德,落實于行動作為者則為善;反之則為無德無善,忘恩負義也。故“德善恩義”乃自然人個體入世所必須面對、并作出反應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能力。
坤寰塵俗,雖萬物生長于陽光雨露,凡萬事得益于意識行為。光露充潤者,物種繁茂,反惠于塵世;逾矩劣行者,利足忘乎,折毀于門前。
入世行走莫過于人事交往,離不開德善恩義。德善恩義乃人事交往之意識規矩,德行善為者、忘恩負義者實為華夏文明揚棄褒貶之分水嶺,為數千年中華傳統文化所記載鑒識。
德,道德品行,含義為個人的品行、品質以及人們共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厚德載物,德行天下,祖德流芳是華夏炎黃子孫,為人處事一慣尊重的心性行為之準則。
善,本義為吉祥美好。持善心方能善行,心行相向方稱為善。善是價值和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行為和意識的統一。善行天下乃歷代儒釋道教所奉承傳揚。
恩,本義為好處,即《說文解字》所謂的“惠也”。恩字的會意結構是一個人攤開手腳躺在一張草席上,表示這人心中有依靠、有根據,有美好的現狀;再與“心”結合在一起就表示人在感到滿足時,便會對“惠”施或情義于自己的人心生感激之情。
義,正義、情誼也,亦即公正合宜之道理。儒家孔子釋意為“仁義”,墨家墨子釋意為道義。
經濟推動社會的發展,這是人類進化之規律。市場經濟下的社會萬狀將人事間的“德善恩義” 演繹得淋漓盡致。我乃凡夫俗子,不敢妄論德善恩義,而我相處共行及所見所聞的人和事卻是刻木三分地將其展現得惟妙惟肖。
我曾經歷并見證了這樣一件事實。私營企業家W先生應其下崗朋友之求,以合伙人的形式與其共同創立了有限公司。從營業執照的申辦、初期項目的選定到資本金的投入,W先生全力并全過程地推動了企業的張業運營;張業后的企業交于了“朋友”管理。
這一案例中W先生是投資者,是企業的合伙人;受助者是該企業的合伙人及企業法人。
鑒于朋友之情誼及信任,加之自身擁有規模資產、事業繁忙,為迅速完成企業的原始積累, W先生在合伙實現效益的初期未收取絲毫的投資回報。中期,W先生因故生態環境出現了較大的困難,受助者卻未經W先生同意,私下變更了投資合伙人,剝奪了與w先生的合作;W先生顧其顏面,念其朋友之情誼,在堅信自身能力的前提下,未向受助者主張權益。晚期,受助者面臨經營性困難,W先生不計前嫌提供項目、協助籌措資金、主持并完成了其項目的管理運營,助其實現了數千萬元的項目利潤,而受助者依未按雙方間的協議兌現利益分配。
這一案例中,資助者、受助者用行為將“德善恩義”展示得活靈活現。
資助者在朋友下崗、工作及生活危難之際,伸出援手,此為“德”;給朋友創業投資,并推動公司張業運營,實現數千萬元的項目利潤,此為“恩”;在投資及合作權益受到朋友侵害時,不計較個人得失,避免了朋友間傷和氣以至法律糾紛,此為“善”;在朋友經營性困難時,不計前嫌,仍傾力相助,此為“義”。
受助者不按合作精神辦事,獨吞企業資產為“無德”;下崗、危難之際受人恩惠,不知回報為“忘恩”;在資助者生態環境困難時落井下石,剝奪w先生的投資權益為“不義”;其無德、忘恩的思想意識,唯利是圖、不講朋友情誼的不義行為屬惡劣之行為和意識,與善之本性大有違背,謂之大惡也。
在這案例中,資助者因性善而積德,因德義而施恩;又因德善意識而身行道義,鮮明地展現了德仁恩義、善行善為的思想品行。受助者則是品行低劣而無德,不知好歹而忘恩,唯利是圖而失義,忘恩負義而惡行,無遺地表現出了缺德忘恩、唯利負義的丑惡心性。
“德善恩義” 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仁義禮智信”中的重要思想內容,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它精煉準確地注釋了華夏民族所傳承的思想道德,為炎黃子孫世代所弘揚。
“知恩報恩”,“報恩施恩”。人生之中對“惠”施或情義于自己的人要心擁感激之情;受人恩惠就要報答施恩之人,還要像恩人施恩于自己一樣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見利思義”、“義然后取。”( 孔子.《論語·憲問》)在利益面前,要想到是否與“義”相符,不“義”之財切不可取。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論語·里仁》)君子視義大于利,小人則貪不義之財。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論語·里仁》)君子視道德為情懷,小人以鄉土唯思念;君子以法制為準則,小人視恩惠而索取。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靜潔可以修善自身,儉樸可以淳養品德。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韓愈《與孟尚書書》)善行者上要對得起蒼天,下要對得起黎民,內思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三國志·蜀志傳》),善心者是不會因壞事較小就去做,不會因善事較小而不關心。
這些關于“德善恩義”之古語銘言數千年來規范著華夏民族的德行,傳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
“德善恩義”的思想核心是善,表現的是以人為載體,教化的是道德禮義。“善”是人性之本源,是身行之靈魂;恩義之舉出自于身心善惡,而身心善惡則規范于道德倫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王應麟. 南宋·《三字經》) 人生下來時心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長過程中因生存環境的不一樣而導致心性的好與壞,也就有了善與惡的差別。
“善”的展現是知行合一,包括善心和善行。它要求人們不但不要做有損于他人利益的事,還要不計報酬,不計名利,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會的事。
“善”是華夏倫理思想的核心。儒家之善是“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佛家之善是讓人快樂;道家之善為與事無爭,積德行善。
善良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是德行高尚的人。他們擁有善心,關愛他人,懂得仁人,具有仁愛之心;他們善心善行,其思想行為有利于眾生,讓人們快樂;他們拋開一切人為干預,效法天道自然,行真“善”、行大“善”。
揚善憎惡是善的本能反映,是“德善恩義”的具體表現。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當自己或看到別人做出非善行為的事情時,應感到羞恥和憎惡。這是對人性本源的把握,是對其身行靈魂的擁善,是其德行善為的前提,更是銘恩仗義的保障。
德行善為者知恩圖報,譽為人之君子;缺德惡行者忘恩負義,恥為人之小人。
君子以自身的言行使人們認識到善良的價值,激勵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以此為榜樣,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小人則違背了中華傳統倫理,身行靈魂骯臟,缺德忘義、唯利是圖,毫無人格尊嚴,阻礙了人間情誼和社會的發展,為友朋所厭惡,為社會所唾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西周·姬昌《易傳·象傳上·乾》)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該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人們身行于坤寰人事間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視重視并具有至高的品德,像大地一樣能承載萬物、容納百川。
古語有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文言傳》)行善積德的人家,必然會有眾多的吉慶,無惡不作的人家,必然會遺留下許多的禍端。
“德善恩義”傳承著中華傳統的倫理文化,演繹了華夏民族的史實輝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思想將不斷傳承,推動著民族復興事業的蓬勃發展。
2018.6.8
注:圖片源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