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隨人的心態的變化而變化。這原則是我在痛苦煎熬中領悟的,實際上我的人生曾遭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敗。
2010年1月,曾是世界第3大航空公司的日本航空公司因為連年虧損,累計虧損2萬億日元,不得不向東京地方法院遞交了破產申請。
對于當時的日本人來說,日代表著整個經濟的信心。日航一倒,整個日本的經濟信心就倒了,所以政府想出面來拯救它。
錢不是問題,準備了300億美金,問題是誰來花?弄不好,就是無底洞。仔細想想之前日航已經是想盡辦法,請了很多人,仍然沒解決問題。
當時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多次找到我,極力邀請我參與日航重建的事宜。冥思苦想了7天,我最后答應不要一分錢薪水,出任日航總裁。
但是,靠什么來拯救日航?
在參與重建日航的時候,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改變全體員工的“心”,讓大家擁有同樣的思維方式。
日航宣告破產,我出任會長時,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已經擬訂了重建計劃。就是說,“做什么、如何做,才能重建日航”的計劃草案已經準備好了。
但問題是,沒有人來執行這個計劃。
說實在的,企業破產,說明包括領導者在內的全體員工,都持有一顆導致企業破產的“心”。
不改變這顆“心”的狀態的話,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策略,重建工作都無法奏效。
日航的重建期限為三年,我自己也抱定信念:三年一定要干成。
因此,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培養出能在一線執行重建計劃的干部。我和我從京瓷帶來的董事一起,制訂計劃,召集日航的經營干部,實施為期一個月的領導者教育。
不出所料,內部出現了各種反對聲音。一方面,認識到領導者教育的重要性的人非常之少;而另一方面,公司處在破產這一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卻要召集全體干部,不緊不慢地每周舉辦好幾天的學習會,對此,許多人抱有抵觸情緒。
盡管如此,我仍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并且每周一次由我親自講課,好歹把領導者教育搞起來了。
在這個學習會上,我講的既不是組織管理的方法,也不是什么技巧、手段,我首先闡述我在迄今為止的經營者人生中一貫珍視的思維方式、理念和行動規范,也就是所謂的“哲學”。
其中,“拼命投入工作”“不忘感謝之心”“保持謙虛坦誠之心”,等等,都是孩提時代父母或學校老師教導的東西,都是以樸實的教誨和道德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當初,干部們聽到這些話,也不掩飾疑慮和困惑,不少人表示不滿:“為什么這些連小孩子都懂的東西,現在還要讓我們來學?”對于這些人,我經常會講這么一番話:
“大家都說這些道理非常幼稚,理所當然,十分簡單,但是,這些道理或者說思維方式,作為知識,大家或許具備,但根本沒有掌握,更沒能實踐,這就是招致公司破產的元兇。”
我這樣強調,堅韌不拔,不斷訴說。結果,一個人、兩個人……表示理解的人不斷增加,最后,所有人都態度謙虛起來,開始認真聆聽我的講話。
如此這般開始的領導者教育,授課對象不久就從全體干部擴大到一般員工,這個學習會后來發展為以全體員工為對象的“哲學學習會”。
哲學滲透到了員工們心里,公司的業績也隨之飆升,取得了遠超預期的成果。
京瓷創建之初提出的經營動機是:把我個人的技術發揚光大。換句話說,創辦京瓷公司,是為了實現我作為技術人員的個人夢想。
但是,創業第三年的某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義。
十余名上一年剛錄用的高中畢業的員工,突然來到我的辦公桌前,排成一列,遞上一紙“要求書”,態度強硬。
其中羅列了加薪、獎金額度等待遇改善以及未來保障等要求。他們說:“如果不答應這些要求,我們就全體辭職。”
成立不久的公司,沒有什么實力,對他們的要求不可能照單全收。而且,對無法兌現的事情做出承諾,是不誠實的行為。
我把他們帶回我當時的住所,我拼命說服他們,經過三天三夜的促膝長談,最后,他們總算全都理解了我的想法,接受了我的意見。但是,那一夜我卻失眠了。
“所謂企業經營,難道是這樣的嗎?我竟然走上了這條艱苦的道路!”我心里既迷惑又后悔。
但是,經過徹底思考,我得出一個結論。
公司的存在,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抱負,而是為了守護員工的生活,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生。這才是公司的使命,這才是企業經營的意義。
悟到這一點,下定這個決心時,我如釋重負,猶如撥云見日一般,心中透亮了起來。于是,我心思一轉,確定了公司的使命: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
這一系列事情成為契機,讓我完全放下了創業之初所懷抱的個人動機,將京瓷的存在意義從“利己”轉變為“利他”。可以說,那就是我作為經營者重生的瞬間。
如果我堅持以前的理念——公司的存在是為了將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京瓷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巨大的成長發展了。
京瓷后來的急速成長,就建立在“追求全體員工的幸福”這一堅實的利他基礎之上。
用這樣的理念去經營企業,就能與員工產生共鳴,獲得他們的認同,他們就會不惜一切努力予以協助。
1955年,我大學畢業時,正逢朝鮮戰爭結束,由于戰時特需而帶動的經濟景氣告一段落,經濟陷入蕭條。我沒有背景,沒有門路,就職考試屢試不中。
我們這些地方新辦大學的畢業生,有時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我不禁詛咒世道不公,感嘆自己命運不濟。
最終,在一位大學教授的幫助下,我總算進了京都一家生產絕緣瓷瓶的工廠。進去后才知道這家企業非常破舊而且面臨倒閉,工資遲發是家常便飯,而經營者一族還內斗不斷。
好不容易進入的公司卻是這種狀態,和我同期進去的幾位大學生一見面就發牢騷,每天商量的就是何時辭職。不久他們找到了新的工作,相繼辭職而去,最后只剩下我孤家寡人。
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反倒想開了,輕松了。
既然怨天尤人無濟于事,不如將心境來個180度大轉變,干脆把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沉浸于研究吧。
于是我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逼迫自己天天專心做實驗。
作為心境變化的反映,研究成果也開始顯現。看到好成果上司就表揚我,這促使我更加投入,于是又產生了更好的結果。由此進入了良性循環。
這一階段我掌握和積累的技術以及取得的業績,成為我后來創辦京瓷公司的重要資本。
我一直主張通過辛勤勞動來修行,我曾說過:
人哪里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在工作中修煉自己的人格,把工作變成自己修行的道場,這樣一來,自己就會逐漸成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回顧88年的人生經歷,我認為,人生中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內心吸引而來。
這,就是“心”的力量,也是度過美好人生的唯一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