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如果不了解印度的宗教,就無法深入的了解印度人民的精神狀況,社會政治和生活現象。本文擬從宗教的起源談起,試圖探討印度宗教對當代社會的負性影響,并有針對性地給出一些相關對策的建議。
(一)從宗教起源論影響
宗教從古至今一直主宰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左右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印度歷史上曾先后產生并流行多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于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各個宗教的忠實信徒。在他們看來不信仰宗教是不可思議的。
印度宗教的起源其實和其他地區的宗教的起源是一樣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所謂“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就是神靈。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其實都是人間的自然和社會力量,把它們幻想為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力量,并對之頂禮膜拜,這就是宗教。在印度,這兩種力量都是存在的。印度的自然力量主要來自于印度獨特的地形地勢以及氣候環境。印度“北背高山,三垂大海”,高聳入云的崇山峻嶺,浩瀚無垠的汪洋大海對于古代印度人民來說是充滿了神秘和力量的。而印度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該地區相應的氣候給印度人民帶來了暴雨和酷熱。人力無法改變這一切,甚至不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人類在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渺小和無助,因此幻想出一個超人間的力量在主宰和控制這些現象,并用不同的形式來進行禱告和祈求,產生了原始的宗教。現在印度仍有對牛和象的崇拜,認為牛是神圣的,而且不輕易殺生就是受這種崇拜自然的宗教的影響。
而在社會方面 ,印度社會也存在著產生宗教的因素。印度歷史上一直都是小國林立,征戰不斷,而且不斷的受到外族的入侵,人民的生活動蕩不安,加上階級壓迫,人民的生活更是凄慘和痛苦。可是當時的人民還不能正確地揭示痛苦的根源,認為人的命運,禍福貴賤都是生來就注定的了,是由神在操縱控制著的。而在印度教里,最高的精神力量就是“梵”。
自古以來,宗教的功能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君權神授論”對地上的王權進行神化,一是用“來世拯救論”對絕望的人們進行精神安慰。因此,宗教產生之后,被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了統治工具。在印度前者的表現似乎不是很明顯,因為印度歷史上真正統一的時間非常短,大多數的歷史時期都處于分裂和動蕩之中,沒有一個王權能夠利用宗教對王權進行神化。不過沒有進行神化不等于沒有利用,例如將種姓制度進行了神化,對其進行維護,進而維護統治階級的社會地位和利益。但是后者在印度則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宗教的常年累月的熏陶之下,印度成了一個性情溫和,善于忍耐的民族。印度為爭取獨立而進行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表現出了讓世人震驚的寬容和忍讓。“愛你的朋友,也愛你敵人”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宗教情懷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些宗教觀念也束縛了印度人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行為,扼殺人民的創新意識。特別是廣大的印度勞動者,或多或少帶有一種聽天由命,逆來順受的個性。這種民族性的思想狀況相當不利于民族進取和振興。
(二)宗教對當代社會的負性影響
在我看來,宗教對當代印度社會起的負性影響是教派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沖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沖突的趨勢是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涉及地區也越來越廣。教派沖突過去多發生在北印度,現在已經擴大到南印度,而且有蔓延趨勢。1992年10月30日,狂熱的印度教徒們強行進入巴布里清真寺,用錘子和鎬頭搗毀了這座有著464年歷史的古寺。這次教派沖突持續蔓延達數個月之久,導致2000多人死亡,一屆政府倒臺。十年后的2002年2月27日在古吉拉特邦發生針對印度教徒的火車襲擊事件和后來發生的連續4天印度教徒報復穆斯林的屠殺行動,導致700余人死亡,也起源于此。
印度宗教沖突越來越頻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印度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經濟改革,印度社會也從相對封閉變為相對開放。在傳統向現代轉變過程中,各種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更加突出,對經濟政治權力的競爭也更加激烈,不同社會集團之間越來越不寬容。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各個教派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爭斗。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國家的資本和商品不斷涌入,印度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也在前所未有的規模上遭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捍衛宗教傳統文化的思潮比以往任何時候表現得更為強烈。對那些宗教極端分子來說,暴力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使更多人迅速強化自己的宗教認同感。
其次,種姓制度的負面作用也是極大的。種姓制度雖然實質上是一種維護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政治制度,是由于當時入侵的雅利安人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極力阻止與受他們鄙視的臣民混合,從而發展起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但是印度教公開宣揚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出身低種姓是前世做惡的結果。而印度教在印度有占了總人口的80%以上的信徒。因此印度人民多少都有聽天從命,逆來順受的個性。印度種姓制度的延續、發展和衍變。與生產力提高和分工加強有關。但種姓間的分割與隔絕,又是生產發展不夠充分的表現。從社會發展而言,長期存在的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肌體上的贅疣,它使印度社會成員處于相互隔絕,彼此排斥的狀態中,阻礙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削弱了社會凝聚力,也降低了抵御外敵入侵的能力。因此,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進步和國家民族強盛道路上的主要障礙之一。
社會法令和宗教法令的結合,使種姓制度至今仍在起作用。應該指出,種姓制度還有關于相互幫助的種種規定,使一個人只要遵守其規定便可獲得安全。所以,種姓制度現在仍是印度社會鋼鐵般的框架。雖然它現已受到改革者們的攻擊,并由于現代工業社會的種種急迫需要而遭到破壞,但它實際上仍在印度四分之三人口居住的農村地區發揮作用。
再者,宗教觀念在社會生活方面也嚴重阻礙了印度人民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給印度政策的推行和實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例如,眾所周知,印度的人口眾多,而且增長很快。但是宗教觀念與人口方面的政策相左。克什米爾的前穆斯林首席部長G.M.Shan1989在一次接受報紙采訪時說:“政府的計劃生育項目是為了試圖減少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人口,我們必須堅決反對。每一名克什米爾的穆斯林應該有4個妻子,生至少一打孩子。”宗教對生育的影響可見一斑。
再從2001年的“情人節事件”可見印度宗教觀念與現代理念的沖突是多么的嚴重。情人節在印度年輕人當中越來越受歡迎。當時,在情人節未到之前各大商店就做好了準備。但印度教的一些激進組織如濕婆軍、世界印度教徒大會、印度教徒覺醒論壇等也提前發出警告,讓人們維護傳統文化,青年學生不要舉辦情人節活動,結果是青年學生不顧威脅,繼續舉行相關活動,而印度教的衛道士們則大打出手。2月15日的《人民政權報》也以《情人節全國范圍的游行和毀壞》為題進行報導,說濕婆軍在情人節這天在全國好幾個城市游行,反對西方文化的進攻,并搗毀餐館、商店、畫廊等;除了德里以外,孟買、博帕爾、賈巴爾普爾、那格普爾、奧朗加巴德、納西克等城市都發生了類似事件,一些地方甚至發生了暴力沖突,警察不得不趕到現場維持秩序,并逮捕一批激進分子。這件事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由此可見宗教觀念和現代觀念的沖突是多么的利害。
(三)對負面影響的對策
在現代社會的復雜情形下,要應對宗教的負面影響,可從三個方面努力。
第一, 政府應持公正不偏的態度
20世紀90年代,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潮的進一步崛起。這一思潮的理論核心是“印度教主義”,其主張是“建立印度教國家”,其擁護者主要是中產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其政治代表是印度人民黨、濕婆軍和國民志愿服務團、世界印度教徒大會、全印大學生聯合會等帶有明顯教派主義色彩的政黨和組織,其崛起的標志是90年代初期發生的“阿約提亞事件”和1998年印度人民黨上臺執政。而“阿約提亞事件”強化了它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傾向。雖然此事之后印度人民對此進行了反思,但是穆斯林、錫克教徒、基督教徒和佛教徒仍然有壓抑感和不滿情緒。印回矛盾始終是印度社會安全和穩定的潛在威脅。
回首歷史,在阿育王統治時期,他沒有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他對婆羅門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的捐助,并幫助各教各派的杰出人士。這不是宗教上的變革,而是一般態度的改變。他最強調的是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不僅因為這兩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東西,而且因為它們會促進他那龐大且復雜的帝國的和諧。這在阿育王統治期間證明是很成功的,因為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因此,印度的當前政府應當注意在各宗教之間保持中立,持不偏不倚的態度,而且要注意調解各宗派的糾紛。
第二, 進行宗教改革
在印度社會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傳統的印度教顯然不能完全適應需要,這就必然面臨改革。從歷史上來看,印度歷史每一次劃時代的進步都與宗教改革和新興宗教的出現緊密相關。就像在阿育王統治之后逐漸產生的新興的印度教,新興的印度教融合了印度原有的各種宗教的主要內涵,從而使各種宗教派別的利益在相當程度上得到調和,同時也為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提供了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而在當代社會的情形之下,也到了要再次融合各教的內涵的,緩解教派紛爭的時候了。
第三,淡化宗教觀念
印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家。宗教氣息彌漫在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也流淌在印度人民的血液里。但是正是這樣,不同教派的人民在起了糾紛之后由于宗教認同感和歸屬感極有可能會使糾紛擴大。因此,印度政府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注意盡量淡化宗教意識,尤其是要從教育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