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隱峰
隱峰問石頭:“怎樣才能合道?”
石頭說:“我本不合道。”
“那你又怎么樣呢?總得有你的本事吧。”隱峰追根問底。
石頭斥責說:“你這人被這些鬼念頭蓋住得多長時間才能出來呢?”石頭這是對隱峰總用求知心問道的方法進行批評。
石頭禪師和僧人們一起鏟草,隱峰便在石頭的左側,叉手而立。石頭飛起鏟子,把隱峰面前的一棵草鏟了。隱峰見了,陰陽怪氣地高侃石頭:“和尚鏟了這個,就鏟不了那個。”言下之意,你大和尚這么有道性,鏟地下的草也得一個一個地鏟,也得有分別地對待。
石頭一聽隱峰的話,便提起鏟子杵給隱峰,隱峰接過,作了個鏟草的運作。石頭說:“你只鏟得那個,卻不懂鏟得這個。”隱峰無言以對,又“栽”了一跤。
石頭說隱峰“不懂得鏟這個”,“這個”指與草相對的念頭。隱峰的話犯了一個錯誤,他說石頭鏟草有所分別,是他混淆了主觀與客觀的本質區別。草就是一棵一棵地長著的,就得一下子一下子地鋤。這是客觀存在。隱峰以此譏諷石頭有“這個”與“那個”的區別,是不著邊際。因為這個與那個的區別不是指草的實際存在,而是指人心中的觀念。或者說,佛教、禪宗所要消除的只是分別心,是主觀性的認識,而不是客觀存在。隱峰這樣攻擊對方,反而顯露出自己不達此理,有分別妄念的馬腳,因此被石頭抓住了辮子。石頭說他不懂“鏟這個”,正是他的心識妄念。“那個”自然就是指客觀對象的草。由此看來,隱峰離真正的開悟還差一些。
已進不退
但隱峰的執著、精進,終于使他成為一名道性很高的禪師。
這可以從下面的故事中看出。
有一次隱峰和馬祖一起干活。隱峰推車,馬祖便把腳伸在路上坐著。隱峰推車過來,對師傅說:“請師傅收腳。”
馬祖說:“已展不縮。”
“已進不退。”隱峰針鋒相對,那股犟勁又表現了出來。
結果,車子就從馬祖腳上碾了過去。
那年頭,依樣畫葫戶、貓充老虎的和尚也不少,因此回了禪堂后,馬祖想確實一下,隱峰剛才的舉動是否出于真正的悟證,便抄起一把斧子,威聲說道:“剛才碾老僧腳的,給我站出來!”
如果隱峰心中仍有一絲的師生之念,他會“已進不退”嗎?不會。
他有任何世俗之念都會猶豫。成語有“患得患失”一句,心中無得”無“失”還有“患”嗎?因此人世間一切矛盾,一切猶豫、繳繞、懦弱、痛苦等等,無不生于得失、有無之心。而得失、有無之心對人的纏繞束縛,又起因于人對萬法唯心、一切皆空的真話的盲昧。面對馬祖“已展不縮”,隱峰的“已進不退”正是他擺脫俗累的絕對一心所生起的猛毅果敢。
更須提及的是在這則故事中所顯示的禪師們的獻身精神。
馬祖為驗證弟子的悟境,甘冒斷腳之險,而馬祖再次試驗弟子推車碾師是否出于真正的悟證時,隱峰又不惜斷頭,引頸受斧,以證明自己的見地。為了證道,不惜一切,這正是真正禪師大德們的本色處。
水澆南泉
隱峰有一次去訪問南泉禪師。當時有不少僧人正參拜南泉。
南泉指著銅瓶對僧人們說:“銅瓶是諸法的一境,瓶中有水,你們把水給我拿過來,但不要動這一境。”
眾僧人們面面相覷,無計可施。隱峰禪師見狀,走上前去,拎其銅瓶,走到南泉跟前,沖著南泉沒頭沒腦地就澆。南泉連忙叫停。
南泉讓僧人們拿水過來卻不讓動瓶子,這是禪師們慣用的矛盾法。讓人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意在試驗對方在顛倒錯亂的情境卞,能否守住自心。解決這樣的矛盾,禪師們有多種多樣的辦法,隱峰的只是一種。也有的禪僧面對類似的問題,干脆把銅瓶一腳踢翻。不論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須向設問者表示出自己不受矛盾的束縛。先秦時期中國哲學家惠子曾說過:解除首尾相連的連環的最簡捷的辦法,就是隨意在任何一處砸斷它。隱蜂解決南泉的問題,與此類似。
倒立而化
唐憲宗元和年間,隱峰薦登五臺山,路途中經過淮西。當時正值蕃鎮割據,內戰頻仍,淮西正有兵亂。隱蜂途經此地,自不能不聞不問。禪師對人說:“我去解除這場患難吧。”說完將手中的錫杖向空中一扔,又飛身升空。據說兩軍將士在頭幾天的晚上作過一個夢,說將有神異之人來解兵息斗。今天禪師在兩軍陣前顯示神異,與夢兆相符,頓時斗心平息。
戰事雖平息了,但禪師卻生起了心事。他怕自己的神異或被人視作妖異,而惑亂大眾。佛家修禪習定必然會獲得某些神異功能,但這不是目的,也從不以此炫人、自居。這樣會偏離普度眾生的宗旨。隱峰禪師有了這種顧慮,就趕緊離開淮西,在五臺山的金剛佛窟前示滅。滅前對人說:“高僧大德們遷化時,有坐著去的,有臥著去的,這些我都見過。有站著遷化的嗎?”人說:“有。”
禪師又問:“那有倒立著的嗎?”
“沒見過。”人答。
“我就叫你們看看倒立遷化的。”
言罷,隱蜂便腳沖天、頭朝地地遷化了。更奇的是,衣服沒有因倒立披落下來,依然緊緊地貼著禪師的身體。
和尚們死了,一般是火化的,這叫“茶毗”,又叫“阇維”。眾僧商量著把隱峰禪師“荼毗”了。但去搬尸體時,尸體卻屹然不動,引得遠近不少人前來觀看,驚嘆不已。隱峰禪師真是既犟又怪。
在淮西時顯神異,為此還顧慮過,圓寂了還要使個神通,逗弄活人。
隱峰有個殊妹,也出家為尼。隱峰滅度時也在場。見哥哥遷化后仍在發犟調皮,便走上前去,撫著隱峰的尸體說:“老兄,先前你就愛使個牛性,不循戒律,死了就別再惑弄眾人了!”說著便推了一把,隱峰這才僨然仆地。
《倒立而化》
五臺鄧隱峰禪師悟道因緣
五臺山隱峰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甌)邵武人,俗姓鄧,人稱鄧隱峰。幼年時狂頑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聽任他出家。
出家受戒后,鄧隱峰禪師即游學四方。他最初來到江西馬祖門下,參學多年,未能見道。后聽說石頭希遷禪師在南岳大開禪席,于是心向往之。
一日,鄧隱峰禪師向馬祖辭別。馬祖問:“甚么處去?”
鄧隱峰禪師道:“石頭也(到石頭禪師那兒去)。”
馬祖道:“石頭路滑(你可要小心石頭路滑啊)。”
鄧隱峰禪師道:“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說完便開了馬祖,前往南岳。
剛一到石頭禪師那兒,鄧隱峰禪師也不禮拜,卻繞石頭禪師的禪床一周,然后將錫杖卓地一聲,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回答道:“蒼天,蒼天!”
鄧隱峰禪師一聽,如墮云里霧里,不知該如何應對。
于是他又回到馬祖那兒,并把自己參石頭時的情景告訴了馬祖。
馬祖道:“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
于是鄧隱峰禪師又前往南岳。見了石頭,依舊象上次一樣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于是“噓”了兩聲。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啞口無言。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又回到馬祖那兒,并且把自己失敗的情形報告了馬祖。馬祖哈哈大笑道:“向汝道石頭路滑!”
鄧隱峰禪師經過這兩次挫敗,決定不再四處亂跑,一心呆在馬祖門下,用心參究。后來有一天,終于在馬祖的一言點撥之下,豁然有省。
悟道后,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前往南岳,參禮石頭禪師。
一見石頭禪師,鄧隱峰禪師便問:“如何得合道去?”
石頭禪師道:“我亦不合道。”
鄧隱峰禪師又問:“畢竟如何?”
石頭禪師道:“汝被這個得多少時邪耶?”
看來,鄧隱峰禪師雖然已有所省悟,但還不徹,這次又被石頭禪師把住了尾巴。于是鄧隱峰禪師決定留在石頭禪師身邊,繼續參請。
有一天,石頭禪師正在鏟草,鄧隱峰禪師站在他的左側,叉手而立。石頭禪師飛起鏟子,將鄧隱峰禪師腳前的一株草鏟掉。
鄧隱峰禪師道:“和尚只鏟得這個,不鏟得那個。”
石頭禪師于是提起鏟子,鄧隱峰禪師便接過去,作鏟草的姿勢。
石頭禪師道:“汝只鏟得那個,不解鏟得這個。”
鄧隱峰禪師無言以對。
不久鄧隱禪師又回到馬祖那兒。為了讓鄧隱峰禪師徹底放下,馬祖經常不失時機地給予鉗錘,以至有一天終于演出了令天下衲子驚心動魄的一幕--
有一天,鄧隱峰禪師推著車子在路上行走,他突然發現馬祖正坐地前方的路邊,把腳橫在路中間,擋住了車子的去路。鄧隱峰禪師推車上前,說道:“請師收足。”
馬祖道:“已展不縮。”
鄧隱峰禪師道:“已進不退。”說完,便推車子從馬祖的腳上碾過去。
馬祖回到法堂之后,拿著斧子,大聲喝道:“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
鄧隱峰禪師便走到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讓馬祖砍,馬祖于是放下手中的斧子。
鄧隱峰禪師徹悟之后,即前往池州參拜南泉普愿禪師。剛到南泉,正好碰上僧眾參請,南泉禪師指著凈瓶(凈手用的瓶子),說道:“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眾僧無言以對。這時鄧隱峰禪師走上前,拿起凈瓶,在南泉禪師面前就倒。于是南泉禪師便回到方丈室去了。
鄧隱峰禪師后來又到溈山,直接走進法堂,將衣缽放在上首板頭上。溈山禪師聽說師叔到了(溈山是百丈懷海的弟子,百丈懷海和鄧峰禪師又是師兄弟),于是先具威儀,來到法堂看望鄧隱峰禪師。鄧隱峰禪師看見溈山禪師來了,便作臥勢。溈山禪師便回到方丈里去了。于是鄧隱峰禪師便起身離開了溈山。過了一會兒,溈山禪師問侍者:“師叔在否?”侍者道:“已去”。溈山禪師問:“去時有甚么語?”侍者道:“無語。”溈山禪師道:“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鄧隱峰禪師生活上有個習慣,就是“冬居衡岳,夏止清涼”,一年中就這樣南北來來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間,鄧隱峰禪師擬登五臺,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軍同叛軍吳元濟交鋒,未決勝負。鄧隱峰禪師見雙方互相殘殺,頓生憐憫,說道:“吾當去解其患。”說完,便將錫杖擲向空中,然后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頭觀看,發現眼前的這一幕與前天晚上所夢見的預兆一般無二,于是斗心頓息,各自回營。
鄧隱峰禪師在公開的場合既顯神異,擔心被人理解為有惑眾之嫌,于佛法不利,來到五臺山之后,即決定在金剛窟前示滅。他先問信眾:“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信眾道:“有。”鄧隱峰禪師道:“還有倒立者否(還有倒立而化的嗎)?”信眾道:“未嘗見有。”鄧隱峰禪師于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齊齊地順著身體,沒有倒掛下來。后來,眾人商量著把他的尸體抬到火化窯里荼毗,卻發現無論怎么用力,他的身體卻屹然不動地倒立在那里。遠近前來看熱鬧的人,都驚嘆不已。當時,鄧隱峰禪師有個妹妹,是個丘尼,也在場。她看到哥哥這個樣子,于是上前拍著他的尸體,呵斥道:“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ying)惑(眩惑)于人?”說完用手一推,其尸體僨(fen,僵仆)然而踣(bo,僵仆)。
鄧隱峰禪師臨終前留下了一首偈子:
“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
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