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一群民工正在廣州內一座被稱為象崗的小山上施工。隨著施工挖掘的深入,民工們突然發現了一塊又一塊整齊排列的砂巖石板,每塊足有5平方米大,3600公斤重。用吊車移開這些石板后,下面竟然是一條通道。
得知消息的考古人員立即趕到現場。經勘查,這是一座石室古墓。從外部向內窺視,可以看到用石塊砌壘的墓壁,碩大的石制墓門,墓室中還有一堆凌亂的器物。在這堆器物中,一個大號銅鼎和幾件陶器格外顯眼。
經考古專家初步判斷,這應是兩千多年前漢代的一座石室墓葬。為了進一步弄清情況,考古人員系著一根繩索從古墓通道口進入墓穴探個究竟。當考古人員進入墓穴內部后,發現墓室內陳列著碩大的銅鼎、銅編鐘、銅壺、銅缸、銅提桶、無數的玉飾以及一些陶器。
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立刻意識到,這座古墓的主人身份,絕非等閑之輩。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廣東省博物館聯合組成了象崗漢墓發掘隊,對古墓采取搶救性發掘。經過考察和發掘證實,這座墓室的主人名叫趙眜,西漢時期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
歷代帝王的陵墓,一直都是盜墓者們虎視眈眈的目標。但趙眜的這座南越王墓,歷經了2000多年,卻能一直保存完好,不能不說是一個帝王陵墓中的奇跡。
清理墓道的過程中,考古人員們發現此處的防盜措施做到了極致,整個墓道中堆滿巨石,最重者達2噸,只有動用大型起重機才能繼續開展清理工作。經初步測量,墓道呈長方形斜坡狀,長約10.5米,寬約2.5米,深度為3.2米,至墓室前方4米左右,墓道開始變為豎坑,豎坑中堆積著大量青銅器、陶器等隨葬品,并且發現了“長樂宮器”字樣的印戳。
墓道盡頭是2扇巨大無比的石門,打開石門之后,布滿精美絕倫畫像的墓室終于展現在人們面前,四壁黑紅相間的云紋圖案氣勢磅礴,飄逸奔放,仿佛在訴說著墓主人叱咤風云的一生。同時,在地宮前室里,考古隊員發現了巨大的銅鼎、玉佩、玉璧、2把鐵刀以及一方“景巷令印”等珍貴文物。
墓內隨葬品豐富,品類繁多,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遺物1000余件。其中“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更可謂是無價之寶。
墓中出土的絲縷玉衣是中國考古歷史上所見的最早的一套保存完備的絲縷玉衣,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件。這套玉衣由頭、上衣、左右袖筒、左右褲筒、手套和鞋10部分組成,全長1.73米,共用近2300塊玉片。
“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此印材質為金、蟠龍鈕印,長、寬均為3厘米左右,高1.8厘米,重148克,印文是“文帝行璽”。
南越王墓的發現,其社會、歷史、文化科學價值不但震撼嶺南大地,而且驚動全國,聞名世界,從考古學界、社會各界到新聞界,無不感到驚奇。有人評價這是“令無數人苦苦探尋了兩千多年的隱秘,中國考古史上最輝煌的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