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史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其先人黨項族以軍功629年被封于在松潘地區,后被松贊干布驅趕北遷。至西北橫山黨項族逐步開始強大起來。其中拓跋赤辭投降唐,被賜姓李,遷其族人至慶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內),封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宋初趙匡胤削藩鎮的兵權,引起李氏的不滿。雖然他們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982年9任夏州節度使李繼朋獻城投降宋朝,賜姓趙,19歲弟李繼遷逃回鄂爾多斯草原叛宋自立,李繼遷是銀州防御使李光遠之子,生于963年。12歲被授予官職。
986年三月,李繼遷派親信張浦到遼朝示意歸附,遼圣宗耶律隆緒授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同年十二月,李繼遷向遼朝求婚,圣宗以宗室女義成公主許嫁。990年(宋淳化元年),遼朝又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遼朝通過結盟、通婚、封王,利用李繼遷牽制宋朝。與此同時,宋朝則令李繼朋回鎮夏州,以收撫李繼遷。李繼遷與李繼朋,各受宋、遼王朝的支持和唆使,時和時戰。李繼朋終于遭到李繼遷的襲擊。逃回宋朝后被囚禁。宋朝毀棄夏州城,李繼遷遁居沙漠。
997年(至道三年),李繼遷在遼朝的支持下,趁宋真宗趙恒新即帝位,向宋朝索還夏州,真宗授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李繼遷完成了收復黨項“故土”的宿愿。從998年到1001年(宋咸平元年至四年),李繼遷相繼出兵攻擾宋朝的鄜,延、石、麟、府、鎮戎、靈、定、懷遠、保靜、永、清遠等州、軍。次年三月集重兵攻陷靈州,今靈武戰略位置重要,改靈州為西平府。建造宮室、宗廟,從夏州遷都西平。十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襲破西涼府。已歸附宋朝的吐蕃首領潘羅支偽降,暗中集兵數萬人,乘李繼遷不備,于三十九井地敗之。李繼遷中箭逃回西平,于1004年(景德元年)一月箭創發身亡,子李德明繼位。遺囑順從宋朝。李元昊出生。
李德明在位近30年(1004—1031),面對宋、遼王朝的威協,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他采取了“倚遼和宋”的策略。一面“假北朝威令懾之”;一面同宋朝和好,穩定人心和以寧夏鹽池青白鹽從宋朝獲取物資,以便把主要軍事力量放在對西方的開拓上,實現李繼遷時提出的“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而后“南牧”中原的戰略布署。
1004年(宋景德元年)六月,李德明出兵進攻潘羅支,報了殺父之仇。乘勝攻占吐蕃廝鐸督占領的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收服吐蕃折逋、游龍缽等部。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至第二年,李德明四次進攻回鶻失利,涼州又被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攻破,回鶻成為李德明割據勢力的嚴重威協。1028年(宋天圣六年),李德明派其子李元昊一舉攻克甘州(今甘肅省張掖縣),兩年后,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回鶻首領賢順歸附李德明。直到1032年(宋明道元年)九月,李元昊從回鶻手中收復涼州,才解除了回鶻的威協。
李德明同時向宋、遼稱臣,宋、遼也為了各自的利益,對李德明竟相封王進爵。遼封李德明為夏國王;宋則進李德明為中書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賜只有親王和重臣才能賜予的“崇仁”功臣號。隨后,遼更封李德明尚書令,晉大夏國王,并與其子李元昊聯姻。宋朝加封李德明為夏王。宋、遼對黨項的政策,助長了李德明割據一方、建國稱帝的欲望,開始積極進行各項準備。李德明出行的“儀仗鹵簿”,嚴然和宋朝皇帝等同。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李德明“僭越”帝制,追尊其父李繼遷為:“太祖應運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1020年(宋天禧四年),李德明采納部下建議,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改名興州即今寧夏銀川,正式建都。1028年(宋天圣六年),李德明冊立子李元昊為太子,立元昊生母衛慕氏為皇后。在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基本完成的時候,1031年(天圣九年)李德明病死,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為大夏國的建立做好了一切必要的準備。
1032年(宋明道元年)28歲李元昊繼承父李德明的王位后,立即著手采取一系列正式建國的措施。首先廢除了從唐、宋中原王朝“賜”給黨項拓跋氏王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漢語可汗之意)。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以避父諱,旋改開運,使用自己的年號。是年三月,下“禿發令”,在黨項族中推行禿發,以復舊俗。1033年五月,升首都興州為興慶府,大興土木,擴建宮城,營造殿宇。仿宋制設立官制。李元昊即位前,黨項所領的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由中原王朝封授,在黨項內部則以族帳部落首領為長官,擔任由中原王朝授予的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揮使、團練使、刺史等職。從李繼遷、李德明開始“潛設中官”,李元昊建國則仿宋朝制度設立文武兩班朝官。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職掌與制度基本與宋制相同。皇帝之下的各級官員均可由黨項人或漢人擔任。黨項貴族功臣被封為“寧令”(大王)、“謨寧令”(天大王),后來也實行中原王朝的封王制度。文職官員戴幞頭、著靴、穿紫色或紅色衣服,執笏;武職則在冠帽上區別等級,低級官吏不戴冠。無官職的庶民百姓只可穿青、綠色的衣服。
李元昊建立的黨項國,為了增強民族意識,鞏固民族語言,在繼位后親自主持仿照漢字形體創制一種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命大臣野利仁榮加以演繹,編纂成12卷,尊為“國字”,頒行全國。在國家機關中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培養人才,掌管翻譯對外的往來文書。在札樂方面,李元吳認為黨項人從唐宋王朝完全學習漢人的禮樂“為不足法”,主張“王者制禮作樂,道在宜民。番俗以忠實為先,戰斗為務,若唐宋之縟節繁音,吾無取焉”。因此在“吉兇、嘉賓、宗祀、燕享”諸場合中“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簡化了禮樂制度,并下令國中實行,有敢不遵者,格殺勿論。
李元昊建國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兵制的建設。黨項建國時,原有部落軍事民主制傳統的軍事組織與軍事制度已不能適應封建國家防衛和進攻的需要,因此,在原有部落軍事組織的基礎上著手建立兵制。新建立的軍事組織最小的單位為“抄”:系由“正軍”和“負贍”組成。“正軍”是擔任直接作戰任務的健壯士兵;“負贍”為隨軍服勞役者,故身體疲弱者亦可充任。據《宋史·夏國傳》載:“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贍一人為一抄……四丁為兩抄,余號空丁。愿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贍,無則許射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皆習戰斗,而得正軍為多。”可以看出,西夏兵制從建國初期的“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的全民皆兵制度向常備兵制過渡。除步兵外,還有騎兵、炮兵。軍種的侍衛軍,“擒生軍”等都具有常備軍性質。為便于調兵遣將,李元昊采用地方軍區性質的“監軍司”制,把軍事指揮機構與地域性的防衛措施結合起來。全國被劃分為左、右兩廂,共設立12個監軍司,各立軍名,規定駐地。每一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各一員,由黨項貴戚豪右擔任。下設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等數十人,分別由黨項人和漢人擔任。為了國家安全與防衛的需要,全國擁有50余萬兵力,重點部署在以首都興慶府為中心的三角線上,特別是加強了對宋、遼及吐蕃和回鶻的防衛。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前的西夏領土已是“悉有夏、銀、綏、宥、靜、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而洪、定、威、龍皆即堡鎮號州”。連同首都興州在內近20個州了。所轄范圍:“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
李元昊繼位后,用了整整6年時間為立國稱帝做了充分的準備。
1038年(夏大慶二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干都城興慶府南筑臺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大封群臣,制定朝儀,追謚祖父李繼遷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祖母野利氏稱順成懿孝皇后。追謚父李德明為光圣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母衛慕氏為惠慈敦愛皇后;封妻野利氏為憲成皇后,立子寧明為皇太子。
1039年(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一月,遣使到宋朝上表,表中闡述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皇帝稱號。宋朝對李元昊的稱帝與建西夏國深惡痛絕,必欲鏟除而后快。但是并不依宋朝的意志為轉移,黨項人建立的大夏國,已巍然屹立在它的西邊,先后同遼、金形成鼎足之勢。1040年取得三川口戰役勝利,1041年取得好水川之戰的勝利,1044年對遼取得河曲之戰的勝利,宋,夏,遼三分天下。西夏的開國之王李元昊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梟雄,為了生時尊榮,他窮兵黷武,東討西伐,南掠北奪,終將方圓數千里囊括自己的勢力范圍。他生性兇殘暴戾,反復無常,處世以一己之利為天下任,為滿足淫欲不顧父子情分奪媳為妃,乃至竟被兒子的利刃削去鼻子;為了身后事,他大興土木,大造陵寢;他深知自己作惡多方,結怨深重,惟恐死后魂魄難安,不惜遣數萬人在賀蘭山腳造墓三百余座(待其死后暗葬其一),而陵墓既成工匠們則悉數盡作刀下之鬼矣!
李元昊死后,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動與宋的戰爭。失敗后被迫讓權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動與宋和遼的戰爭。李乾順親政后采取依附遼,于宋修和的策略。戰爭逐年減少,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發動對遼的進攻。1123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乾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乾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千里的土地。
李乾順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發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純佑即位,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殺李純佑。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1211年西夏內部發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頊聲稱自己不愿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于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盡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后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按正式的立國時日計算,西夏存國190年(公元1038~1227年);然而若依歷史實情而言,即如《宋史》所載的“雖未稱國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權算起,則是實歷347年之久,這就要比起北宋和南宋相加之年還要多出27年了。
成吉思汗對西夏的征服戰爭,從1205年至1227年,先后進行過6次。其中在1209年、1217年、1226~1227年的三次大型戰爭中,蒙古國大軍都曾進據賀蘭山,包圍西夏國都中興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殺戮與破壞。1226~1227年成吉思汗發動的最后一次滅夏戰爭,西夏百姓“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出征途中病死六盤山,其軍隊遂將亡帥之恨移泄西夏——蒙古鐵騎在其副帥的指揮下,回師北上,發瘋一般地狂烈進攻西夏國都(今之銀川市一帶),所到之處,逢人便殺、遇房就燒,劫掠財物、奸殺婦孺、毀宮掘墓。一時間,西夏國內尸橫遍野、血流若河,濃煙蔽地、紫血腥天。
征服者的殘酷無比的報復鎮壓,使得雄赫一時的西夏滅國。隨著朝代迭替、戰火頻仍,西夏的文物典籍毀壞殆盡,地處邊陲的西夏除了征掠外鄰之外,原本就是近乎閉關鎖國,如此而來,遂成一個近乎蒼白的歷史詞匯般的神秘王國。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陵、西夏帝陵,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座落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大約35公里,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區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4公里,里邊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占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王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占地教超過10萬平方米,由闕臺、神墻、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臺等部分組成。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里,生長著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里,網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
武宗李繼遷
太宗李德明 光圣 1010.9—1032
備注:西夏國的奠基人,其子李元昊為西夏開國皇帝。稱帝前去世,享年51,被追尊為太宗。
景宗李元昊 武烈 1032—1048
備注:西夏的開國皇帝,去父親李德明稱帝前去世。1032年繼承西夏王位,1038年稱西夏皇帝。生母衛慕氏,1048年被太子寧林格殺害,享年46歲。
1、長子寧林格 —— ——1048
備注:元昊立太子妃沒移氏為新皇后,招致太子寧林格的憤怒,被太子殺害,后被處死。
2、毅宗幼子李諒祚 昭英 1048—1067
備注:元昊的幼子,元昊被太子所殺,后被處死。以一歲幼齡繼位。其母為沒藏太后。12歲預政,注意修好與遼,宋朝的關系,21歲突然去世。
子惠宗李秉常 康靖 1067—1086
備注:七歲繼位,其母梁太后專權,因長期不能親政,憂憤而死,享年26歲。
子崇宗李乾順 圣文 1086—1139
備注:3歲繼位,梁氏專權,16歲時滅梁氏親政。在位54年。
長子仁宗李仁孝 圣德 1139—1193
備注:母為漢人,不知名,16歲繼位。西夏的中興之主,在位時國家達到全盛。1193年崩,年70,在位54年。
1、子桓宗李純佑 昭簡 1193—1206
備注:17歲繼位,國勢從盛轉衰。1206年,李安全發動兵變,被廢。不久暴卒,年僅30。
2、侄子襄宗李安全 敬慕 1206—1211
備注:黨項族,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許,安全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于是萌生了篡奪皇位之心。1206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 1211年堂侄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被廢,一個月后死去。年42歲。
堂侄神宗李遵頊 英文 1211—1226
備注:黨項族,夏崇宗之曾孫,李安全堂兄弟李彥宗之子也,雖輩份比桓宗、襄宗低,但年齡卻比他們高。后,與蒙古,宋戰爭屢敗,1223年,神宗退位,死于1226年,時年65歲。1224年,傳位于子李德旺,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謚英文皇帝。
1、長子李德任 —— ——
2、次子李德旺 獻宗 1223—1226
備注:神宗次子,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連失去數座城池,于1226年驚憂而死,年46歲,在位4年。
侄兒李晛 末帝 1226—1227
備注:神宗孫,獻宗侄子,李德旺病危時被推舉為皇帝。在位時西夏已經快滅亡了。后投降蒙古,被殺害,西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