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晶夢(1990.11),女,漢族,上海,重慶工商大學2012級金融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4939139.htm
摘要: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網絡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成熟,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已經對商業銀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基于商業銀行的視角,首先分析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揭示商業銀行需關注互聯網金融發展,同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防范未來互聯網金融可能對商業銀行產生的不利影響;再具體分析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比較之下的優、劣勢;最后提出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建立客戶開放交互式網絡平臺、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互聯網金融人才發掘與培養、提升科技研發與應用水平等四個方面策略,從多方面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使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中占據主導地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策略
一、引言
隨著科技網絡和電子商務發展的日漸成熟,人們開始步入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互聯網金融時代,“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最熱門的詞匯之一,2012年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對其業務的發展的確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但這不應該是一種純粹的沖擊,也可能對其業務發展產生一種“鯰魚效應”,即刺激商業銀行更好的發展。
邱峰(2013)認為互聯網金融引發的技術脫媒、渠道脫媒、信息脫媒、客戶關系脫媒正逐漸將銀行中介功能邊緣化,銀行面臨客戶流失、業務萎縮的危險,傳統經營服務模式面臨變革。但由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缺陷以及商業銀行具有的特殊地位,目前商業銀行還無法被互聯網金融取代。商業銀行需要和互聯網金融加強合作,同時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迎接互聯網金融的崛起。
馮娟娟(2013)認為伴隨著互聯網科技與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我國互聯網金融開始迅猛發展。互聯網企業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和經營管理模式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強調商業銀行應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重視客戶體驗、發掘與培養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提升核心競爭力。
不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將來還會對商業銀行產生怎樣的影響,商業銀行都應該關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態勢,同時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可簡單表述為,互聯網企業為廣大群眾提供金融服務的行為。起初,互聯網企業是為應付自有電商平臺的支付需求,通過與各家銀行合作,提供網關接口。但在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日積月累了諸多的用戶數據,熟悉并掌握這些客戶的各種需求和偏好,還包括各種對金融服務有用的訊息。
互聯網企業開始不滿足于只提供支付這單一的金融服務,繼而開展轉賬匯款、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等多種金融服務,與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發展的方向開始趨于一致。至今形成四種基本模式,具體如下:
(一)互聯網僅扮演渠道的模式,是指傳統金融借助互聯網渠道為客戶提供轉賬、信貸、支付等金融服務。人們在網上購物中使用的網銀就是此類型的代表,這是一種的虛擬銀行柜臺,在使用時,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此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通過網上銀行享受各種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發揮數據收集和分析優勢以取得信用支持的模式,是指通過互聯網這一強大的信息收集處理工具,得到各種有用的大數據資料,并借此得到信用支持。這類似于阿里金融,依靠自身擁有的電商平臺,創造優于其他放貸人的條件。
(三)P2P模式,即互聯網擔當中介的角色,兩端分別連接資金供給方與需求方,至今已經衍生出很多模式,主要包括四類:擔保機構擔保交易模式、債權合同轉讓模式、大型金融集團推出的互聯網服務平臺模式和以交易參數為基點,結合O2O的綜合交易模式。
(四)傳統營銷渠道與網絡營銷渠道結合模式,是利用互聯網推動原有的“產品主義”轉變為“客戶中心主義”。兩者共同打造開放共享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此類模式由于發展時間較短,形成的模式各有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大類:專業P2P模式、金融混業經營模式和金融交叉銷售模式。
隨著近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頭越發迅猛,銀行監管部門為互聯網金融企業開閘發放支付結算、金融產品代銷等金融牌照更夯實了此類公司業務發展的基礎。互聯網企業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信息技術大量進行金融服務創新,同時通過數據挖掘,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可見互聯網企業正借助自有的強大的數據力量,逐漸侵占傳統銀行業領域,這對傳統銀行業產生的沖擊顯而易見。因此,商業銀行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加強自己的優勢,取長補短。
三、商業銀行較互聯網企業的優勢與劣勢
(一)商業銀行較互聯網企業的優勢
互聯網企業發展勢頭固然迅猛,但商業銀行仍舊存在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是互聯網企業目前無法超越的。
1.資產實力更加雄厚。依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網上銀行交易規模同比增長31.2%。從銀監會發布的數據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3年末的總資產規模為151.4萬億元,同比增長13.3%。而互聯網企業在交易規模和總資產規模等各項指標方面還不能與其相提并論。
2.客戶資源更為豐富。商業銀行在長期的業務經營的過程中,客戶資源已相當豐富,尤其是在推進電子銀行業務后,客戶數量更是不斷增加。在2012年上市銀行公布的中報數據中,一共提供了7 家銀行的企業網銀和9家銀行的個人網銀的相關數據。經統計,該7家銀行的企業網銀用戶總量達到532萬,9家銀行的個人網銀用戶總量接近 3億,較2011年同期有明顯增加。
3.風險控制體系更加完善。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過程中囊括了多個重要環節,而風險管理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管理的風險具體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法律風險等。商業銀行高度重視風險管控的問題,并在長期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建立相關的風險控制指標體系,健全有效的風險控制規章制度,管理控制各類風險。 (二)商業銀行較互聯網企業的劣勢
1.操作欠缺靈活性。商業銀行由于操作嚴謹,設置了一系列復雜的內部流程,而互聯網企業剛好與之相反,操作流程快捷又簡便。以貸款為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首先需要借款人進行貸款申請,然后商業銀行再進行貸前調查、風險評價、逐級審批、合同簽訂和貸款發放等多個環節,整個程序較復雜。而網絡借貸將繁雜的流程簡化,使貸款審批流程更簡單、放款速度更快,大大縮短了借款人取得貸款的周期。
2.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較高。商業銀行由于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因此在融資、貸款過程中遇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時,往往需要很多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解決此類問題。而互聯網企業能借助金融搜索的強大功能,如融資貸款搜索平臺360等,能有效解決融資、貸款中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提高工作效率和減少信貸服務中耗費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
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策略
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特點,優勢與劣勢,從自身角度和整體角度,制定一系列商業銀行自身業務發展的策略,具體如下:
(一)整合網上業務和傳統業務,建立客戶開放交互式網絡平臺
互聯網企業迅速突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擁有開放的金融平臺、有效的營銷手段、良好的金融產品服務以及便捷的操作流程,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導致商業銀行流失了相當數量的客戶資源。面對這種威脅,商業銀行需要以客戶為中心,研發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開展網絡營銷,優化業務流程,從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競爭中占主導地位。一是了解清楚客戶的實際需求,將客戶存款、貸款、匯款、支付、銀行卡、理財等相關信息充分整合,結合銀行自身優勢,幫客戶量身定制金融產品,提供優質服務。二要增加與客戶之間接觸的機會,可通過充分運用搜索引擎、社交網絡、電子郵件等各種互聯網平臺在網絡上進行營銷,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三是優化業務操作流程,將原來的貸款申請到發放的復雜過程進行簡化,為客戶提供更加快捷優質的服務。
(二)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合作,開發網絡金融產品與支付工具
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之間并非是純粹的競爭,彼此是能夠互相合作的。互聯網企業來勢洶洶,商業銀行不能忽視其發展的迅猛態勢,逃避競爭,也不能像對抗普通競爭對手一般,排擠打壓,而應與其建立起合作關系,取長補短,開發出更好的金融產品與支付工具。一是整合商戶與客戶資源,共享資源。商業銀行多年的經營過程中,與各種行業的龍頭企業在業務上相互幫助,具有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而互聯網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掌握大量客戶資源。因此雙方可以通過資源互換,優勢互補。二是雙方聯合打造中小企業在線融資平臺。一方面,挖掘新客戶群;另一方面,通過中小企業信貸獲取更高的利差收益。因此,商業銀行應加強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合作,尋求雙贏。
(三)互聯網金融人才的發掘與培養
互聯網金融業務具有的雙重屬性——金融屬性與科技屬性,提高了商業銀行對人才的要求。通常商業銀行的員工不是出身于純經濟金融專業就是純計算機專業,因此十分缺乏商業銀行業務運行、管理操作能力,與計算機技術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注重招聘復合型人才,讓他們為商業銀行的發展做貢獻。二是重視對員工的科技知識與金融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金融業務知識、網絡信息技術、市場營銷技能、互聯網工具運用的綜合素養,讓員工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時,熟練地將互聯網工具運用到網絡營銷中,使其業務蓬勃發展。
(四)提升網絡科技研發與應用水平
商業銀行愈發需要科技信息技術為銀行數據處理、業務操作和管理決策制定等提供動力,科研能力等決定著業務經營成果的優劣與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高低。而互聯網企業的先天優勢源于科技,因此,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競爭優勢。一是充分利用各種數據資料,建立完善的客戶管理和市場細分系統,推進深層次的數據挖掘,將這些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二要增強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銀行信息保密機制與信息安全處理機制,提升銀行信息安全保障功能,從最大限度減輕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的技術風險,保障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的持續穩定運行。
五、小結
互聯網金融的突起已逐漸引起商業銀行的注意,提醒商業銀行不可輕視互聯網的力量。商業銀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通過以客戶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戶資源;不斷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中尋求共贏;更加重視復合型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永葆商業銀行發展的活力;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增強科技競爭優勢。爭取從這四個方面著手,使商業銀行在金融領域能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8):44—49
[2]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現代金融,2013(4):14—16
[3]馬蔚華,互聯網金融不是商業銀行的終結者,IT時代周刊,2013
[4]葉冰,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怎么做,IT金融科技,2013:110—112
[5]趙洋,互聯網金融的“鯰魚效應”,金融時報,201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