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受傷的醫(yī)治者:瑪莎·林內(nèi)涵和卡爾·榮格

作為受傷的醫(yī)治者:瑪莎·林內(nèi)涵和卡爾·榮格的共同點是什么?

作者:斯蒂芬·戴蒙德(Stephen A. Diamond

譯者:袁婷婷(心理學翻譯小組QQ191466802

轉載請注明作者與譯者,謝謝


最近,68歲的臨床心理學家瑪莎·林內(nèi)涵(Marsha Linehan)博士——因其融合靈性、認知和行為治療的辯證行為療法(DBT)而聞名——做了一個轟動和大膽的告白:她在整個成年生活中患有她所認為的邊緣型人格障礙(BPD)。 

盡管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林內(nèi)涵博士回顧性的自我診斷,事實上,當她17歲時,她的醫(yī)生曾診斷她為精神分裂癥患者。雖然當時她的癥狀不是很確切——例如,它們是否包含妄想和/或幻覺這兩個精神分裂癥的主要癥狀——但是至少在主觀和客觀上的一些方面,她表現(xiàn)出來了精神病跡象,哪怕這些精神病癥狀或許只是暫時性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看似需考慮到這一點:這種毀壞性的精神障礙的典型發(fā)作通常發(fā)生在青春期晚期,盡管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的發(fā)作時間要略比男性晚一點。她曾有兩年多時間在醫(yī)療機構接受精神病治療。醫(yī)院的治療記錄顯示,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她或許是機構中最不正常、孤僻和難以管理的病人。青春期的林內(nèi)涵會有明顯的躁動不安——如同Burgholzli 精神病院的Sabina Spielrein的“歇斯底里癥”一樣,這在Keira Knightley最新出版的《危險方法》的開頭中有所描述——以及持續(xù)的自傷行為:用煙頭燙自己,用刀片割手腕、手臂、腿、腹部,當被禁止燙傷或者割傷自己時,她用頭猛撞墻壁或地板。由于癥狀非常嚴重,她被關進了一間(大概有棉墊的)隔離室,并且在住院的26個月里的大部分時間行動能力受到約束。

不久之前——甚至今天,在一些宗教里——這樣的病人仍被當作是著了魔(demonic),需要用驅(qū)魔來治療。盡管每天接受心理分析(就如榮格用來成功治療Spielrein的那些方法)、服用精神類藥物,甚至反復接受電擊治療(ECT),但林內(nèi)涵這樣自毀的行為一直持續(xù)到20歲,以至于她不被允許離開醫(yī)療機構。那些行為包括抑郁焦慮、一系列的自殺嘗試和隨后在精神科的住院治療。然而,林內(nèi)涵最終在非住院式的心理治療的幫助下,像Spielrein一樣扭轉了自己的人生,決定學習心理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作為一名行為治療師接受訓練,成為了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和研究者之一。談及她奇跡般的痊愈,有一個非常令人不解的問題:究竟是哪一種心理療法幫助了林內(nèi)涵?當然不是DBT,因為她還沒把它發(fā)明出來。CBT在當時也剛剛萌芽。在那個時代比較流行的是行為療法?;蛘?,有沒有可能是深度心理學的某些形式或心理動力學療法?精神分析學?或者是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林內(nèi)涵博士現(xiàn)在是華盛頓大學的一位心理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專長是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這也是事后她給自己也下的一個診斷。然而,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些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治療她的醫(yī)生,把她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屬于精神病的一種。為什么醫(yī)生的診斷和林內(nèi)涵博士對自己的診斷不一致呢?從這個診斷來看,林內(nèi)涵可能很早就患有精神病了。在過去,“邊緣”一詞通常用在癥狀處于神經(jīng)癥和精神病的邊界上(偶爾兩者兼具)的病人身上。而且,據(jù)目前所知,一些BPD患者在壓力狀態(tài)下會表現(xiàn)出精神病的癥狀。雖然看起來像精神病,但這只是一個典型的短暫時期,而不是長久的精神狀態(tài)。慢性精神分裂癥意味著更糟糕的后果。然而,直到1980年,在林內(nèi)涵第一次入院很久之后,BPD才在DSMIII中成為一個官方的診斷。出于對她的人生連續(xù)進程和軌跡的研究,我傾向于同意林內(nèi)涵把嚴重的BPD作為她主要(雖然或許并不是唯一的)診斷的看法。

問題的實質(zhì)在于BPD覆蓋了極大范圍的紊亂和癥狀,從相對溫和的癥狀(伴隨著較好的機能)到慢性且嚴重的機能失調(diào)、衰弱和危及生命的行為。前者基本不會被未經(jīng)專業(yè)訓練(甚至包括一些經(jīng)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所察覺。BPD是真實存在又極具破壞性的現(xiàn)象。根據(jù)DSM-IV-TR的評估,BPD的患病率在總人口中約為2%,在心理診所的病人中約為10%,在精神病院中的病人中約為20%。實際上,我相信BPD的患病率比我們現(xiàn)在所認為的要高得多,特別是在男性中的患病率(目前大約75%BPD患者為女性)。因為它會被同時出現(xiàn)的抑郁和成癮等機能失調(diào)癥狀所掩蓋。同時,它也會被錯認為是其他有類似“主要”癥狀的精神疾病。例如,BPD經(jīng)常伴隨著狂怒的突然爆發(fā)、沖動、易受影響的敏感且不穩(wěn)定的情緒,這些癥狀看起來很像另外一種BPD——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所以經(jīng)常會被誤診。這種誤診是嚴重而危險的,因為如果病人被錯認為患有雙相障礙(躁郁癥),他們將服用穩(wěn)定情緒的藥物,而不是作為邊緣型人格障礙來被治療。在我看來,這樣的事情對于所謂邊緣型的病人來說,正在越來越頻繁的發(fā)生:被誤診,被錯誤的治療,被誤解。

當然,哪怕被正確的診斷為BPD,被貼上“邊緣”這個標簽也會成為一個人最恥辱的診斷之一。這主要是因為絕大部分的心理治療師沒有勇氣、耐心、技巧和知識去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Sabina Spielrein最初被榮格診斷為患有癔癥,我懷疑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可以描述得更清楚。雖然BPD的癥狀多變,但與精神分裂癥不同,它的典型進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減,這一點在那些主動尋求心理治療(治療方法并不僅限于DBT)的病人身上更為明顯。根據(jù)DSMIVTR的報告,“在三四十歲的時候,絕大部分患有BPD的病人都擁有了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和職業(yè)。對心理健康診所確診的病人大約十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差不多一半病人不再能全部滿足確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一系列行為標準?!币苍S這就可以部分的解釋林內(nèi)涵的例子:時間和成長。但是,林內(nèi)涵博士自己也承認,直至今日她有時仍在與自己的心魔(demons)做斗爭。慶幸的是,她已經(jīng)不再完全被心魔所驅(qū)使或控制,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學會了與它們共處。用榮格的話來說,像我們所有人一樣,她可能仍然有自己的心魔(情結),但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心魔已不再占據(jù)她。

在林內(nèi)涵對那些嚴重紊亂和自殺傾向病人的成功治療中,有多少經(jīng)驗是來自自己曾經(jīng)戰(zhàn)勝內(nèi)心毀滅性的心魔(或者至少學會與之共處)呢?精神病學家榮格的精神崩潰直到中年才發(fā)作(它悄無聲息的開始在《危險方法》的結尾有所描述),從40歲之前一直持續(xù)到45歲左右。雖然榮格從來沒有像Spielrein或林內(nèi)涵那樣入住精神病院,當時也沒有經(jīng)過正式的治療,也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林內(nèi)涵那樣自傷或發(fā)怒的行為。但他有時會經(jīng)歷幻視、迷失方向、抑郁、大量的焦慮、自殺性的絕望和部分機能的失調(diào),直到多年后最終康復。事實上,榮格不僅僅是康復了:他完成了持久而痛苦的煉獄之旅,更加完整、清醒和平衡,蛻變?yōu)橐粋€自知而富有洞察力的精神病學家,一個更具靈性和慈悲心的人。我猜測林內(nèi)涵博士也一樣。

下面這段話是林內(nèi)涵對23歲時一次宗教活動中曾出現(xiàn)過的至關重要的精神頓悟的描述:

“當時我坐在小教堂外面的房間里,這一點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坐在沙發(fā)上,感覺到徹底的絕望。這是唯一能夠描述我當時感受的詞匯。然后一位修女走過,她轉過頭看著我說,‘我能幫您做點什么嗎?’我知道沒人能幫我,真的沒有。所以我回答她,‘不用,謝謝?!x開了。

之后我站起來,走進了小教堂,六神無主地跪下來。我不記得自己說了些什么。我想是在望著圣壇上的十字架的時候,在極度的憂郁中,突然一切都變得豁然開朗。十字架在閃閃發(fā)光,我不可思議的感受到了上帝的愛。我跳起來,跑回了家。

我站在自己的房間里,自言自語。我說,‘我愛自己?!?/span>

當‘自己’這個詞從我嘴里說出來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已經(jīng)蛻變了。在那一刻之前,我從來不會這樣說。我會說,‘我愛你?!驗槲覜]有‘自己’的概念。我以為‘自己’就是‘你’。從我說出來那個詞開始,我知道--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我再也不會失控了?!?/span>

在我看來,林內(nèi)涵似乎經(jīng)歷了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家羅洛.梅所指的“我是”(I am)體驗。這是關于一個人深深扎根于宇宙和原始生命力(daimonic)的自我、生命和存在的體驗。它是對一個人真正自我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再造。梅的病人們這樣富有詩意的描述了它:

“這種體驗是什么感覺呢?是一種初始感——就像剛拿到自己房子的契約一樣。我體會到了自己的生命力,不管它僅僅是一個離子還是一個波段。就像一個孩子吃桃子時吃到了桃核,不知道里面有什么而砸破了它,繼而驚喜的發(fā)現(xiàn)里面的桃仁苦中帶甜,非常美味。就像一艘木頭所制的帆船在海灣拋了錨,錨也是由陸地之物所制,帆船就得以通過錨與陸地再次相連。它可以起錨揚帆,但是總能夠通過拋錨渡過難關或是休憩片刻……就像我對笛卡爾名言的闡釋,‘我是,故我思、我感、我為’”(摘選自《存在之發(fā)現(xiàn)》,1983/86

但是,至少對于當時有著明顯宗教傾向的天主教徒林內(nèi)涵來說,情況看起來不僅僅如此。在那一刻,她意識到自己是個可愛的人。如果她的上帝可以愛她,那她也應該愛——并且接受——自己?;蛟S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開始接受并從上帝,從他人,從自己身上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這就是她戲劇性人格轉變的起點。但是,被一個如此痛苦的經(jīng)歷所完全轉變到底意味著什么呢?當我們用比喻的口吻談起對付我們的“心魔”(inner demons)時,意思到底是什么?它們在心理上、精神上以及生物上的本質(zhì)是什么?

我的最佳猜測是,在那之前,林內(nèi)涵未曾從任何人——包括甚至特別是她的父母-——身上感受到被愛和被接受。(參見我之前關于“愛的治愈”的文章。)她小時候很可能被深深傷害過。這樣的傷害可以而且的確發(fā)生在那些最友好而且表面上看起來最“正?!焙汀巴昝馈钡募彝ダ?。正因為這些不被注意的家庭歷史看起來是那么的良好,所以病人和醫(yī)生都傾向于把BPD中的情感失調(diào)歸因于遺傳(如同精神分裂癥、多動癥和自閉癥一樣)。數(shù)據(jù)顯示,BDP“在失調(diào)人群的直系親屬身上的發(fā)病率是普通人的五倍”(DSMIVTR)。這種傾向性有可能是遺傳帶來的,也可能是因為家庭影響。這些家庭動力中通常潛伏著一個具有破壞力的陰暗面。事實上,那些創(chuàng)傷性的童年經(jīng)歷(如日常自戀型創(chuàng)傷, daily narcissistic injury),起因于不充足的共情鏡像、缺乏被接納、被拒絕、婚姻沖突、互相敵對、自戀、自我放縱、迷茫、情緒化、身體和/或性虐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們一直都存在,甚至在一些案例中,長期的壓制和分裂導致了童年記憶的缺失。正是這些被壓制的、無意識的,時而微小普遍、時而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深刻地影響了病人初期的自我意識,他們關于自我的“神話”、“精神虛幻”或“核心圖式”。它們是病人危險的心魔和脆弱的基礎心靈結構的組成部分,正是它們使病人苦苦掙扎。

重要的是,在我的經(jīng)驗里,這些不斷變化的心魔通常包含著長期被壓抑的憤怒或狂躁。它們組成了病人潛意識中不斷潰爛的“憤怒復合體”,強迫性地驅(qū)使和刺激著他或她的抗拒、敵意、暴力和自我毀滅的想法、反應和行為。 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自戀型創(chuàng)傷(尤其是發(fā)生在出生到五歲之間的自戀型創(chuàng)傷)會導致自戀型憤怒。Kohut, Kernberg和其他很多研究過病理學自戀,并為其病源而辯論過的發(fā)展心理學家,一致同意自戀型創(chuàng)傷是由不充足、不合適或帶來痛苦的童年撫養(yǎng)經(jīng)歷所導致的。在之后的成年生活中,與BPD緊密相連的神經(jīng)性自戀(很少有人從未有此癥狀),掩蓋了我們兒童時期帶來的憤怒、怨恨、狂躁和苦澀。而且深深埋下了對曾經(jīng)在心理上(有時也是實質(zhì)上)被拒絕、虐待、不被愛、忽略和拋棄的報復和反擊的愿望(參見我之前的文章)。同時,當病人被內(nèi)心所控制時,會出現(xiàn)自我憎恨、病態(tài)的愧疚、自殘和自殺傾向。

舉個例子,榮格仍然很生父母的氣——他的媽媽心智很不穩(wěn)定,很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他的爸爸是一個意氣消沉的瑞士人——不管在宗教生活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榮格時常被激怒。在初期,不成熟的榮格像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一樣,嘗試去壓抑這些不禮貌的、具有侵略性的、憤怒的情緒。同樣,他的性感覺也被壓抑著,這一點在《危險方法》中提到過。(不幸的是,弗洛伊德在他大半個生涯中,在理論上僅僅教條性地關注被壓抑的性,而不是被壓抑的憤怒、狂躁和侵略性。)長期被壓抑的憤怒在榮格的精神病理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猜對于Spielrein、林內(nèi)涵以及大多數(shù)患有BPD的人來說都是如此。榮格最終意識到去處理它,例如接受和整合這些潛在而危險的、分裂的情緒(包括他所稱的我們的“陰影”),能夠意外的帶來更多的生命力、完整性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可以說,林內(nèi)涵與她的陰影的相遇,把她內(nèi)心強烈的自我厭惡變成了自我接受。這個改變是通過接受她人格中“有罪的”、“負面的”、“壞的”和“邪惡的”方面所帶來的。那些方面與她來源于宗教的自我或者說人格有著激烈的沖突。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治療中最有效地處理這些難搞的心魔(demons)。認知-行為療法并不傾向于關注這些影響,而是更關注病人的想法和這些想法如何影響他們的感覺和行為。林內(nèi)涵的辯證行為療法主要是從CBT衍生而來。但是,從她自我拯救的的經(jīng)歷中看出,DBTCBT的區(qū)別在于DBT重視靈性的融入。特別是林內(nèi)涵所指的“徹底的接納”。徹底的接納來源于宗教傳統(tǒng),例如佛教和印度教。顯然林內(nèi)涵從她自己從精神疾病恢復過來的經(jīng)歷中意識到,自我接納、接納現(xiàn)實和改變一個人的自我一樣重要。改變和接納是辯證的關系:雖然看起來截然相反,但它們是必不可少、互相補充的態(tài)度。(參加我之前關于改變vs.接納的文章)她把這個永恒的靈性原則應用到她的“改造”和結構完善的CBT理論體系中。經(jīng)證明,這個方法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中是相對有效的。

榮格(有人猜測他也患有BPD)大概是第一位公開指出“受傷的醫(yī)治者原型”的心理治療師。(在大衛(wèi)·柯南伯格關于榮格和弗洛伊德的電影中,榮格指出他自己和之前由病人轉變?yōu)榫穹治鰩煹?/span>Sabina Spielrein都是“受傷的醫(yī)治者”。)他的這個概念部分建立于神話人物卡戎身上。卡戎的媽媽是一位海仙女,她被偽裝成一匹馬的希臘神Kronos強奸生下了卡戎。 卡戎早期受到的傷害來源于父母的拒絕和遺棄——表面上是因為他丑陋的半人半馬的身體。后來,他的膝蓋偶然被赫拉克勒斯用一支蘸有九頭蛇毒液的箭射傷。他的傷永不得治愈,不過也無法將他殺死,因為卡戎擁有神靈的不死之身。因此,像他著名的學生醫(yī)神Asklepios一樣,他只能為自己無盡的痛苦尋求一些治療,同時選擇去撫慰別人的痛苦。正如我多年來告訴學生的一樣,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好處,就是有時我們必須聚焦于別人的痛苦而不是自己的。我們可以在支持和幫助他人戰(zhàn)勝痛苦的過程中得到意義和滿足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傷害本身——而不一定是完全被治愈的治療師——才是加深和強化受傷的醫(yī)治者的慈悲心的治療力量。事實上,我要說的是,治療師對他自己(和生命存在)的痛苦和不完美的接納,部分地提高了他們治愈他人的能力。對榮格來說如此。而且看上去,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對林內(nèi)涵來說也是如此。

榮格和林內(nèi)涵都戰(zhàn)勝了瘋狂,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了它。將其癥狀的精神病嚴重程度大事化小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樣會削弱他們在心理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漫長的“與無意識進行對抗”的中年歲月,榮格勇敢而頑強的面對自己心魔,終于這場斗爭帶來了徹底改變。鑒于此,我懷疑林內(nèi)涵的成長是否類同。 因為如果她也一樣的話,我不明白為什么她仍然只是一個認知-行為主義治療師。我認為,在自己的作品中時而會引用到榮格理論的林內(nèi)涵,應該被引入深度心理學,察覺到無意識巨大而原始的力量并向它致以敬意。在我看來,CBT和深度心理學不同,它拒絕承認弗洛伊德和榮格所提及的“無意識”的力量和重要性。它把我們心魔的出現(xiàn)歸因于荒謬的想法(認知),而且忽視憤怒、狂躁這些被壓制的情感在精神病的病因與治療中所起的核心作用。這些證據(jù)使我推測——我所崇敬的林內(nèi)涵和大多數(shù)傾心于CBT的臨床醫(yī)生,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自覺地被CBT所吸引的。因為它忽視、回避、拒絕、低估、不去理會原始生命力——人的心智中感性而荒謬的一部分,也是被榮格稱為“陰影”的那一部分。CBTDBT的實踐者似乎都想繞開無意識,在專業(yè)中如此,在個人成長中也如此。但無意識的心魔正是BPD和其他嚴重精神疾病的核心。如果一位治療師自己就在逃避,那他不可能有效的幫助病人康復。

換句話來說,CBTDBT的顯著流行,大部分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對無意識、對原始力“抗拒”的一種形式。這是一個嘗試——虔誠地贊頌理性思維的治愈力量,專注于對行為的修正而不是尋找行為背后的驅(qū)動力,以此來魔術般地驅(qū)除無意識所帶來的極度非理性、神秘又可怕的力量。(雖然林內(nèi)涵注意到了自殺和自毀行為的主觀意義。) 實際上,CBTDBT都建立了理性和感性的辯證原則,崇尚前者而貶低后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CBT是一種片面而膚淺的治療方式。哪怕是林內(nèi)涵的DBT,算上它對精神的重視,也被CBT與生俱來的淺薄所限制。研究發(fā)現(xiàn),DBT主要對嚴重紊亂、有自殺傾向(通常為住院患者) 類別的BPD患者有治療效果,而且效果僅限于減少自我傷害行為的頻率和隨后的入院頻率。當然這也很重要。(顯然,醫(yī)生不可能治療已經(jīng)死亡的病人,不管他持有怎樣的理論。)但是,它們在指出邊緣型病人強有力又無處不在的潛在的情感掙扎上,是非常有限的。使用精神類藥物、情緒管理或情緒壓制,雖然有其用處并且也很重要,但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心理治療。我主張,雖然CBTDBT的確嘗試“驅(qū)除”和“重組”病人的認知心魔——非理性、消極、弄巧成拙的思維模式,“圖解”那些潛藏的、具有影響力的感受和行為,但它仍舊沒能夠指明病人的情感心魔。事實上,它在不經(jīng)意中與病人一起,持續(xù)地壓抑和避免那些不可否認的、可怕的、壓倒一切的、潛在而危險的情感。問題是,就像Nietzsche所說的,長期被壓制的最終會歸來復仇,并會變得更加消極和具有毀滅性。這些最終都不是病人想要的。

像榮格一樣,林內(nèi)涵明顯從她煉獄般的苦難中學到很多,而且她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了這些來之不易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和他人。從這點來說,她值得我們的感激、尊重、信任和祝賀。她對正念、自我接納、接納現(xiàn)實的強調(diào),與深度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學有共同之處(如果不是直接從這些理論中繼承而來的話)。而且她強調(diào)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學習停頓,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有意識的選擇,負起責任,不管自己主觀上感受如何。 毫無疑問,思想影響感受和行為,行為影響感受和思想,同時感受也影響思想和行為。(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辯證關系:思考vs.感受,意識vs.無意識,雖然DBT主要處理意識而不是無意識。)所以,特別在面對像BPD這樣嚴重影響健康甚至有時會危及生命的精神疾病時,臨床診斷時同時強調(diào)思想和行為是很必要的。事實上,我認為DBT和深度心理學本身就是辯證關系的兩極,每一方都是另一方的隱藏面。但是它們并不是對立的:不論在理論上還是臨床上,雙方都互為補充。

我從未有幸見到過瑪莎·林內(nèi)涵,也沒有閱讀過她全部的著作。也許我是錯的,但我仍然忍不住地想,從深層面上講,她與另一位受傷的治愈者C.G. 榮格是緊密相連的。而且,在她的身上睡熟著一位渴望被釋放的,正在萌芽的——甚至躲藏著的——深度心理學家。

 

www.psychspace.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文理清:雙相抑郁臨床常用 5 類心理療法
辯證行為療法:掌握正念、改善人際效能、調(diào)節(jié)情緒和承受痛苦的技巧
辨證行為治療 -- 基本原理及治療策略 李孟潮
“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 一文讀懂DBT療法
痛苦分手時,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會犯的五種錯誤
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一文讀懂真實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喀喇沁旗| 咸丰县| 衡南县| 南阳市| 锡林郭勒盟| 雷州市| 游戏| 安龙县| 突泉县| 衡东县| 石渠县| 天镇县| 临澧县| 峨眉山市| 曲周县| 五常市| 武平县| 麟游县| 清苑县| 东乡县| 郑州市| 高唐县| 泉州市| 托克托县| 方正县| 勐海县| 行唐县| 吴江市| 定结县| 类乌齐县| 淳化县| 许昌县| 赣榆县| 山东| 姜堰市| 开原市| 内丘县| 罗平县| 和平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