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XX,女,48歲,因滿口甜三月,久治罔效于1974年4月15日來診。診時患者覺滿口甜若噙冰糖,自覺胸咽不利,時噫氣,不思飲食,時有寒熱,腹脹,雙腿舒伸不適,大便清利而數(shù),四肢懶倦,形氣相失,面黃白,舌體平、濡軟,質(zhì)淡無苔,口中沃沫,脈中取而澀。腹軟稍脹,肝脾未觸及,臍腹無壓痛。尿糖陰性,唾糖陰性。木戕脾愈旺,旺而反極。脾氣失營宿,則偏勝,津涎上溢于口,甘為脾反極之象。應(yīng)以補脾為報蒂,以甘益脾而不益甘,以酸瀉木而不益酸,續(xù)養(yǎng)胃氣良有意也。
生山藥20克、烏梅一個、麩炒白術(shù)12克、陳皮6克、甘松9克、蓮子肉15克、雞內(nèi)金6克、半夏9克、南星3克、枳椇子6克、茯苓9克、旋覆花12克。
煎服三劑,半年后隨訪,口甜一直未犯。
[原按摘錄]精氣輸于脾土,甘溢乃精華之氣上升,皆歸脾胃有傷,臟腑陽氣皆絕于外。脾養(yǎng)肌肉,脾胃氣弱,即不能以味行氣,營其臟腑肌肉。《左傳》曰;“味以行氣,氣以實志,滋形潤神,必歸于食。”方中山藥之甘潤,一物之內(nèi)氣味皆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烏梅之酸于土中瀉木為使,南星之辛得以醒脾,白術(shù)苦甘溫,補脾胃之氣,除胃中濕熱從權(quán)而去。
《靈樞?脈度篇》曰,“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凡味覺乃口之津液,通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必偏應(yīng)于口,由是諸疾生。氣麗乎味,有味則行氣。《孟子?盡心下》云:“口之于味賴乎氣,氣者何,氣質(zhì)之性是也,而性乃有所附,麗乎氣質(zhì)者……是耳、目、口、鼻之欲。”口味有獨立癥狀,亦有病證反映,如口甘、口臭;亦有因口甘成為特異診斷要點,如脾癉是也。嚴用和《濟生方》:“夫五味入口,藏于脾胃,脾之所為行其氣液,在脾令人口甘。”故有癉則口甘,土有余亦口甘。外證之顯,各有所主,口必失味,臟腑偏勝,氣沖口舌故令口辛(口中氣辛由肺熱)、口苦(膽病善息熱口苦。《內(nèi)經(jīng)》“有病口苦名曰膽癉。”)、口苦辣(謂蚘蟲)、口臭(勞郁熱郁胃氣上沖,其氣穢濁,或年高水弱,奉養(yǎng)太過,沖發(fā)于口),口酸(停滯宿食,肝膽實熱)、口咸(腎液上乘,多為寒家),還有口和(寒者口和)、口淡(表虛熱或胃虛熱)、口爽(口中失味。《素問?五常政大論》:“食減口爽。”)、口沃(為寒癥冷涎,或腎虛多唾)、口涼(口中如含霜雪,多脾咳惡寒,中皖冷痛)、口澀(肝邪逆肺,虛火木旺因燥而生)、口燥(熱邪內(nèi)熾,腎水將絕)等等口味。審諸臨床,對診治實有裨益。
[編者按]丹溪謂;脾熱口甘,三黃丸主之。所謂三黃丸者,大黃、黃連、黃芩是也,乃實熱所致口甘。本案是脾虛所致口甘,以脾虛不能以味行氣之故。所以口甘亦當分虛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