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直譯: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這句解析錯亂百出的主要問題在于這個“貴”字,這里不是重視或者看做很重要很重大的意思,而是物以稀為貴之“貴”。貴的是如同大患若身的人,不是人去“貴”大患。
一個人受到贊譽被寵幸被重視,和受到侮辱被貶低懲處都感到驚恐和不安,而不是受寵感到高興得辱感到沮喪。難得的是很少能有人把得寵受辱能看成如同自己得了大病一樣的同等看待。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什么是寵辱若驚呢?得寵和受辱都是別人的看法,得寵和受辱也都無所謂好事情壞事情,得寵反而是比受辱還糟糕的事。得到受得榮辱,失去和丟掉榮辱,都感覺到巨大的驚恐,而誠惶誠恐非常不安,引起自己非常大的警惕,得之失之都能警覺驚恐而且不安。這樣才是寵辱若驚的表現。
這句不好理解的在于“寵為下”,是和“辱”相比較而言,是得寵反而比受辱還糟糕的事情之意。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對得寵受辱一概而論的。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什么是貴大患若身呢?人們都放不下自己的個人得失榮辱,很少有人都能對受辱得寵能如同感覺自己如臨大病一般的警覺重視同等對待。人所以能得大病是因為人有身體存在,沒有身體存在就不會有大病也談不上得什么大病。也就是說個人的榮辱得失都是身外之物,放下自己的身份榮譽地位名聲,看榮辱得失就如同自己如臨大病一般一樣去看待,這些都非自己所求和應得,都非自然應得都是不正常的情況而已。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因此說,看待天下蒼生百姓以及天下萬物如同看待自己身體一般去珍愛去慈悲去珍惜之人,方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如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天下萬物一切眾生的這樣的人,方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也就是說只有這樣能貴能愛天下萬物一切眾生如同珍惜愛惜自己一樣的圣人才是可以得到天下的,才可以寄托天下給他。
經解:1, 老子本章主旨闡釋的核心思想是,人要珍愛自身,愛自己的身體生命,把榮辱得失置之度外,甚至于把得寵受辱都看做是如同如臨大病一般的及其不正常的情況。當然同時能做到推己及人,甚至達到視萬物如己身的去“珍愛”的玄同的思想境界,大愛無私,大愛無疆,治理天下的明君圣賢等要能做到這一點,也必須做到這一點,才可以得天下,才可以治理天下。
2,天下之人莫不好面子好榮譽好地位好利益,把榮辱得失看的比自己生命還重要,恰恰相反老子不這么認為,教我們放下面子放下名利地位,更要放下個人的利害得失。莫不知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禍福無常惟人自召。這些所謂的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
3,當然了這里老子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去辯證的看待榮辱得失,還告訴我們人要懂得愛與感恩,要懂得如何去愛。不是自古圣賢皆無情,老子也教我們去貴去愛,這一章也是老子的慈愛之情懷的闡發。讓人們放下小我自私,放下個人得失榮辱及利害計較,真正的能做到推己及人的去愛,大愛無私大愛無疆,去珍惜去感恩去慈悲去關懷自己的一切際遇,去愛天下萬物如同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啟示:愛是永恒的話題,一個人如果連自己身體生命都不知道去愛去珍惜,就談不上會有愛,談不上人之為人了,那是非常恐怖的。當然愛是有境界的,自私的狹隘的愛,畸形的愛,都不是正確的愛,在愛上也不能舍本求末,只注重個人榮辱名利得失,好面子超過愛自身生命就背道而馳了。老子要我們看透榮辱得失并且放下自我榮辱得失等外在的虛妄的所謂名利利益之損益,才能去除障礙,去達到真愛。圣人則是能夠懂得感恩的人,懂得愛惜慈悲的人,能做到愛天下萬物如同愛自己身體生命的人,是大愛無私、大愛無疆的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管理天下。
從個人修行的角度講,在前面老子讓我們辯證的看待有和無的關系,接著告訴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自己和外物外界的關系,能做到回歸自我本性本真,如何回歸自我?不是只守住初心,不是只有自己自我,而是要能夠達到和一切萬事萬物一切萬有“和光同塵”的這樣一種“玄同”的境界,和一切外在自然相鏈接,視萬物如同自身般的去愛去感恩去慈悲去珍惜。這才是老子之“愛”。也是修行得道之人所要達到的最高的境界。
說到這里了,我還想引申一下,道和德是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核心,也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正如我在以前文章所概括的華夏文明五千載,千古文章一道德。老子談天談地說鬼神,而根本上是說人,其道學德學從根本上說是圣人之學,根本上是教育人的,培養人的。而我們傳統文化的國學體系,根本上是以人為基礎所出發建立起來的,核心關注點是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是以人文本的文化。我們的國學以“道德”之教育傳承為核心,讓人向真向善,讓人成賢成圣,是真正的“貴人”之教,真正的“貴人”之學,是“貴族”式的教育。而“道德”則是傳統文化的兩大核心,兩大命脈,兩大靈魂,也是傳統文化的兩大支柱。觀止了華夏文化的“道德”也就掌握了華夏文化的基本命脈,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兩大法門。老子的《道德經》以道德為其核心思想,真可謂是圣人之學的圣人之教,作為華夏民族的子民非常有必要學習掌握好《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