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以血為本,血由中焦化氣取汁而成,女子二七之年歲,腎中癸水至于胞中之際,此血即循任沖二脈下入胞中。與癸水合而為經血。
從這個形成過程,實質是氣與血相交互的一種特定狀態,可以看出與月經病相關聯程度最高的臟腑和經脈是:
臟腑:
腎:先天之本,元氣之根,癸水之源。
脾:統血,生化氣血,主運化。
肝:藏血,主疏泄。
心:主血脈
肺:主氣,調氣。
經脈:
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又稱血海,廣聚臟腑之血,月經來潮之際,與腎中癸水下至于胞中。
任脈:主一身之陰經,為陰經之海。為妊養之本,主胞胎。
沖任廣聚精血,血海滿盈,下注子宮,則月經來潮。
沖脈的正面、背面、側面示意圖|圖:楊欣
沖脈循行: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分三支,一支在前者,挾臍上行,在氣街穴處與足少陰相并。一支在后者,上行于脊柱內。一支向下者出會陰,沿股內側下行至足大趾間(并行少陰之經,滲三陰)。
從此循行中可以看出,沖脈并于足少陰隸屬陽明,又通于三陰。(氣街穴即氣沖穴)沖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素問·上古天真論》
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素問·骨空論》
插播:因為沖脈關聯的臟腑經脈廣泛,故很多奇怪的雜癥可以從沖脈論治。
例一:
女性40多歲,高壓最嚴重200多,且不穩定,降壓藥無效。按人迎寸口脈判斷是太陽,少陰經出問題,但第一天治療后效果不理想。得知切除子宮,想到沖脈有問題,結果發現沖脈穴位按壓非常疼痛,如血海,三陰交,陰陵泉。再取穴治療后血壓降下來。此因沖脈氣逆。
例二:
遠道從內蒙慕名而來,幾年前在火療店做保養,出汗后吹風,越來越怕冷。到西醫院看,說植物神經紊亂、更年期,但并沒有明顯對應癥狀。中醫也是補腎等,多處治療無效。
來咸寧時,非常怕冷,在秋天穿三條褲子,腳冷的像冰,穿好幾雙棉襪子。多汗,上身都要濕漉漉的,才不覺得冷,如果不出汗,就很冷。
我們根據人迎寸口補太陽,瀉少陰。效果有,但很慢。考慮沖脈,發現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劇痛無比。做了疏通沖脈的治療。汗逐漸收回,怕冷,腳冷改善。
月經失調非常普遍,醫院吃中藥調月經的一治幾個月的很多,理療館調月經的也比比皆是。花費很大,療效并不一定好。古法針灸療效會如何呢。
我們治療任何疾病都需要把握它的核心病機,制定簡明法則。
月經失調歸之有:寒、熱、虛、實之四大原因。
寒:
多腹中積冷結氣成塊,致經血凝滯。多后期而色暗。
治以溫散化滯。
熱:
心肝火盛,血液煎熬而干枯。多先期而來,其色紫黑。
治當清心平肝,滋陰涼血。
虛:
失血過多 較少見
脾胃虛損,化生不足(多見)
腎水不足,陽虧陽亢,內熱津虧,至經血枯涸。
經色淡而少,治當養陰生血。
4. 實:
或瘀血留結不去,或水與血結,或濕邪阻滯。
治當祛瘀逐邪。
另外還有崩漏:
多者為崩,少者為漏。
多因脾不統血,也有肝膽火旺橫逆侮脾,血不寧而崩漏。
寒
月經色暗腹痛,后期,甚則形成癥瘕。
穴位:氣海穴(補)中極穴(補)關元穴(補)地機穴(補)三陰交(補)天樞穴(瀉)水道穴(瀉)
治則:溫散化滯
經脈:任、沖、太陰、陽明
補太陰以溫散(太陰升清)
瀉陽明以理氣化滯(陽明降逆)
2. 熱
月經紫黑,郁結成塊,先期
穴位:曲池穴(瀉)內關穴(瀉)三陰交(瀉)通里穴(瀉)太沖穴(瀉)陽陵泉(瀉)
治則:清心平肝,滋陰涼血。
內關穴、通里穴清心
太沖穴、陽陵泉平肝
曲池穴清熱,三陰交涼血。
3. 虛:
色淡,血少
穴位:內關穴(瀉)三陰交(補)陰陵泉(補)曲泉穴(補)水泉穴(補)隱白穴(補)足三里(補)
治則:養陰生血
以脾為本,運化血氣,補隱白穴、陰陵泉、三陰交,補陽明足三里助脾運化。瀉內關稍清內熱。
強腎:培元氣,水泉
強肝:助疏泄,曲泉
4. 實:
或瘀血,或水濕之邪結阻滯。
穴位:中極穴、子宮、合谷穴(瀉)太沖穴(瀉)曲池穴(瀉)三陰交(瀉)內關穴(瀉)血海穴(瀉)陽陵泉(瀉)
治則:祛瘀逐邪
瘀血當則之肝脾:太沖穴、陽陵泉(臟病取合)三陰交、血海。
血賴氣行,取曲池、合谷、內關以行氣。
中極穴、子宮為靶標
經血過多不止(崩漏):加通里(瀉)肩髃(瀉)曲池(瀉)
閉經:肩髃(瀉)曲池(瀉)間使(瀉)關元(補)交信(補)
總結:
月經病涉及臟腑:脾、腎、肝、心、肺,以脾為本,經脈任沖非常重要。
需辨寒熱虛實
可以從經量、色澤、血塊及五色、舌苔、脈象辨其總要。
總歸于氣、血二字,調氣、調血,使之和為治之綱領。
大多在氣分或血分,針灸調氣之力強,可以速效。
治療上針對不同臟腑、經脈在其中出現的偏差做針對性的應對
以寒熱虛實為總綱,直切病機,建立簡明法則,從容應對。
對針灸補瀉手法要求高,補瀉手法、配穴對治療效果起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