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中穴
1 拼音
yù zhōng
2 英文參考
Yùzhōng KI26[中國針灸學詞典]
yùzhō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2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26[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彧中
漢語拼音Yuzhong
羅馬拼音Yuchung
美國英譯名Perhaps
各國代號中國KI26
日本26
法國莫蘭特氏R26
富耶氏R26
德國N26
英國K26
美國Ki26
彧中為經穴名(Yùzhōng KI26)[1]。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或中,《醫學入門》作域中[2]。屬足少陰腎經。彧即文采,中即中間,肺為相傅之官,當有文采,此穴位深部為肺,故名彧中。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氣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盜汗,胸脅支滿,乳癰,紫白癜風,咳嗽,胸脅脹滿,不嗜食,現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痛,膈肌痙攣,食欲不振等。
4 彧中穴的別名
域中(《醫學入門》),或中(《備急千金要方》)。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臥不安,彧中主之。
6 穴名解
彧即文采,中即中間,肺為相傅之官,當有文采,此穴位深部為肺,故名彧中。
彧,繁華茂盛也,同郁。彧彧或郁郁,是茂盛文采貌。中,有方位之義。中,指胸中,又指情志。謂其功能寬胸理氣,使胸懷舒暢也。本穴平任脈之華蓋,且居“神藏”之上;神明內藏,或乎其中矣,故名之。所治多為痰喘滿悶之癥,即如外邪病氣或于中也。[3]
7 所屬部位
胸[4]
8 彧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彧中穴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5]。
彧中穴位于胸部,當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彧中穴位于第一肋間隙,距胸正中線2寸處。
9 彧中穴的取法
仰臥位,在第一肋間隙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彧中穴位于胸部,當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仰臥取穴。
仰臥位,胸骨中線與鎖骨中線之間的中點,當第1肋間隙中取穴[6]。
快速取穴:仰臥,自鎖骨下緣垂直向下推1個肋骨,就是第1肋間隙,由前正中線旁開3橫指處即是彧中穴[7]。
10 彧中穴穴位解剖
彧中穴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膜、肋間內肌、胸內筋膜。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分布著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鎖骨上神經前支,深層為第一肋間神經。皮膚由第一、二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鎖骨上神經的前支重疊分布。第一肋間結構的動脈供應來自甲狀頸干最上肋間動脈的分支,第一肋間動脈。上腔靜脈位于右側第一、二肋間結構前部的后。方左、右側的肋間結構后方,都有胸膜及肺前緣,不宜深刺。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內側支分布;深層有胸前神經分支、胸廓內動脈穿支和胸肩峰動脈鎖骨支分布。
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及鎖骨上神經前支、深層為第一肋間神經;并有第一肋間動、靜脈通過。
11 彧中穴的功效與作用
彧中穴有開胸清熱、止咳化痰的作用。
彧中穴具有寬胸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
彧中穴有寬胸理氣、止咳化痰之功,主治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12 彧中穴主治病證
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氣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盜汗,胸脅支滿,乳癰,紫白癜風,咳嗽,胸脅脹滿,不嗜食,現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痛,膈肌痙攣,食欲不振等。
彧中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咳嗽、氣喘、唾血、痰涎壅盛、呃逆、盜汗、胸脅支滿、乳癰、紫白癜風等。
彧中穴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滿、不嗜食。
彧中穴主治肺胸病:咳嗽,氣喘,胸脅脹滿。
現代又多用彧中穴治療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彧中穴主治咳嗽,氣喘,胸痛,不嗜食等。
支氣管炎,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胸膜炎,食欲不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針刺0.3~0.5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注意:彧中穴不宜深刺,以免刺傷肺。
13.2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4 彧中穴的配伍
彧中穴配支溝、陽陵泉,有通三焦,清肝膽的作用,主治脅痛,肋間神經痛。
彧中配尺澤、太淵、肺俞,治哮喘。
彧中配內關、膻中、陽陵泉,治胸脅脹滿。
15 特效按摩
生氣或疲累后,胸脅部有時會感到疼痛,而且不斷咳嗽,此時可以用拇指指腹點按彧中穴,有助于止痛、定咳、順氣。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涎出多唾,呼吸喘哮,坐臥不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能食飲。
《類經圖翼》:胸脅支滿,多唾,嘔吐不食。
《針灸大成》: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脅支滿,涎出多唾。《太平圣惠方》:胸脅支滿,咳逆,喘不能食飲。
17 參考資料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64.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98.
^ [3]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4] 孫國杰主編.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8.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8] 孫國杰主編.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6.
感恩有你
中國老張
非著名艾灸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