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
今日夏至
2017.6.21
12:24
閑話夏至
夏至是24節氣的第10個節氣。古人向來重視夏至,自周代開始,就有夏至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的儀式。
在清代以前,夏至節官員都會放假三日,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夏至三侯
鹿角解
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蜩始鳴
雄性的蟬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半夏生
半夏為喜陰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陰生:宜養陽氣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夏至一到,盡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
此時,盛陽覆蓋于其上,陰氣始生于其下,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陰陽交替,陽極生陰,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因此,這時要順應夏季陽盛于陰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陽氣對人有多重要?《黃帝內經》開篇就記載人的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就是陽氣的消長盛衰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如何養陽,以下3點需做到:
1以陽補陽,多曬太陽
每天晨9點多或下午四五點鐘,曬上15分鐘太陽,能防止骨質疏松,也有助于卵巢功能的穩定。
別忘了多曬曬背,因為背上有督脈。
2按摩涌泉穴
中醫認為,“精從足底生”,精即指人體能量。足底有一個重要穴位,即涌泉穴。夏至后按摩涌泉,引腎經之氣上涌,滋養全身,養護一身陽氣。
涌泉穴
3大汗避吹空調
大汗淋漓猛吹空調,最傷陽氣。這樣做會讓毛孔會突然關閉,寒氣郁結體內,易造成暑濕感冒,出現發熱、煩亂、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等現象。
開空調時,室內外溫度差不能超過7℃。平時以26℃-27℃為宜,睡眠時還應再高1℃-2℃。在空調房內腰腹不可暴露于外,少吃冷飲、西瓜,以免損傷陽氣。
4心靜養陽,動能生陽
夏季養心,宜靜不宜動,心靜則守陽,汗液也會減少,不能貪涼處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少吃寒涼食物,以免寒氣困陽,出現不會出汗、頭暈乏力、不思吃食等癥。
動能生陽,散步、慢跑、做操、放風箏、打球等項目均可進行。
夏季養生,祛濕排寒
夏至后,高溫多雨,讓人幾乎天天在“蒸桑拿”,最易生濕。俗話說的好:“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夏季濕氣重,會讓人出現四肢沉重、惡心、食欲差、失眠等癥狀。
一些體虛多病的人,比如容易反復發作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脾胃虛寒等,要抓住冬病夏治的時機,好好補養氣血,增強體質。
夏季是祛濕氣、排寒氣的最佳時期,做到以下幾點順利排寒濕。
1泡腳祛寒濕
夏天用溫水泡腳養生很有必要,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易受濕邪侵犯,用藿香煎汁泡腳,祛濕消暑最好不過了。
2飲食祛寒濕
平時多煲含淮山、薏米、紅豆、茯苓、黨參的湯粥,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
配菜中加點蒜、蔥、生姜、辣椒也可祛濕。但要注意量,過多則會火氣旺盛,不要剛去了濕,又來了火。
1運動祛寒濕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夏季艾灸:養陽祛濕寒
艾灸是溫壯元陽、激發經絡之氣、調動與開發機體潛能、健身防病的傳統方法。
夏季養陽,首選艾灸,溫通經絡,深入臟腑,調和氣血,扶正驅邪,促進血液循環,加強代謝,達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目的!
夏至艾灸的好處
暑病的發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體內,至夏而發的伏氣溫病。
夏至時節,人體陽氣達到頂峰,此時針對暑病行艾灸療法,可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有效地扶陽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體內陽氣得到升發和振奮,外界的風濕暑邪便不易侵犯,從而阻斷了發病途徑,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觸發。
夏至節氣灸
夏至常灸以下這7個穴位,有祛濕健脾、疏肝益腎、滋補元氣、提高免疫的作用:
大椎、神闕、中脘、關元
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想了解更多經絡穴位圖、艾灸知識
就找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