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家張景岳在總結前人問診要點的基礎上,寫出了中醫問診“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將汗列為第二,足以證明辨汗素來就被歷代醫家視作極為重要的問診手段。
這也是中西醫的不同所在。西醫認為,汗就是代謝廢物,僅此而已。但是,在中醫內科學里面,有一節專門研究“汗證”——就是探尋人為什么會異常出汗,并且,借助有無汗液,出汗時間、部位、多少,或者是汗液顏色、氣味的不同,還能分辨病情的輕重緩急和預后如何。這里面的學問可大了去了。
今天,小艾就和大家討論人人都有的“汗情”。
一、汗血同源: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在中醫眼中,汗有多重要?
就挑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來舉例吧——李時珍認為:汗出于心,在內為血,在外為汗。
就是說,汗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氣,還會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
民間也常把“血”和“汗”聯系在一起,比如,辛苦錢叫“血汗錢”。這也說明:汗液和血液屬于同類東西,都包含著人的精神元氣,應當有所禁忌,否則人體就會虧損——“吃飯出汗,一輩子白干”,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親們,可千萬別小看了你出的汗哦。
搜索微信公眾號:艾灸祛百病
加關注
每天早上6點
免費分享艾灸知識
教你從零學艾灸
↓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薦語: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一根艾條可治療失眠,便秘,減肥,美容,暖宮,助孕,體虛體寒,腰頸肩腿,乳腺,消化不良等400種疾病,做艾灸為家人健康保駕護航,艾與不艾的區別堅持3個月就顯現出來。
二、汗從哪里來?
《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
“陽”,指體內的陽氣;“陰”,指體內的陰液。我們知道,陽氣具有蒸騰氣化作用,因此,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就是說:汗液是津液在陽氣的蒸騰氣化下,從汗孔排出的液體。
換言之,汗是津液所化生,且汗的有無、多少,是體內陰陽平衡或者失調的表現。
一般來說,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等情況下引起的出汗,是為了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但是,如果該出汗時沒有出汗,或者不該出汗時大汗淋漓,或者總是某一局部出汗,或者汗液本身出現異常,就屬于病理現象了,應當引起重視。
▼
健康問題
隨時問我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三、汗蒸1天,不如艾灸10分鐘!
不過,我們不能因為汗血同源,就拒絕出汗,該出的汗還得出——近年研究發現,在每個汗腺孔內存在免疫球蛋白,它能有效阻止自然環境中的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因而,經常排汗的人不易患病。
那么,哪些汗該出呢?——中醫提倡的出汗叫“動汗”,就是運動、體力勞作時所出的汗水。艾灸祛百病公眾號提醒如果你是腦力勞動者,可以每天跑步鍛煉,跑到微汗,就是出動汗了。
如果想偷懶,不想通過鍛煉方式出動汗,還有一個出汗方法可以和動汗相媲美——艾灸出汗,這是現代人瀉濕熱、除寒濕、排毒素的最佳方法!
灸火循經,疏通經絡,可以將瘀滯在經絡中的瘀血、痰濁、寒濕等陰邪悉數化解,部分毒素濕氣就會隨汗排出。我們經常接到灸友反饋,問:艾灸過后出汗,甚至大汗淋漓,這是怎么回事?艾灸祛百病公眾號提醒在多數情況下,這就是體內寒濕瘀阻嚴重的表現——灸后出的汗是粘粘的,說明濕氣較重;灸后出的汗是涼涼的,說明寒氣較重。
艾灸的時候,由于艾火熱力的熏烤,施灸處的皮膚會出現潮紅,艾灸祛百病公眾號提醒有時潮紅中還夾雜著淺白色、紅色的斑點——這正是經絡不通、氣血不暢的標志。只要加強艾灸,讓艾灸的藥性和熱力不斷深入經絡臟腑,經絡就會越來越通暢,斑點就會逐漸消失。而且,由于體內陽氣不斷壯大,瘀血、痰濁、寒濕等垃圾就會排出得越來越多,使得階段性的出汗過多。艾灸祛百病公眾號提醒等到經絡徹底通了,陰陽相對平衡了,灸后大汗淋漓的現象就會隨之消失,代之以微汗。
小艾需要提醒的是:當下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喜歡去做汗蒸,認為蒸出一身汗可以排毒。其實,汗蒸是依靠高溫強行將身體的體液蒸騰出來,這會耗傷陰血,所以蒸房還是少去為妙。
艾灸配穴大全
*溫馨提示:來加我吧,有問題可隨時咨詢,確保您購買艾灸祛百病商城任意產品售后無憂,還有,需要體驗經絡調理身體的朋友,可以聯系下面客服,深圳廣東地區的可以到總部免費體驗。⊙版權聲明:文章部分圖文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