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即將到來。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天不止是養生的好時節,更加是一個需要避病的日子。
三伏酷暑,人體新陳代謝加快,人體大量排汗,血液濃度升高,所以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據醫院急診室大夫介紹,每年三伏酷暑的時候,都會接診大量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所以大家要格外注意,伏天幾件事情千萬不能做:
1、夏季少吃瓜,換吃參
預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夏季瓜果眾多,特別是西瓜,確能解暑,但不可多食。中醫常說瓜果多吃,特別容易導致胃寒,日??膳湫┘t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
推薦使用西洋參泡茶,西洋參可以滋陰,是參類里唯一不會上火的。
2、不喝冷飲,冷粥祛濕最好
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而養生。如果你能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
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手腳冰涼的親,記住了哦!
我們推薦冷山楂粥解渴。這個冷粥,不是說加了沙冰的那種,而是經過冷藏之后,恢復到室溫稍帶涼意的粥。對具體做法感興趣,可以在下方留言。
3、吹干頭發再睡
夏天,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發濕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里,甚至頭發不吹干就睡覺,導致“濕邪”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所以,夏天也要把頭發擦干再入睡。
4、頸椎、腰身不要對著空調
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后,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濕氣會借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頸椎、腰身、腳踝等受寒,特別容易酸痛。
5、納涼熬夜是大忌
很多人喜歡熬夜,從中醫角度來說,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脾虛延綿不斷。脾虛則水濕運化不利,濕氣就在身體里積聚。
6、久坐不動
夏天動一動就出汗,現代人不像以前愛動,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響濕氣的排除。
7、夏練三伏,但別傻練
常說的“夏練三伏”,并不是讓大家不分時間、地點、情況地去鍛煉。出汗是好事,但是中午或溫度過高是不宜高強度運動的,容易因為大汗引起心慌。
看了這么多三伏不應該做的事情,這7個壞習慣會導致的最大問題就是兩個字
——寒、濕
寒濕最容易導致各種大病。過去沒注意這些壞習慣,導致寒濕侵體,是不是就沒辦法補救了?其實不是,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祛濕、驅寒的好方法,把濕氣、大腹便便、肢體困重統統趕走!
中醫自古提倡“治未病”,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我們選擇在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在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可以達到溫通經絡,驅寒祛濕的效果。為什么這個三伏貼可以祛濕、排寒,防未???原因就在這個貼敷方子里!
這種三伏灸里面有:元胡、細辛、白芥子、甘遂、麝香。
夏日炎炎,我們最愛冷飲空調,但是常此以往,會讓濕氣困脾,導致疲乏身重,水濕久了就變成痰濕,甘遂利水,把體內的濕氣像抽濕機一樣,一抽而空!
老說冬天要祛風散寒,可現在是一年四季都得散寒!很多人喜歡把冷氣調到十幾度,一不小心就吹得自己腰膝酸痛、感冒流涕、久而久之還出現痛經等婦科病。細辛正好可以把寒氣去除,寒氣一去,很多婦科病、大病也隨之而去。
寒和濕把1+1>2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體內的痰核、結節大多都是他們倆的“得意之作”。我們前面把寒濕去掉了,但是痰、瘀堵還在體內,怎么辦?
白芥子,就派上用場了,它能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體內痰濕瘀堵看到它都只能落荒而逃!
阻礙經絡、氣血行走的廢物被去掉了,但是運行不暢的氣血就像是被攔腰斬斷的河水一動不動,要讓它活起來總得有點動力吧?
麝香、元胡,剛好可以充當這個角色,激活體內氣血的循行。中醫有句話叫,痛則不通。元胡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行氣中之血,氣暢血行。(注意,孕婦不可以使用)
痰濕阻絡會導致各種大病,像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心腦血管疾病等等,因此化痰祛濕成為了這個夏天最重要的任務。
這幾味藥下來,痰、寒、濕、瘀堵統統被趕走。中醫常說治未病,我們不能老是等到大病到來,才追悔莫及啊!
天灸它并不是一次做完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三伏。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后可以再進行加強灸,其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灸: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灸: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灸:8月15日-8月24日
這幾味藥下來,痰、寒、濕、瘀堵統統被趕走。
這時候肯定就有灸友問了,三伏灸這么好,哪里找好的三伏貼啊?父親節快到了!貼心的我們早就準備好一波驚喜好禮,免費送給大家一波三伏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