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處:《世醫得效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
想買本書、雜志看看,不知道那本好,看看目錄或者封面上的名家推薦,發現多半是標題黨。
想找個電影、連續劇看看,那就更費事了。要是沒拍完,分好幾部、好幾季,吊人胃口不說,很有可能后面越拍越爛,最后發現前面時間白花了。這時候要是問問親戚朋友,或者看看下面的觀眾評論,能避過很多雷,問題是眾口難調,怎么知道適不適合我?
用現在的名詞就是“大數據”,大家看了都說好、都點贊,親戚朋友都推薦,朋友圈里到處有人轉發,那說明靠譜程度高。
這個我們今天要說的有什么關系?
您想想求醫問藥不也是一樣的么,去哪個醫院、掛哪個科、找哪個大夫。
就大夫而言,診斷什么病、用什么方、劑量怎么加減,如何判斷是否起效、有效沒效怎么調整。
或者說,如果有點醫學知識,去藥店有上千種藥,我買哪個牌子的哪種藥,新包裝和舊包裝有什么區別。
又或者說,這么多中醫公眾號,講了這么多養生知識,推薦了這么多代茶飲、穴位、小方子,靠譜不靠譜?他們萬一說的不一樣聽誰的?
危亦林也有同樣的困擾,所以寫了這本《世醫得效方》。
他家祖傳中醫,將積累了五代的經驗匯總起來,“依按古方,參以家傳”編纂,這叫“世醫”。
書里的內容都是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極具臨床價值,這叫“得效”。比如我們以前介紹過的五仁丸、十味溫膽湯,都是這本書里的名方。
又比如我們現在都知道的,骨折要手法復位,然后傷肢固定,這叫“懸吊復位”。就是危亦林提出來的,還提出了用來治療脊柱骨折。
沒想到吧?他是古代骨傷科代表人物,幼承家業善于各個學科。
《四庫全書》如此評價“所載古方至多,皆可以資考據”,這算官方肯定吧?
搜索微信公眾號:食物是最好的藥
加關注
2.適應證:氣滯腹痛,大便秘結而有熱。
氣滯的特點是脹痛,這種痛是實性的,所以打嗝、放屁之后有所緩解。
氣滯的原因通常有二:一在脾胃、二在肝膽。
在脾胃,一般是吃多了,食物停滯。
在肝膽,因為肝主疏泄促進氣的運動,而膽汁促進消化,所以一般跟情緒有很大關系。
脾胃的腹痛一般是大腹痛(就是正常的腹痛),肝膽的腹痛一般是少腹痛、小腹痛,就是小肚子痛、肚子的兩側痛。
大便秘結,這個大家都明白,大便排除出來,這叫便秘。
這里有個關鍵字“結”,第一是表達大便難于排出,不是說排不出大便是便秘、排便困難也算!
難于排出的原因是啥?氣滯不能推動呀,需要行氣!行哪里的氣?脾胃、肝膽嘛,學以致用。
第二是表達大便干結,只有糞質干燥,才會便干便硬,水多了那就是泄瀉嘛。為什么會干呢?因為有熱!哪里來的熱?大便不出去,在這停聚會發熱吧?氣滯不行也會發熱吧?一生氣就面紅目赤,就是很好的說明。
應對方法應該很清楚:行脾胃、肝膽之氣,清熱同時推動大便下行。
沉香、枳實、檳榔、木香、烏藥、生大黃,各3g。
枳實、檳榔、沉香、烏藥行脾胃之氣。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枳實還能消食化痰。
檳榔皮可以提神醒腦,原因在于祛濕而清利頭目,檳榔還可利水消腫。
沉香、烏藥專走于下,降的力量強,而且入腎,中醫有“腎司二便”之說。
有沒有找到感覺?消食就是消積,食物不停聚自然不秘結;利水、入腎就是氣往下走,不是疏通下水道么。
木香行脾胃、肝膽之氣,尤其適合于腹痛明顯的。
大黃大家都懂,瀉下通便藥。
有這么多行氣藥推動大便,為什么還用瀉藥?
大家想想,熱的運動快、冷的運動慢,行氣藥一般都是溫燥的,是不是這個道理?大黃寒涼來制約,而且本來就郁而化熱,所以瀉下除了通便還瀉熱。
①“磨”的意思就是研磨,就好像墨汁倒在硯臺里磨墨。
找一個粗糙的碗或容器,可以加水研磨成汁,然后水煎煮沸后溫服。這就跟抹茶的制作方法差不多。
古人說這幾個藥“氣味俱厚”,氣厚就是聞著香,味厚就是味道重。磨制就是全味,因為煎服會破壞或降低有效成分。稍煮沸就是為了全氣,香就出來了。
如果覺得麻煩,就直接煎服或者泡茶,都行。
②不管是煎服還是泡茶,注意這個不是養生用的,是治病用的,所以不能長期服用,大便通利就不要服。
③如果是虛證也會有效,但是千萬不可認為是對癥起效。因為這是瀉下藥,越瀉越虛,最終可能導致不服藥就無力大便。
④沉香可能很貴,建議改成木香6g。腹痛明顯枳實增至6g,或加白芍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