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東京汴梁遠郊有一名老漢名叫張阿牛,因家中貧寒,40多歲才娶妻王氏,王氏3歲時發高燒壞了嗓子,從此再不會說話,后經人介紹嫁給張阿牛,一直未能生養。
張阿牛有編筐的手藝,每次去砍了荊條回到家中編筐,然后挑到京城售賣,日子雖然清貧,倒也有苦有樂。
夫妻二人心地善良,每遇到要飯的外鄉人,張氏都會給一個窩頭或者紅薯,夫妻二人日夜盼望能有個一男半女,也好續上香火,但幾年來一直沒有動靜,夫妻二人甚是苦惱。
這天張阿牛挑了幾個編好的框前去城中售賣,走到半道兒偏僻處,發現草叢中有一團破衣服,隱約傳出嬰兒的啼哭,張阿牛放下筐近前觀看,破衣竟然包了一個嬰兒,看模樣剛滿月不久。
張阿牛瞅四下無人,心說這是哪個狠心的父母,把這么小的嬰兒丟棄在路邊,萬一碰到野狗毒蛇,這孩子性命難保。
他在嬰兒旁邊等了半個時辰,并無人前來尋找,于是把嬰兒放進筐中,也不再進城,轉身回到了家中。
王氏奇怪丈夫這么早回來,聽到有嬰兒哭聲,忙問緣由,張阿牛就把撿到嬰兒的經過講述一遍,王氏忙熬了些稀粥喂嬰兒吃了,這孩子吃了粥便不再啼哭。
張阿牛撿到的是一個男孩,夫妻二人商量好,先把這孩子養在家中,如親生父母尋來,就讓他們抱走,如無人認領,就當成自己的孩子養大。
過了月余,并無人前來認領,夫妻二人心中歡喜,想來是上蒼賜給他們的孩子,因為這孩子是在路邊撿的,就取名張路。
張路救人
日月如梭,轉眼間張路已經12歲,王氏從小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張路都記在心間,這孩子非常懂事兒,夫妻二人不禁倍感欣慰。
因家中貧寒,張路只是讀了半年私塾,看父親辛苦,就輟學在家,要去學一門手藝養家,也好分擔父親的壓力。
張阿牛無奈,只好依了兒子,自己一個表親在汴梁開了一家飯館,就帶張路過去做了學徒,以后學成手藝,也好在飯店謀一份差事。
這孩子能吃苦,臟活累活搶著干,飯館大廚對他甚是喜歡,就想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教給他,以后自己老了也好有個傳人。
這天張路正在店內干活,門口來了一個要飯的,衣衫破爛,看似多日粒米未盡,站在門口幾欲跌倒。
張路心善,趕快把要飯的讓進店內坐下,給拿了兩個包子,又端了一碗熱湯,這要飯的饑餓之極,坐下后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完。
吃完后對張路再三感謝,就要離開的時候,要飯的突然栽倒在地,人事不醒。張路驚訝莫名,摸摸要飯的額頭,竟熱得燙手。
這要飯的有了急病,張路跟飯館大廚打了聲招呼,把要飯的背到了附近的一家藥房,這藥房不光賣藥,還有個老中醫坐診,張路把要飯的背過去,經先生診斷,竟然是患上了傷寒。
那個年代,醫學相對比較落后,往往一個風寒都能要了命,先生給開了幾付藥,囑托張路藥的吃法。
張路所幸好人做到底,把要飯的背了回去,這一年張路已經16歲,已經是一個大小伙兒,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王氏,王氏聽完心中不禁欣慰看,兒子心地善良,也不枉自己從小教導。
王氏讓張路把要飯的背到床上,又吩咐他打了一盆熱水,這要飯的臉上全是污垢,王氏拿了一條毛巾給他搽臉。
王氏把要飯的收拾干凈,驚得半天說不出話,原來這人竟然是女兒身,容貌嬌美,這時姑娘悠悠醒來,掙扎著想要做起感謝王氏的救命之恩。
張路定親
王氏趕緊勸住,示意姑娘躺下,然后告訴張路實情,張路聽后不禁感慨,自己原來是救了一位姑娘。
王氏囑托張路回飯館,這個姑娘就交給自己看護,張路走后王氏每天給姑娘煎藥服下,不出幾日姑娘風寒痊愈。
經詢問得知,姑娘是山東人氏,名叫李琴兒,今年剛剛15歲,父母染病雙雙過世,她舉目無親只好投靠了姨媽,因姑娘生的容貌嬌美,被附近的惡霸看上,去找姑娘的姨媽提親。
姑娘的姨媽收了這個惡霸一百兩銀子,又迫于惡霸的權勢,就答應了這門親事,李琴兒不想嫁給惡霸,一日半夜,從姨媽家中逃出,一路乞討到了汴梁。
因逃跑是未帶衣物,夜間天氣寒冷,就感染了風寒,如果不是被張路所救,自己性命難保,王氏聽完不禁越發對姑娘憐愛,就把她留在家中,剛好自己也沒有女兒,就把她當做女兒看待。
寒來暑往,轉眼張路已經20歲,李琴兒已經19歲,她早已把張路家當成了自己的家,張阿牛夫妻早已把這孩子當成了女兒,一家人雖無大富貴,倒也過得安穩。
這年冬天,張阿牛突然患病,雖找了很多大夫,但病情卻日益嚴重,張路帶著父親轉遍了汴梁,也沒能治好父親的病,張路的孝心卻傳出去很遠,街坊都夸這孩子孝順,當初張阿牛撿了個好兒子。
誰知這事兒就傳到了張路的耳中,他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并非親生,當年父親在路邊撿到了自己,張路非但沒有因此懊惱,然而更加的孝順,父親一輩子為自己吃了太多的苦,自己更應該報答這養育之恩。
過了幾個月,張阿牛竟撒手而去,張路悲痛不已,父親臨走之時叮囑他個母親,希望張路能和李琴兒結成夫妻,總算是了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這兩個孩子平日里也產生了感情,互相都有好感,王氏也希望張路能成個家,自己就是以后隨丈夫而去,也能安心。
尋親
這天張路正在飯館干活,店內一個伙計過來喊他,說是有幾個人過來找他,張路不禁奇怪,自己平日都在飯館,很少出門,不知是誰過來找自己。
張路來到外面,看到一個員外模樣的人和一個華貴婦人坐在外面,他們看到張路出來,顯得異常親熱,那個婦人更是過來拉住張路左看右看。
當看到張路脖子上的一塊胎記,婦人竟然泣不成聲,她告訴張路,自己是他的親生母親,張路如墜入云霧之中。
經過交談才得知,員外姓劉,20多年前自己做生意結下了冤仇,張路剛出生不久被仇家給偷了去,找了幾年都杳無音信。
劉員外的夫人每天以淚洗面,但終歸找不回自己的兒子,過了幾年,他們又生下了一兒一女,生意也做得更大,成了汴梁數的著的大戶人家。
前段時間聽家人說,汴梁城有個廚師叫張路,小時候被人撿到養大,對養父百般的孝順,被傳為美談,于是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過來看看,沒想到看到張路脖子上的胎記,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
劉員外夫婦喜不自勝,就勸說張路跟他們回家,至于家中的養母,他們可以給她一筆錢財,足夠她后半生安穩度日,張路以后可以繼承他們的家產,榮華富貴自不在話下。
張路聽完心中五味雜陳,他考慮片刻,告訴劉員外夫婦,這事兒容他考慮后再說,劉員外夫婦無奈,只好回家等信兒。
張路回到家,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母親,母親聽完沉默半晌,打手勢告訴兒子,讓他認了親生父母,不用擔心自己。
張路撲通跪到母親面前,告訴母親自己已經想好,以后最多就是把劉員外一家當做親戚,養育之恩大于生恩,讓母親放心,哪怕那邊再是富貴,自己也絕不會為金錢折服,這里才是自己的家。
劉員外夫婦又勸說了很多次,但看兒子心意一定,也只好作罷,同時心中對兒子的品德感到無比欣慰,只是逢年過節,請兒子一家過去一起吃個飯,解解相思之苦。
張路后來同李琴兒成家,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己的手藝在汴梁城開了個小飯館,因誠信經營,老幼無欺,經過十幾年,竟開成了一家酒樓,生意興隆,自己的養母已經九十多歲高齡,在家享受天倫之樂,親生父母那邊每逢年節,張路都拿了禮物過去探望。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還是親情,有些人為了金錢,每日挖空心思投機鉆營,置親情于不顧,到頭來卻不得善終。
張路卻始終把親情放在首位,不為金錢所動,到最后反而名利雙收,夫妻恩愛,家業興旺,不得不令人深思,大家怎么看?
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