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初,我選擇律師這個職業,就是為了追求“見不同人、辦不同事”的新鮮勁和挑戰感。案子贏了?案子輸了?從最初的“入戲太深”到漸漸成長后的“淡然自如”,有太長的路要走。入戲、出戲,都只為當事人、只為辦案的質量與口碑。
在不長的執業經歷中,我也曾辦過非訴案件。但我心中,仍對辦理訴訟案件充滿了向往與享受。對于訴訟案件,結果并不僅由律師掌控,但在追求圓滿結果的過程中,我們得繃住勁、扛住打,要有一顆坐過山車的勇敢的心。我認為,“辦一件事,就有一個故事可講”。下面幾條僅僅是本人辦理訴訟案件的小心得、小體會,如有雷同,則不勝榮幸。
辦理訴訟案件,無論是原告一方準備立案,還是被告一方準備答辯,都需要充分的庭前準備。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調動知識儲備、實踐經驗,更要依靠互聯網及相關數據庫做好法律檢索。辦案時,我常用到的效率工具主要是以下幾類:
(一)利用word或者Xmind(你也可以用幕布這一在線工具)制作案情時間表、人員聯系表、法律關系圖。此處需要強調“法律關系思考法”——法律關系是最初拿到案卷材料后需要確定的事項,只有從法律關系出發,才能確切分析關聯的法律主體與法律行為。Xmind是一個離線可用的思維導圖軟件,用來做知識管理也十分實用,示例如下:
(二)利用案例數據庫進行檢索。我們常用的數據庫大多是無訟案例、北大法寶、openlaw、裁判文書網等,每個數據庫各有特色:
另外,我為大家推薦自己實踐中常用的幾個技巧:案由檢索法、特定法條檢索法、關鍵詞組合檢索法等,綜合運用可幫助我們找到“我們想要的案例”。另對于案例檢索,我們不能迷信權威——大多數的案例這么判,不等于你所承辦的案件這么判!出色的訴訟律師要敢為人先、創造判決。
辦理訴訟案件,有的律師會提前準備代理詞,也有律師庭審時口頭宏辯、庭后提交代理詞。我認為,代理詞是代理律師為法官和當事人呈現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需要事實(證據)支撐,需要程序公正,更需要符合邏輯和情理。
代理詞要寫幾頁?要寫的簡要精到,還是詳細說理?對于這點,我最初和指導老師有很大的分歧。我心想,法官這么忙,可有空看我的長篇大論?但指導老師嚴肅指出:必須像寫論文一樣寫代理詞。私認為,我們承辦的案件被改判、發回重審,一份份論文式的代理詞功不可沒。
我們寫的代理詞一般有如下特點:
第一,添上頁眉和頁腳,頁眉要寫清楚當事人及主體地位、案由,讓法官瞥一眼就可了解這是什么案子的文書;頁腳要添上代理律師姓名及聯系方式,讓法官可以第一時間聯系代理人;而對于代理詞的標題,我們也會列明案號;
第二,文始要用幾句話闡述核心觀點,讓法官第一時間知道代理人的主要意見;
第三,分條闡述時使用“觀點依據法”,即要用法規名、具體法條、法條理解、本案適用、相似案例等全方位地展示代理意見;
第四,講了案子的事實、證據與程序,也要講情理和邏輯。有時,最樸素的思維就能感受到一個案子的走向。
代理詞,不是越簡略越好,也不是越詳細越妙。律師,是幫助法官審案子的人。在法官沒有十足時間研究案情時,律師就要使出渾身解數去幫助法官做檢索,爭取讓法官的判決書引用你的代理意見。
在質證與辯論環節,我們也常遇到舉證窘境和質證窘境。曾經一個案子中,對方舉證又全又密,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可是,再“天衣無縫”的證據仍會有紕漏可尋。從心理上,我們絕不能束手投降。在證據對我方很不利的情況下,如何從證據的三性出發找到批駁的關鍵點,理論功底、細節研判能力、庭審策略最為關鍵。
一至三點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但第四點是所有訴訟律師應當采用的方式。一張詳細的《訴訟案件進程表》可以讓承辦律師最直觀的了解到案件承辦人員、案件信息、發展進度、聯絡情況等,同時也使文件收發、人員聯系、工作進度安排更為快捷、方便。
一個案子、一張表格,一點聯系、一點記錄,直觀又詳細。
辦理民商事案件,我們總結歸納出了16步的標準化流程,以期待為客戶提供流程化、規范化的辦案保證。以上所有心得,都是于分歧中探討,于實踐中摸索。更多的辦案習慣與細節,我和大家各有不同,我所運用的不一定最佳。
最初辦理訴訟案件,我常有法官思維,即站在中立角度給我們的當事人判案。這可謂是犯了律師之大忌。律師,是幫助法官審案的人。我們所要做的是將事實與證據呈現,幫助法官梳理案情、檢索法律,并且運用訴訟技巧和策略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
辦理訴訟案件,我們應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哪怕案件標的較小,也應意識到案件對當事人至關重要;
辦理訴訟案件,我們應懷有一顆渴望勝訴的心,做庭審中的戰士,為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抗爭到底;
辦理訴訟案件,我們應把握全局,在庭前、庭中、庭后,為當事人爭取最大的優勢。
在不長的執業經歷中,我感謝每一位給予我信任的當事人,感謝每一個案件的承辦法官,感謝指導老師李小文律師。
“做一個好人、做好一個人、一個人做好”,樸素而又透徹的道理。
我仍需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