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pd1213
全是好文章,絕不發雞湯,只看不關注,錯過悔斷腸! 這里的文章,每篇都值得一讀!
文/muser
我正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之一。但有所不同的是,我只要求自己的兒子“別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女兒要另論。今天只談談男孩子,為什么面對欺凌,一定要勇敢地“打回去”。
有人說,這是明顯的教唆孩子“以暴制暴”嘛,治國尚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修身而有“靜坐常思己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們老祖宗的傳統就應該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反對暴力,小孩子正處在“三觀”成長階段,怎么能助長其暴力傾向呢?
而我想說,人不犯無我不犯人,教會男孩子正確面對暴力、正確自衛反擊是讓其能夠真正成長為男人、適應這個社會以及具有改造社會能力的必修課,至少每一個爸爸應該當好這門課的老師。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個年代,中國社會和媒體語境里根本沒有類似“校園欺凌”這樣的詞匯。落后于西方多少多少年就不說了,反正很少有人認為孩子在學校打架、被人欺負了是一件嚴重到必須分出個誰對誰錯、甚至對簿公堂的大事。
我回憶了一下從小學到高中,前后左右,似乎沒有那個學校那個班級里沒有幾個“惡霸”和“學渣混混”,今天誰被誰罵了、誰被誰打了、誰被誰放學后堵在胡同里了,經常成為同學間通風報信、八卦的談資。尤其在男生群體里,談論談論誰和誰有矛盾、誰和誰打完了好,好了兩天又打……稀松平常。有時候看了一些類似“古惑仔”之類的熱血影片,搞個團團伙伙,圖新鮮主動挑個刺約個架什么的也不是沒有過,當然多數情況下和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情節一樣,在兩位“帶頭大哥”推杯換盞之間,雙方“盡棄前嫌”“握手言和”的情況居多。
那個時候,即使是成績非常好的男生(比如我這樣的,大言不慚地說句真話)也不認為同學間有了沖突是一件品質多么敗壞的事情。我就和我們班最淘氣最能打架的人是好朋友,還老央求“讓我參加就行,邊上看看也好!”然而會打的同學老說“別鬧,你好學生打什么架?”可見,在小孩子心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還是相當有譜的。
那時候對于學生沖突打架,老師是怎么處理的呢?我印象里一般是所有參與的人都去走廊罰站、教導處接受訓教,再嚴重一點有屢教不改明知故犯的約談個家長,有負責一點的老師再去個家訪,然后很多事就不了了之了。在這期間,一起罰站成了最好朋友的有之,家長之間見了面兩家成為世交的有之,當然,家訪之后,老爹拎著皮帶抽得我們同學前后幾趟房繞著圈跑的也有之……這些情況如果擱現在,會不會被戴上“學校攪渾水”“體罰”“家暴”等大帽子,我很擔心。
的確,中國發展到今天,家庭經濟實力普遍在提高,作為家長的素質越來越高了,“法治”“人權”“公平正義”等等這樣的詞匯鋪天蓋地、時刻不停地往所有人腦袋里灌。文明程度提高了,看待許多問題的視角和觀點就變了,而往往簡單的事就容易想的復雜。我小時主動約同學打架、同學爸爸動不動就抽出皮帶一頓掄……這樣的行為當然是不文明、不合適的,但不能不說在特定的情況下、時間點上,也有它合理性的一面,比如童年的好奇心、比如愛之深責之切的荷爾蒙沖動……反過來,我們現在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們要懂事、要聽話、凡事要講道理不能使用暴力,等等,難道在某些情況某些時間點上就沒有不合理的一面么?
當今中國社會里,我們的男孩子無論橫向比還是縱向比,不是太淘氣太暴力了,而是太安靜太聽話太乖了。乖得讓人心急。
從幼兒園開始,男孩子享受的是和女孩子一樣的家庭的保護、幼師的呵護,和女孩子接受一樣的文明禮儀一樣的啟蒙教育。玩具越來越中性化、讀物越來越“文明”“溫暖”。男孩子玩槍和小汽車的少了,玩布娃娃和毛絨玩具的越來越多;看電視只要“有趣好笑”就好,各種迪士尼公主王子來著不拒,喜羊羊美羊羊看得津津有味兒,偶爾看個熊出沒,社會上老質疑內容“打來打去,爾虞我詐”庸俗低俗三觀不正。男孩子練琴棋書畫的一點不比女孩少,而參加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的卻一點不比女孩兒多,過度的保護讓我們的男孩子們從心底里“柔軟”甚至“懦弱”。
從小學到中學,越來越多的男孩子成了“暖男”“宅男”,除了在網絡世界里還存有一絲英雄夢、狂野風范之外,現實中和同性無法交流,和異性缺乏交往勇氣,面對社會丑惡不敢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大有人在。而當今影視文化界各種“花樣美男”“中性美”“溫柔暖男”層出不窮,俘獲的不僅是少女的心,也融化了一代少男的心。要美貌不要剛毅;要苗條不要肌肉;要紳士不要硬漢……一代男孩在成長為男人的過程中,正在家庭和社會的360度無死角“文明”保護下走上了和女孩幾乎沒有差別的“知書達理”“乖巧懂事”的路,我不認為那是男人的成長之路,而是男人的毀滅之路。
首先,男性的原始基因決定了他們應該是人類社會“開疆拓土”“勇往直前”的先鋒。而調皮搗蛋甚至打架無外乎是一些童年期懵懂的荷爾蒙附屬物。
現代文明社會的人當然不會拿茹毛飲血時代去做對比,畢竟如今的男人不需要漁獵、探索、抵抗外族入侵而天天苦練、驍勇善戰。但男性與女性在身體結構和心智結構上的巨大差異仍然在本質上決定了各自的社會角色。恕我直男癌,我想不出有更好的場景能夠比男精壯女嫵媚、“你耕田來我織布”“讓女人和孩子們先走”更加合理和富有道義,我把它稱為原始基因影響下的“味道”,就是“人情味兒”。男人保護女人,男人在男女共建的社會中勇于爭先,男人在需要克服艱險和自我犧牲的處境下義無反顧、無畏向前,難道不是從我們的祖先從樹上蹦下來直立行走以來直到現在最具傳奇和魅力的生物行為表現么?而成長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僅僅靠那遙遠的基因影響顯然是不夠的,好獵手要生活在叢林中,將軍永遠誕生在戰場上……男孩成長為男人顯然需要更多的家庭培養和社會歷練。
我不認為暴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存在于校園的各種沖突也不是這種培養和歷練的良方,但必須肯定的是,一個男孩子自從脫離了父母的懷抱,走進校園這個小社會,就應該逐步適應一個全新的“生存體系”,公序良俗也好,叢林法則也好,他不再僅生存在僅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家庭環境中,他要學會怎么和文明的人相處,也要學會怎么和不文明的人相處;要學會躲避暴力,更要學會如何反抗暴力。
相對于女孩子,男孩從小到大可能面對的暴力顯然更多;我們都有過經驗,兩個人吵架,如果一男一女,很難動起手來,畢竟男人還要講個紳士風度;但如果兩個男人發生矛盾,言語不和進入全武行就很有可能。我們不希望我們的男孩子變成動不動就“你瞅啥,瞅你咋地”的野蠻人,但也不希望我們的社會“文明”到兩個大男人鼻子都快碰一起了,還在相互指責,讓女朋友像郭芙蓉一樣對呂秀才說“放著我來——排山倒海!”。男人使用暴力并不會增加他的魅力,但當女人們都成了“漢子”,也不會讓男人更加光彩。男人有時需要失控,但首先你得先成為一個男人。
其次,以暴制暴不對,但學會抗爭很必要。
一位拳擊教練告訴我,學拳的第一步是要學會怎么挨打,專業稱為“抗擊打能力”。只有親身體會拳與肉的碰撞的痛苦,才能把拳揮向對手的痛處。
我不認為一個從未打過架的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打架帶來的傷害和痛苦。辛曉琪不是唱“啊——多么痛的領悟”,沒痛過怎么領悟呢?有多少參加過戰爭的人從窮兵黷武的野蠻人變成了不殺生不動怒的紳士甚至佛教徒。經歷了地獄才覺得其實人間就是天堂。正在熱映的美國大片《鋼鋸嶺》,在觸動我們感官的同時,是否讓更多人覺得要和諧不要暴力;要和平不要戰爭?男孩子成長中總是要犯錯的,不犯錯他怎么知道那是錯?不知道錯又怎么能知道什么是對,該如何改正呢?
我們老是習慣把問題想在前面,習慣于用言語和書本直接告訴他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種包辦一切、打包灌輸的捷徑反倒激起了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和好奇心。在我們老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時,我們自己的男孩子要么變成了跟在別人家孩子后面亦步亦趨的乖乖仔,要么走了另一個極端,反其道而行之成了我們眼中的“混世魔王”,過分的保護到底是對男孩子的“神助攻”還是“豬隊友”,值得探討。
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你知道欲的是什么,為什么己所不欲。周星馳的《功夫》里阿鬼死前喃喃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綠巨人》里的浩克正是知道了自己驚人的破壞力,才會處處低調,與人為善。我時常回想起小時候班里的那些“小霸王”,反倒比一般男生更加憐香惜玉,保護弱者。他們猙獰的時候往往是碰見不服氣的、挑釁的、比他們更加無惡不作的同學。圍棋九段是不屑于和初段棋手對弈的可能也是這個道理。
電影《有話好好說》
一個打過架的孩子往往比從沒打過架的孩子更知道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和力道。職業散打手一招可以讓對手失去反抗能力,但不會致死;刑事案件中過失致人死亡的常常是平日里的“老實人”。大家對《有話好好說》里姜文和李保田的演出印象深刻,尋仇的陣勢挺大,其實沒怎么樣;大知識分子逼急了拎著菜刀追著廚子砍反倒變成了武瘋子。歸根結底姜文心里有底線而李保田心里沒底線;姜文知道拍磚的時度效,而李保田不知道輕重緩急。因為他們不是一路人,混子打人比教授更有分寸,這是一個似乎挺難理解的歪理。看看我們的男孩子們,一頭包回家跟家長說:我跟同學打架了!好像遠遠要比打了架不敢回家,打了架再不敢上學要好的多。
男孩子需要各種磨煉,才能把許多事看淡,才能把許多事看明白,才能最終有所為有所不為。打架不對,但只要不過分,打打又何妨?我相信只要原生家庭是好的,家長素質比較高,子女恃強凌弱、以大欺小的還是極少數,而面對這些極少數,我們不能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只能逆來順受或者來點阿Q式的精神自慰,甚至有時候要告訴他們都不要告訴老師,因為孩子間的事還是要用孩子的心態孩子的交往方式去解決,成年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不見得一定適用于兒童,小世界里的糾紛就不要帶到大世界里去解決。
常有人拿外國作比較,說我們在維護人權、重視抵制校園欺凌等落后西方多少多少年。可是,中國所有的事都可拿外國好比的么?東方國家的所有事都可拿西方國家好比的么?我們比的時候參照物和標準是正確的么?
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如果你說她在維護人權、抵制欺霸方面有空白,那可能真有些無知了。我就不引經據典了,因為太多。回去隨便翻翻孩子的《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啟蒙讀物恐怕都不難找到相關的語句。
其實中國人是最講究“和諧”“仁愛”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反倒是極大消磨了我們民族的“棱角”,太過的平和其實讓我們的男性們和其他種族相比已經在文化基因上少了幾分激進和暴力。即便是現在的年輕人深受美式文化等的影響,在社會觀念和生活理念上有逐步向西方靠攏的趨勢,但放眼世界,和全球的同齡人相比,我們仍然是相當平和的民族。不信去看看美國、看看歐洲、看看俄羅斯、甚至看看日本,哪個國家校園里的欺凌和暴力不比我們國家嚴重?所以這些國家在立法、制定規則等方面才會事無巨細,因為在他們的學校里,暴力太常見了,一言不合舉刀相向,開槍掃射的都有。美國時不時的來一個校園槍擊案,何止是欺凌暴力啊,都快趕上恐怖分子了。我不是說類似中關村二小這樣扣屎簍子在美國就不是個事兒,相反,這種事兒擱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需要高度重視的侵犯人權、侮辱致人傷害的大事兒,在有些國家如果上綱上線給些教訓和處罰都很正常。
今天不是說二小這事兒,單說男孩子在學校打架這類事,在中國,正是因為我們所有人心中暗藏著的傳統意識和道德準則,我們對爛施暴力當然是予以譴責的,但我們都還心懷著僥幸,寄希望于施暴者能夠在教導下幡然醒悟,回歸本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痛改前非。所以在我們國家的學校里,德育教育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法規校紀,這和東西方對于法治的觀念和社會治理的理念是相符合的。西方有先以尺矩,而后方圓的傳統,而中國提倡因材施教,沒有一定之規。在東方社會,道德在維系公序良俗方面發揮的作用絲毫不亞于法律,有些時候還要超越法律,而這樣的東方思維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錯了就是錯了,圣經這么說的你怎么能質疑?而我們中國人則說“我注四經”,你再大的經典,我永遠是以我所需為我所用的。
所以在是否一定要和西方做比這方面我是有所保留的,只可無限接近,不可一味茍同;只可循其精華,不可照貓畫虎;只因社會基因不同、社會形態不同。說回來,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孩子和國外也不同,法、規、則都非常重要,但怎么用是門道。
如果要比的話,單就男孩子,我們比一比這些:在美國、歐洲等許多國家,有童子軍(當然和我們的軍訓是兩碼事),在日本,冰天雪地里,幼兒園孩子們光著小身子滿操場跑也不是啥稀奇事兒。他們為了什么?無外乎是要從小鍛煉孩子們堅強的意志品質,這一點對于男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在中國,對于男孩這樣的鍛煉實在是太少了,現在已經發展到因為雄性荷爾蒙小小爆發一下,動動手,家長就以為天塌了不得了,自己先要死要活的滿世界寫悲情文字了。話可能有點極端,但我想如果把中國孩子放到美國日本,童子軍營里如果孩子受了欺負,操場日式疊羅漢如果被排在最下邊受累,家長會不會“炸了廟”?我的一些在國外生活的朋友說不會,因為他們相信西方的師德和保障制度;而在國內呢,他們說可能要考慮考慮,因為中國學校各方面可以影響的因素太多,這一點倒是需要我們好好反思的,為什么我們的社會對教育對老師對孩子的同學和家長充滿那么多不信任。有些還真不是靠立法立規矩就能解決的。
電影《鋼鋸嶺》里,Desmond在新兵營里只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備受欺凌,長官問他,誰打的你?他說,有時候自己也會碰傷。那一瞬間我們看到了同伴臉上的驚詫的表情,那些表情之下是隨后的理解和欽佩。有多少觀影者也慨嘆他真是條漢子!而我注意到電影的一個細節:在Desmond小的時候,他的父親一邊喝著酒一邊看著他和兄弟打架,坐視不管,直到他一磚頭拍昏了兄弟,全家驚恐之下,他面對圣像,默默許下了再不爛施暴力的諾言。如果這種經歷算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的話,那么這個男孩沖動地打了一架,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不是一句氣話,也不是一種唆教,是給我的男孩子提供一個他這個年紀應有經歷的機會;不反抗一下,誰知道會發生什么?而不反抗,除了懦弱之外,作為男人的人生很可能失去了一種可能。
此文莽撞,僅供和我有相似觀點的爸爸們養育男孩兒參考。
2016年12月14日
來源:暮色的咖啡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