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雨”意象的分析 雨,作為自然界的陰晴變化現象之一,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進入詩歌領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啟迪意義和雋永的審美意味,從而拓展出一個廣闊遼遠而又厚重深沉的審美想象空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東山》)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詩詞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層出不窮,成蔚然大觀之勢。僅《全唐詩》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處。以杜甫和李商隱為例:杜詩中雨意象出現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六倍;李詩中有關雨的意象出現73次,而晴只有10次。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梓州吟罷寄同舍》中寫道:“楚雨含情皆有托。”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感嘆“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說,雨中滴灑著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發了文人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詩情。不論是現實主義詩人,還是浪漫主義詩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詞家,還是婉約派詞家。雨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充當了重要的抒情角色。如果說兩千多年的詩歌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那么淅淅瀝瀝的雨就是其中一棵挺拔的大樹。
青鳥不傳音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雨的愁苦意象
“月華顯彩坐來收,月色江聲暗解愁。半夜燈前十年事,一時和雨到心頭。”(杜荀鶴《旅舍遇雨》)詩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燈獨坐,百無聊賴,隨著雨聲,往事涌上心頭。唐人劉媛在《長門怨》中寫到:“雨滴梧桐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人生苦短,往事如煙。“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王勃《滕王閣序》)當詩人傷春悲秋,離愁別恨,寂寞無奈之時,雨似乎也懂得他們的心情,點點滴滴,自空中灑落,也一聲聲地撞擊著詩人的心靈。秋雨梧桐葉落時的凄凄慘慘戚戚,最容易觸動詩人那根思鄉懷人的敏感神經,因此,這些詩詞多凄苦悲涼,雨淚同滴,字里行間流露出幾許風雨帶來的幾許悲傷,讀來令人斷腸。雨作為愁緒的載體,雨意愈是凄涼,愈能反映出詩人內心的愁苦。在這里,雨已經成為詩人們內心情感活動的“場”,并構成抒情的背景。
詩人或借雨訴相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賀鑄《鷓鴣天》)詞作寫詩人在雨夜對妻子的思念和寂寞痛苦之情。雖然沒有直接寫對妻子的思念,但借“挑燈補衣”這一事件,流露出滿腹相思。由景生情,情中見景,情景相生,各得其妙。“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在一個秋雨霏霏的夜晚,詩人獨坐在孤燈下,思念著遠在千里之外的妻子。在詩中,我們不僅聽到了淅淅瀝瀝的單調的雨聲,而且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妻子的深長思念以及郁積心底的愁思隨雨聲慢慢的漲滿了秋池。
或借雨寫離愁。“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綿綿的春夜之雨,沒有給詩人帶來絲毫的喜悅,相反卻使詩人強烈的感受到了現實和夢境的距離,從而哀嘆故國河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沉痛哀婉,十分凄涼。不言憂而憂見,不言怨而怨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詞人借滴個不停的秋雨,寫離情的綿綿不絕。同樣寫不絕的三更雨,李清照的“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比起溫詞,立意更高。她融化前人詞意而不顯斧鑿之痕,并能創新出奇,借“愁損北人”之“三更雨”來抒故園之思、家國之恨,
格調、境界皆勝溫詞許多。
另外,在古詩詞中,還有借雨寫愁緒之長的。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黃熟的季節,也是梅雨頻繁之時,稱黃梅雨。詩詞中有借雨來寫愁緒之長的,首推賀鑄。他在《青玉案》中寫道:“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黃梅雨之綿綿不絕來寫愁多愁長,生動、形象、貼切。無獨有偶,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樣的比喻:“如今憔悴,但余雙淚,一似黃梅雨。”不同的是,賀詞用博喻,李詞除了用比喻外,還用了夸張的手法,兼用兩種辭格。
或借雨寫政治環境的險惡。阮籍在《詠懷詩十三首》中以“激電震光,零雨降集”來抒發“感往悼來,懷古傷今”的內心惆悵,無情的風雨被賦予抽象的政治寓意。唐順宗永貞元年,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等人因參加“革新”被貶,他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中說:“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以“驚風”“密雨”來比喻政治打擊的殘酷。與柳宗元有類似遭遇的是白居易,他在唐憲宗元和十年因上書言事而獲罪,被貶為江州司馬。他的朋友元稹在《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寫道:“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詩人用“暗風吹雨”影射朝廷內部政治斗爭的險惡——令人防不勝防。“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人由眼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聯想到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處境:如同風雨中飄搖不定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有“檣傾楫摧”(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危險。
或借雨寫生活環境之艱難。“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為秋風所破,又偏偏遇上連綿的秋雨,屋漏床濕,如何入眠?詩人借自己生活境況之艱難寫出了安史之亂后廣大人民的悲慘處境。而李東陽的《風雨嘆》中風雨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更令人膽怯生畏:“山豗谷兇猛虎嗥,萬木盡拔起波濤。州沉島沒無處逃,頃刻性命如鴻毛。”在無情暴戾的風雨面前,生命如同草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人的渺小與脆弱,如此不堪一擊,令人心驚魄動。
由上述可以看出,雨一旦與詩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就變成了一種憂傷惆悵、悲苦失意的符號,可以代表或涵蓋諸如相思之苦,離別之愁,政治險惡,生活痛苦等種種情感和社會現象,雨意象也由此變得深沉、厚重、復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