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寨名:老曼峨
曾用名及別名:曼峨、老曼俄或老曼娥
名稱來源:“曼峨”系傣語地名,“曼”指村寨,“峨”指蘆葦,曼峨即“有蘆葦的村寨”,老曼峨的“老”字是相對于自其中分出的“新曼峨”寨而言。
民族:布朗族
語言:西雙版納布朗語,部分通傣語,大多習漢文
文字:布朗族無本民族文字,靠世代相傳的口承文化追溯祖先的歷史
海拔:平均1650米
常住人口:170多戶,800多口人
古茶面積:大樹3200余畝,樹齡多在200年以上
濮人后裔,布朗村寨
大班章茶區最著名的茶寨是老班章,以“茶氣強勁,回甘迅猛”著稱,而有普洱茶人說,比老班章還霸氣的茶,當數老曼峨。
老曼峨寨,深藏在布朗山的原始森林之中,世代居住著布朗族。布朗族,是遠古濮人的后裔,是瀾滄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葉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栽培和種植茶的云南少數民族,有“古老茶農”之稱。
千百年來,布朗族一直保留著種茶、飲茶的傳統習俗,他們每遷徙到一個地方,一般都會在那里種下茶樹,開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經有過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幾乎都有古茶樹。例如布朗山大班章茶區的老曼峨、曼新竜等布朗族寨子,廣泛分布的古茶樹都是濮人先輩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而老班章、新班章等哈尼族村寨的古茶樹,也多數為曾經居住在這里的布朗族先人種下。
在過去,老班章也曾屬于老曼峨的布朗族管理,其茶樹均為老曼峨布朗族先民栽種,租借給后來到此的哈尼族的愛伲人,過去每逢過節,老班章的愛伲人都會殺豬宰牛,送去給老曼峨以作租賃之資。
布朗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與西雙版納的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也篤信南傳上座部佛教,布朗族寨中幾乎都有佛寺,其佛寺建筑受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建筑影響很大。布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靠世代相傳的口承文化追溯祖先的歷史,以傣文為通用文字,現在大多都習漢文、講漢話。布朗族與茶的淵源很深,吃酸茶和飲用土罐烤茶、青竹茶等飲茶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布朗族的酸茶,與傣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鍋茶和拉祜族的土罐茶一樣,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飲茶的方式。
布朗山當地的村民有個習慣,當一個寨子的人口慢慢增多,達到一定的數量,土地不夠分時,就要分出一部分的人群遷徙到其他地方去開荒種地,成為一個新的寨子。幾十年前,隨著老曼峨的人口繁衍,從老曼峨遷徙出一部分村民組成一個新寨——新曼峨。新曼峨屬于勐昂村委會,過去由于交通方便,日子比老曼峨好過。但在古樹茶崛起后,新曼峨的茶樹樹齡太小不值錢,漸漸追不上老曼峨的步伐了。
千年古寨,以苦聞名
老曼峨寨,雖然位居偏僻的中緬邊境的大山皺褶之中,但即使是在普洱茶尚未興起之前,其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名氣已經很大了,這緣于它是整個勐海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在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山的影響力很大。
先民相傳老曼峨是1700多年前從瀾滄江下游一個有蘆葦、名叫“勐捧”的地方搬遷過來的,寨名“老曼峨”即是“有蘆葦的村寨”。據老曼峨寨中的碑文記載,老曼峨寨始建于公元639年,恰好就是傣族傳統的傣歷元年紀年,即大唐貞觀十三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相應的,老曼峨寨中的佛寺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整個布朗山茶區最早的、最大的中心寺院。老曼峨寨,至今還保存著一口千年古井,處處彌漫著濃厚的人文底蘊,古老的傳統倫理仍在維系。寨里的村民尊老愛幼,友善相處。村民的一舉一動,都遵從于村規民約,不僅受老人們的監督,也受佛寺里僧侶們的言傳身教。
有老茶人評價說,老曼峨,代表著云南普洱茶的一個極致。“苦若黃連”,想必是大部分普洱茶友對于老曼峨的深刻烙印,即使沒喝過,大概也聽過老曼峨的“苦名”。這份苦,將絕大多數新人茶客拒之門外,這么苦的茶,有幾人會喜歡呢?但隨著普洱茶市場的興起,人們對普洱茶的了解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茶商、資深老茶骨開始喜歡上了老曼峨。
眾多茶廠在制作普洱茶時,往往喜歡用老曼峨的毛茶做拼配,其可以充當拼配普洱茶的“味精”,以豐富茶品的口感和滋味。這其中,比較成功的案例如2013年潤元昌茶廠推出的印級系列之珍品綠印,繼珍品藍印“班章拼配曼新竜”之后,宣傳以“班章拼配老曼峨”為切入點,其茶風格硬朗,力度、厚度、持久度都可圈可點,對2013年末的高端普洱茶市場影響很大。
現代科學研究,茶葉苦澀物質多是來源于其內含的多酚類、兒茶素、咖啡堿、茶皂素、花青素、沒食子兒茶素等成分,云南省大葉種因其內含物比起其它茶類豐富,所以普洱新生茶苦澀味也比較重,但茶葉自身的苦澀對普洱茶來講,隨著時間的流失可以慢慢轉化為甘甜和醇厚,這也正是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根源。
布朗古茶樹在云南各大茶區中,其茶葉正常內含物質是極其豐富的,所以其苦澀濃烈程度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老曼峨更是其中之最。最早由于老曼峨茶葉苦度過于濃郁而無人問津,這里人們生活異常艱苦,為了解決當地人民的實際困難,計劃經濟年代,政府對整個布朗山的茶進行計劃性收購,用以國營茶廠拼配其他茶區的茶葉。但其收購價相當之低,據老曼峨老村長巖溫回憶,當時背著一二級茶菁(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嫩度最好的茶)步行幾十公里到政府收購點去賣,每斤茶才兩三毛錢,一天很早起來,要到夜里1點多才可以回到家,一趟下來最多就只能賣三四元錢。
2000年以來,隨著布朗茶區老班章寨的火熱,連帶其周邊口感類似、風格相近的產茶村寨一起組成的一個高品質普洱茶小產區——大班章茶區,也隨之脫穎而出。布朗茶區產茶,也成了眾多普洱茶迷的狂熱追求對象,布朗茶區的最核心產區大班章茶區,自然而成布朗山茶葉的風向標。其中,老曼峨以其優質古樹茶資源,及其濃烈的苦澀及獨特的香氣而聲名遠播。
老曼峨古茶樹分布及茶葉特點
老曼峨寨地處著名的勐海布朗古茶山核心產區——“大班章茶區”,海拔略低于老班章,平均海拔1650米左右,常年高溫濕潤,距新班章僅五公里左右,距老班章不到十公里,生態環境、海拔氣候都極其類似。
老曼峨的古茶園面積有3200余畝,這里有品類繁多的植物多樣性資源,再加上豐茂的原始森林使得這里的氣候非常的適合茶樹的生長,古茶樹多數分布在寨子周圍的莽莽叢林中,茶樹直徑超過40厘米的非常多,一棵棵古茶樹長得盤根錯節,虬勁多枝,有的高達四五米,茶農摘茶需用竹梯或木樁搭靠采摘。老曼峨大樹茶,樹齡老,生態好,相應茶質好、茶氣足,山野氣韻很強。一棵棵布滿滄桑、銘刻歲月的古茶樹,見證了布朗族先民久遠的種茶歷史。?
茶人皆知老曼峨茶苦,殊不知老曼峨的茶其實分為苦茶與甜茶兩種。老曼峨甜茶,多是近幾十年栽種的茶樹(也有少量樹齡比較長、樹干比較大的甜種古茶樹),受原先苦茶無人問津所影響,當地村民采取有性繁植的種植方式育苗,才種植了不少甜茶樹,以增加茶葉的銷量。
但隨著大班章茶區的概念火熱,老曼峨“苦名”遠播,其苦茶反而更受追捧,漸漸甜茶便疏于管理,甚至有些挖掉了事。老曼峨的苦茶,多是布朗先民種植的古樹茶。這些茶樹生長年份長,大多有數百年的樹齡。古樹茶分布在寨子周圍的原始森林中,與各種野生植物混生共長,不打藥,不施肥,這是最原生態的種植與管理方式。2000年以后,茶價漸好,老百姓開始人工管理古茶園,人為除草、松土,但只要不過度管理都是好事。
大班章概念的火熱,使得許多普洱“發燒友”張口必提班章,一時間關于老班章與老曼峨的誤傳也出現了許多。比如有種說法,老班章與老曼峨都是苦茶的代表,其明顯區別在于前者苦化得快,而后者苦而不化。其實,布朗山茶農普遍習慣將茶葉分為甜茶和苦茶兩種,老班章并不是苦茶,而是被歸為甜茶類;老曼峨雖是苦茶,但并不是苦而不化,相反其“香能醉人,苦能回甘”,是香氣濃郁、回甘與生津相當快速與迅猛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