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ROBERT NEUBECKER
許多科研人員每天都處于極度繁忙之中:看文獻、做實驗、處理實驗室內外的繁雜事務……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抽出時間靜下心來寫論文,往往十分困難。這位教授給出了他的良方——“一小時工作日”。
撰文 Jefferey J. McDonnell(薩省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的教授)
翻譯 許偉凡
審校 秦子雯 張士超
當我還是一名助理教授時,時常感覺自己忙得不知所措。我需要教書育人、應對新同事、組建實驗室、照看小寶寶,而且還要花大量時間去做科研寫文章。不過我從不放過任何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期間,我成為了諸多編委會和專業委員會的成員。然而即便我已經快忙瘋了,單就論文產出而言,我的生產力是極其微弱的。寫作是一項不能分心的活兒,但我卻無法為此騰出時間。偶爾不易得來的寫作時間又被漫長的預熱占去一大塊,進展相當緩慢。
起初,我認為每名科研人員都會遭遇這般的挫敗感。不過,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一些資深同僚讓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他們行事極有規律,繁忙的工作并不影響他們撰寫并定期發表論文。究其奧秘,我發現他們都極其重視堅持每日寫作,時間雖少但相當集中。據此,我摸索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方法,并取名為“一小時工作日”,指的就是用于我眼中真正的學術工作核心“寫作”的那段短而神圣的時間。
對我來說,“每日一小時”已經成為了慣例:清晨早早醒來,蝸居在家,泡上一杯意大利濃咖啡。此刻的我,精力充沛,時間可控,靜靜地享受這段寫作時光,直至略感疲倦或因郵件來訪、時限已到、會議將至等事務不得不中斷。寫作時間通常在一小時左右,偶爾會適當增加或減少。在我看來,有規律的寫作便如高爾夫揮桿擊球,只要揮出了一桿,球自然會越滾越遠。每晚臨睡前,我會在日程表及待辦事項中詳細地記錄下第二天的晨間寫作所要完成的任務,包括具體要寫的文章和章節。
這個習慣改變了我的工作生活。初入職場時,我時常會被工作中的挫敗感所困擾,但如今,堅持每日寫作讓我更為從容地面對工作中的一切事情,下班回到家亦是一副滿足的模樣,因為我知道,今天我完成了一項任務。
雖然我并未真正掌握寫作的奧義,但是“每日工作一小時”著實提高了我的科研產出。此外,長久以來的專注練習也在無形中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讓我總能樂在其中,學會深度思考。自從我當上教授以來,就很少再有時間這樣思考了。但如今,鍵盤上敲出的一個個字符無不引領著我的頭腦風暴。即便離開電腦,心中的思流卻仍遲遲不會消散,尤其是當我騎行上班或讀閑書時,這種感覺更甚。想必這就是堅持寫作所帶來的新風貌。
很多時候,“寫作”意味著編輯和審定他人的稿件。這項工作有時會異常的艱辛,對此我會將其想象為一場乒乓球賽。而我的目標則是接發球,接得越快,占據的優勢就越大。
任何一項運動都要求參與者保持良好的狀態。倘若我中斷了每日的寫作,就會失去狀態,無法在之后的寫作及編輯中游刃有余。因此,即便外界紛擾繁多,我亦堅持每日晨起寫作。我逐漸意識到,寫作并不需要刻意留出一段較長的不被打斷的時間。專注與常態化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現在,我會建議自己那些未來會擔任教職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們,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就要養成每日寫作的習慣,以免重蹈我的覆轍。
其實,不論身處職業發展的哪個階段,這個習慣都是有益于改善自身工作表現的。或許最重要的是,它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滿意度。
Jeffrey J. McDonnell 是薩省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的教授、英國阿伯丁大學六世紀院士。在此,McDonnell 向他的博士生及博士后所作出的反饋表示感謝。
原文鏈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300/718
閱讀更多
▽ 故事
▽ 論文推薦
· 華人科學家發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很難共同實現 | Nature 論文推薦
· 細菌,居然也有“高智商”? | PLoS Pathogens 論文推薦
▽ 論文導讀
內容合作請聯系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