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級NLP大師羅伯特·迪爾茨(Robert Dilts),在總結了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的成果上,于1991年推出了NLP思維邏輯層次模型。
他們認為,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分為六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與價值觀、身份、愿景。
1、愿景(價值體系)
我與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關系。比如對別人的影響,給別人帶來的價值和意義,當一個人談及他的人生意義或者一家公司談及它對社會的貢獻時,便涉及到“精神”的層次了。
2、身份(WHO)
一個人怎樣看自己(我是誰?)。給自己定位,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便涉及到身份的意義了。承接上面(精神)的意思,便是“自己準備以怎樣的身份去實現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定位是什么?
3、信念/價值觀(WHY)
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有一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觀?看重什么,決定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態度,但并不常會有意識地涌現。多數出現的信念、價值觀層次問題是:
——為什么做(或不做)
——有些什么(重要)意義?
——應該是怎樣的?
——對我有什么好處?
4、能力(WHAT)
這個層次涉及到一個人怎樣認識自己能有的選擇(有沒有選擇,或者是“我必須這樣做嗎?”)。每一個選擇都是一份能力,因此選擇越多,能力越大。
5、行為(HOW)
這個層次所指的是“做什么?”、“有沒有做?”,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發揮,也就是在環境中我的實際運作。
6、環境(WHEN,WHERE)
“環境”包括了所有身體以外,即外界的條件,世界上的種種人、事、物、時、地、金錢和設備等都屬“環境”。
由環境到能力的三層我們每天都有意識地接觸到 ,所以是由本能所主導的。由信念、價值觀到精神的高三層,我們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想,所以往往忽略了。
其實,我們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這三層所主宰。它們由潛意識所控制著,往往不容易說得明白,卻是人生成敗苦樂之決定因素。可以說,環境至能力的低層,是本能在生活中的掙扎。
個人的最高(或者最深的)境界是身份,所以,一般情況下往往只用到邏輯層次中較低的5層。層次越低的問題,越容易解決。比如,失敗了,怪環境,有困難,思路是換個環境。好點的,看別人能賺錢,查查有什么技巧。高級點的,能力不夠,上個培訓班。
要脫離苦海,必須打破基于本能的怪圈,跳高一級解決問題。一般來說,一個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里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一個高層次的問題,用一個較低層次的解決方法,難以有效果。
舉個例子
這才是思路決定出路
一個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將6個層次都一致連貫,他便會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開心,又有效果。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壓力或情緒,定是6層之中有不協調的情況出現。
發現自己總是周而復始地陷入某些問題的怪圈而無解,用升維思考來降維攻擊,才能完成人生破局。理解了邏輯層次能夠讓我們簡單地認識到困擾我們職業生涯發展的真正原因。
價值觀,尋找意義,是關鍵,是做人的分水嶺,是提升層次的橋梁。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他人無法替代,你必須自己找到他——你生命的意義。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系的事,我們都會賦予其一些意義。
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創造了意義療法。又叫ABC治療法。
A就是生活中發生的事或者遇見的人,B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C是因此你產生的情緒。你的情緒的產生是由于B你對這件事的看法產生的,而不是A這件事本身造成的。對一件事有不同的認識,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就會不一樣,最終導致你的感受和行為也會不同。
由于每個人賦予的意義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理解也會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解決辦法當然就會不同。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總結出了人們通常會在三種途徑中發現生活的意義。
1、從事某項事業。
工作使人的特殊性在對社會的貢獻中體現出來,從而使人的創造性價值得以實現。這是發現生命意義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人所從事的工作是什么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他是如何從事這項工作的,或說他對工作采取了何種態度。正是積極的、創造性的、有責任感的態度賦予工作以意義。然而,工作常常被有些人用作填補生活的空虛與無意義感的手段。于是,一旦一周的匆忙結束,無目的、無意義便再度襲來,并使人覺察到他對自己生命的不滿意。這正是 “星期天神經癥”的起因。工作作為發現生命意義的重要途徑,還可以從“失業神經癥”中體現。 由于失去了工作,有人會感到無用與失落,并且病態地將失業作為一切問題的根源,推卸自己的責任。此時,意義療法會指導病人:工作并不是發現生命意義的唯一途徑。在失業這一不幸面前,人仍能不為環境所左右,保持內心的自由,從困境中發掘出生命的意義。
2、去愛一個人:發現生命的意義的第二條途徑是體驗價值。尤其可以通過體驗愛某個人。愛,是理解人性唯一的、核心的方法。愛是將某個人當作獨特的個體去體驗。只有借助愛,才能進入另一個人最深的人格核心,也只有借助愛,才能發現所愛者的潛能,并促使他發揮那些潛能。在這種超越自己的愛中,潛藏著生活的深蘊和價值,等待著人們的發現。
3、苦難的意義:當一個人面臨無可改變的厄運,創造性價值和體驗的價值都難于實現時,人 們也得到了一個機會,去實現最深的意義與最高的價值——態度的價值。因為坦然正視命運所帶來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種進取,而且是人所具有的最高的進取。苦難還使人遠離冷漠與無聊,使得 更為積極,從而導致成長與成熟。當然,只有在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時候,忍受痛苦才具有巨大的價值。否則,苦難不成其為苦難,忍受也就沒有意義。
人并非完全地被規定或被決定,而是可以決定自己或屈服于環境,或勇敢地面對環境。換言之,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人的出生,是一種本能的存在,人的成長,就是要學會選擇怎樣存在,在下一時刻將成為什么。找到,選擇了你生命的意義,你便成熟。
出于同樣的原因,每個人都有在任何一個瞬間改變的自由。因此,我們只能在一種涉及整個群體的文化中預測他的價值。行為在周圍的反饋中調整,你帶給社會的價值,你和他人的關系,就像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則一樣起作用。
能適應這一規則的,是“用進廢退”。重塑你的價值體系,清晰人生定位,抓住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東西,自己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知道為什么活,才能解決所有活著的問題。也許,這是生命的底層密碼,生活最后的智慧。
作者:李品(V:Brand-Road)
國家注冊基金從業人員;
注冊保險經紀從業人員;
職業規劃師和家庭理財顧問;
知乎,頭條號專欄'鑒保師'作者。
電子科大MBA(工商管理學碩士),
積極心理與效率導師,
香港醫健聯暨深圳名醫會聯合創始人。
明亞保險經紀人。
多國游學考察經歷,助你全球資產配置。
以自己為杠桿,傳遞愛與責任,撬動你的愉悅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