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高速運轉,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然而身體卻呈下降趨勢。一系列的的慢性病纏身。究其原因,就是吃得好動得少。管住嘴邁開腿動動手,把這幾個要穴做起來,最起碼可以管你一身輕松。
今天頭疼腦熱,明天腰酸背不爽。也不必苦惱,眼過千遍不如手動一遍。跟著學起來。
第一風池穴,別稱熱府穴。在頭額后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耳后一寸半。它是感冒頭痛的一個重要穴位。鳳池的含義很深,它是防止風邪入腦的一個重要屏障,所以也叫人體的護城河。
1、鼻塞,感冒后,鼻子不通氣,呼吸困難。做法:拇指伸直,四指并攏伸直,一上一下放在后脖梗處,用手指指腹由兩側風池穴向下提捏到大椎穴,重復10次,局部溫熱、輕度疼痛。然后將中指和食指彎曲,蘸冷水后,用第二指節側面,由上到下夾揪皮膚20次左右,皮膚出現紫紅色印痕為度。出痧后,即可鼻部暢通、頭目清爽。
2、醒腦,消疲勞。每到下午兩三點,上班的筒子們都會陷入一種懶洋洋的狀態。這樣做,可消除疲勞及頸背酸痛感:雙手大拇指按壓在后腦勺枕骨下緣的風池穴,沿順時針方向重按輕移,每次約20秒,會覺得穴位有點酸,反復20次。
3、這些簡單的動作,你只需要多動手就行,太復雜了就需要專業醫生來完成。平時沒事的時候,按按風池穴,可以增加頸部、腦部的血流量,緩解頸部僵硬,增強有關大腦功能的問題,如記憶力等
第二曲池穴,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便是。有清風解表、疏通經絡的作用。
1、治療手臂痛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壓曲池穴,每次1-3分鐘,可改善上肢受寒疼痛。
2、治療喉嚨痛,該穴富含水濕之物,可受氣散形成霧露滋潤咽喉。用拇指的力量按壓,不能只是摩擦皮膚,感受到穴位酸軟即可。
3、治療濕疹,濕疹反復發作,用艾草灸曲池和大陵,每天一次,每次25分鐘。一般5天濕疹就會下去。
吃過晚飯,坐在電視機前,你可以按壓曲池穴,以有酸脹感為宜,可以有效地預防高血壓。
第三內關穴,人體要塞內關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位于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現代常用于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它是打開心結養心的美麗穴。
1、胃痛,痛到有惡心想吐感覺,痛到心慌,重刺激內關穴,可以用食指骨關節重壓,壓住幾秒再松手。
2、治打嗝,防暈車。打嗝了,按壓一只手的內關穴,力量先輕后重,大約10秒鐘左右即可。此法還適用于乘車、船、飛機時,預防頭暈及嘔吐。
3、經常按壓內關穴,可有效改善失眠、心煩意亂的癥狀。
有一次吃完飯,心窩感覺堵得慌,實在難受,狠心扎自己內關穴一針。立馬緩解癥狀。(不懂針灸的一定不要模仿)
第四合谷穴,它又叫虎口。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張開手掌,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氣血在本穴處匯聚,故稱合谷。在全身數百個穴位中,合谷穴的調理范圍更為廣泛,具有調理全身的作用,真可謂神通廣大,簡直是一個萬能穴,是隨身攜帶的一個大藥箱。
1、 中國著名經絡專家祝總驤說:“如果每天艾灸合谷穴,早晚各一次,每次5 分鐘,人這一輩子就得不了腦中風,不會得腦梗、腦出血。”
2、有句話說,“面口合谷收”,意思是面部與口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合谷穴來調理。
3、合谷穴:鎮靜止痛、治療感冒。尤其是牙痛的時候,右邊痛,就按左邊的合谷穴,反之。3-5分鐘就可以止住。
4、秋天一到,很多人心情也跟著憂郁、煩躁了起來。肺與秋相對應,如果秋天肺內氣血運行受干擾,就容易引發“悲秋”的心態。此時,可多按位于虎口的“合谷穴”,幫助肺臟排毒。肺氣運轉正常,心情自然就開朗樂觀了。
第五中脘穴,它屬任脈,是消化系統的一個重要穴位。針灸臨床有一句話:中脘治療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能。同時它對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1、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虛弱的,經常這樣做:雙手四指并攏以指面部分附于中脘穴后向下均勻用力推至建里穴,反復按摩20次左右。此法有效益脾健胃。脾胃通,則一身氣血通。
2、中脘穴:常按既能宣肺又能祛痰,是治療打鼾的理想穴位。
3、夏天吹空調的,這時候好多人開始出現問題了胃脹 胃痛 胃寒,圍繞中脘穴梅花灸立竿見影。
中脘穴在心窩直下, 臍上4寸。胃痛常發生于此。 此穴功能強大,腑會于中脘 ,就是說六腑胃、大腸,小腸、膽、三焦、膀胱的功能,此穴都能調理管控。所以也叫中管穴。如同城市的交通樞紐 ,是六腑的閘口。可根據身體的虛實寒熱選擇艾灸、 拔罐、 敲打、 推揉,自己感覺舒服的方法調理。
第六神闕穴,就是人們最熟悉的肚臍眼。它和命門穴正相對應。一任一督。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掌管人體諸經百脈。刺激或施藥于此穴,便有調節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1、神闕穴也是一個長壽穴位,也是中醫臍診臍療的重要位置,肚臍如果長得比較深比較圓,代表生命力旺盛,也代表脾胃之氣的強健。如果肚臍縱向生長,而且偏于自己的左手一側方向,代表著脾胃不舒服,受寒涼之氣的侵犯。可以每天灸肚臍,治療和預防很多疾病,提升身體的免疫功能。
2、經常按摩肚臍可以促進腸部蠕動,幫助消化。大便溏泄者可調,秘結者可通。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掌心左下右上疊放貼于肚臍處,逆時針做小幅度的揉轉,每次20~30圈,也可起到溫養神闕穴的作用。
3、經常堅持揉按肚臍,可以健腦、補腎、幫助消化、安神降氣、利大小便,加強肝臟腎臟的新陳代謝,使人體氣血旺盛,對五臟六腑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
4、手腳冰涼的女性朋友,每天早晚兩次揉按神闕穴,可以溫補元陽。
第七足三里,稍微有點養生常識的人都知道足三里的重要性。它是人體的一個保健要穴。此穴無病不治。古人常用足三里養胃氣,以強身祛病,延年益壽。它在外膝眼下三寸,膝關節下四指寬處。
1、研究表明,小孩注意力不集中,是由于體內微量元素缺乏,或鉛元素過高導致的,這時可通過刺激足三里來健脾,脾胃好有助于調節微量元素平衡,糾正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現象。年強媽媽可以每天給孩子按摩此處5-10分鐘,早晚各一次,堅持半個月就會有效果。
2、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生活起居和飲食不規律,吃生冷瓜果或暴飲暴食,都易引起胃病。民間流傳“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足三里是預防和治療胃病的有效穴位,按揉它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00:05
3、如果每天覺得沒精神,軟軟的特別累,這是氣虛,氣虛將會導致便秘,這時候艾灸足三穴,兩個隨身灸一邊一個共30分鐘,很快解決如廁問題,排得好才會吃得好,氣血充盈。
第八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它是一個強腎穴,可以彰顯生命活力。涌泉顧名思義,泉水噴涌而出,腎經中的水液由此而涌出體表。
1、秋天養肺,冬天養腎,天涼了,就是補腎益肺的好時節。每天晚上洗完腳后,按摩涌泉穴十五分鐘左右,勝過吃補腎藥物。
2、耳鳴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現象,,它影響聽力,更影響心情!睡前用熱水加白醋 1:5 比例泡腳,每天1次,每次泡30分鐘,同時用雙腳不斷來回搓,按摩腳底的涌泉穴,直至感到穴位酸脹為止,連續1-2周就會感覺耳鳴有不錯好轉。
3、口腔潰瘍小妙招:細辛(打粉)伴白醋后,貼涌泉穴。晚上貼,第二天取下。對輕癥有一定效果。
4、涌泉穴:改善體內循環,促代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穴位都很重要,方法也很簡單,只有身體力行,你才能體驗到它給你帶來的愉悅。(以上圖片均出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