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多種疾病具有有效的防治作用,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2]?!暗鲁啥龋嚦啥蟆?,“藝也者,德之精華也”,正是傳統中醫醫德經過歷代醫家的言傳身行,并不斷繼承創新,經久不衰,從而成為推動中醫學術和中醫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新世紀新醫療環境下,患者自主權利意識的增強,醫療糾紛時有發生,中西醫學術思想交流匯通,因此,繼續探討并學習中醫醫德的精髓,提高自身醫德修養,對我們醫務工作人員秉承愛崗敬業、救死扶傷、提高醫療質量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醫心仁慈,德澤眾生
一名好醫生的首要前提是有一顆仁慈、善良的心,樂于為患者解除病痛?!叭省奔础叭蕫邸?,是對患者的惻隱之心、憐愛之情,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3]。仁慈之心歷來是醫生首要的道德考核標準,晉代楊泉在《物理論》論述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明代醫家龔廷賢在《醫家十要》提出醫生的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
“醫乃仁術”是對醫學宗旨與本質的界定,它不僅反映了醫學技術是“生生之具,活人之術”,而且也表達了古代醫生的道德信念,即通過行醫施藥來實現仁愛救人,濟世救人的理想,充分體現了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4]。歷代中醫名家們以至仁至善的高尚情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詮釋了醫心仁慈,德澤眾生的真正內涵。藥王孫思邈天資聰穎,精究方術,活人無數,并為后世留下了經典著作《千金方》。作為中醫醫德教育的最早倡導者,他從職業角度對醫者以“仁心”立業進行了系統論述,要求醫生“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如有患者求救,“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行跡之心”,對那些“息有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元代名醫朱丹溪出診治病常常“風雨載途,亦不為止”,隨診的藥童想休息一下,朱氏則說:“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這種急病人所急,時時為患者著想的同情心是傳統醫德所要求的基本要素[5]。清代醫家喻昌在《醫門法律》亦指出:“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篤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當代著名中醫干祖望提出的“醫宗八德”中的“仁”即“與病人心手相連”、“慈”即“惻隱之心”[6],這也表明將患者的疾苦看作自己的疾苦,不辭辛勞地救治正是醫者仁愛精神的體現。
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積極倡導和諧社會,以患者為中心,充分重視患者的權利,全心全意為患者謀福利是構建和諧醫院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醫務工作者充分體諒理解患者的疾苦,以仁慈的情懷,用熱心、愛心為患者排憂解難。
醫術精湛,學驗俱豐
仁慈之心固然重要,然而正如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說“若不精通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這表明高超精湛的醫術是治病救人的關鍵?!搬t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醫學是“至道在微,變化無窮”的學問,為醫者必須才高識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廣泛涉獵群書,精研醫術,才能真正領悟醫道[7]。同時,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中醫藥學的理論也主要靠臨床信息的反饋、積累、修正、提煉形成[8]。
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曾告誡我們:“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能悟,讀書萬卷,而后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可見醫理之難明,醫術之難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良好的醫術并非一朝一夕即可速成,中醫博大精深,惟有精勤不倦,克服艱難困苦,樹立終身學醫的信念,達到“青衿之歲,高尚藥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的求學境界,并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才能真正醫術精湛,學驗俱豐。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為探究藥性,治病救人,竟“一日而遇七十毒”; 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終于著成《傷寒雜病論》,被后世稱為“群方之祖”;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深感古代本草書籍謬誤甚多,于是奉獻畢生精力,遠涉深山曠野,遍訪窮鄉僻壤,歷經28載,涉獵古籍800多種,終于寫成了傳世中外經典《本草綱目》;清代名醫王清任勇于沖破封建禮教建束縛,赴義冢、觀尸體,歷時42年著成《醫林改錯》,糾正祖國醫學所載臟器及功能的某些錯誤,并開中西醫匯通之先河??v觀歷代杰出醫家,亦無不效法神農、仲圣,堅持在臨床醫療保健實踐中去體驗、探索、研究中醫藥,不斷地積累經驗,修正錯誤,融匯新知,創新發展[8]。
正如當代國醫名師裘沛然所說“醫道難明須砥礪,良機易逝要精研”一樣,盡管醫學的道路很艱難,但是“人命之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我們醫務工作者應該珍惜時光,至誠至真,精益求精,鞠躬盡瘁,踐行“膽欲大而心欲細,智欲圓而行欲方”的宗旨,夯實理論基礎,提高臨床技能,勇攀醫學高峰,普救百姓疾苦。況當代醫者肩負中西融匯貫通之責,唯有博聞強識,精研細琢,用全部心血繼承中西醫術之精華,才能造福人類,共創文明[9]。
醫風正派,淡泊名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商品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逐步趨向多元化,部分醫生收紅包、吃回扣、“嫌貧愛富”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醫藥從業人員的聲譽以及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醫生的醫德醫風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10-12]。
醫學不是謀利的手段,不是揚名的階梯[4]。貴義賤利是孟子性善論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是儒家的經典思想之一,對中醫醫德的形成與完善具有深刻的影響[13]。正如清代《吳鞠通行醫記》所云:“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為立德”,許多古代名醫仁慈善良,醫術精湛,同時高風亮節,醫風正派,淡泊名利。三國名醫董奉隱居廬山,專為貧民治病,不取報酬,患者痊愈后,凡來感謝者,病輕的使其種杏樹一棵,病重的使其種杏樹五棵,不到十年董家周圍的杏樹蔚然成林,杏子成熟后,董奉把杏子換成糧食,然后再接濟給貧民,這一美事廣泛傳頌,后人稱為“杏林佳話”。明代醫生潘文元醫術高明,每日登門求診的患者“盈門塞巷”,文元行醫施藥,概不取酬,遇貧苦患者尤其照顧,因此,他行醫三十多年,家中連幾畝地也沒有,足見其清廉淡泊。清代名醫徐大椿極力主張醫家必須具有高尚正直的道德,他針對當時有些追求名利、欺騙患者的庸醫,指出:“立奇方以取異,用僻藥以惑眾,用參茸補熱之藥以媚府貴主人,假托仙佛方,以欺愚魯之輩,高談怪論,驚世盜名,造假偽說,瞞人駭俗,明知此病易曉,偽說彼病以奇方。這不過是欺人圖利,即便能知一二,亦為私欲所汩沒,安能奏功?!薄盀榫热硕鴮W醫則可,為謀利而學醫則不可”,學醫的原因和動力也是歷代醫家考核學生的標準。金代名醫李杲了解到羅天益“性行敦樸,有志于學”時,特意招其面試,并問:“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謙甫答曰:“亦傳道耳”方收其為徒,此后10年,羅天益既學到了李杲良好的醫德,又得到了其醫術真傳。
醫學乃治病救人的高尚科學,醫生必須具備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患者求醫寄以生死,為的是解除痛苦,保護生命。若不以救人疾苦為目的,而專心經略財物,沽名釣譽,不僅誤人生命,而且害己,終成醫藥敗類,“含靈巨賊”[14],這是我們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需謹記的。
醫德醫風不單是一種進步的道德風尚,更重要的是約束人行為的心法,它能使醫藥人員終生受益,從而更好的為傷病人服務[15]。良好的醫德醫風是提高醫療質量、增強患者滿意度、構建和諧醫院的內在動力和必由之路。對于我們每一個醫務工作者而言,應該充分認識到醫德建設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繼承發揚傳統中醫醫德之精髓,努力踐行“醫心仁、醫術精、醫風正”的高尚中醫醫德,爭做“蒼生大醫”,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吳孟超.中醫藥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的問題[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1(3):163-164
[2] 劉建平.中醫藥臨床試驗的方法學問題與挑戰:循證醫學的觀點[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6,4(1):1-6
[3] 王紅松,徐國龍,章健,等.從孫思邈的醫德思想談中醫人文精神[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8,20(5):541-542
[4] 魏錦京,哈剛.中醫大學生傳統醫德教育創新對策思考[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9):76-78
[5] 茅曉.培養醫德 開發心智[J].山西中醫,2002,18(6):38-39
[6] 干祖望.中醫傳統醫德體系初探[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1, 7(6):281-283
[7] 李艷,張其成,潘秋平.老莊思想對中醫醫德形成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07,27(12):49-51
[8] 袁長津.從中醫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關系論中醫學術的傳承與創新[J].中醫藥導報,2008,14(1):3-6,15
[9] 金淑琴,劉衛,白霞,等.中醫倫理學優良傳統的特征及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8(11):1740-1741
[10] 王曼,陳滌平.繼承發揚中醫醫德理念加強中醫藥大學生素質教育[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7,15(9):671-673
[11] 趙亭,張宗明.加強醫德教育,提高中醫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2):84-86
[12] 楊同衛.過度醫療的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4):20-22
[13] 曹正逵.中醫醫德的內涵與精髓[J].解放軍健康,2007(1):10
[14] 楊錚錚.祖國醫學的倫理道德觀與儒家文化[J].湖南中醫雜志,2006,22(1):54-58
[15] 吳桂蘭.淺淡醫德醫風在中醫藥學中的地位[J].內蒙古中醫藥,1998,17(1):37-38
作者:殷子斐,蘇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