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前后詞風的演變
南渡詞人:
一.以李清照、朱敦儒、張元干和葉夢得、李綱陳與義等詞人為代表。
二.主要生活在12世紀上半葉徽、欽和高宗朝社會由和平轉向戰亂的時代。
三.生活和創作分2階段:前半生生活較安定,大多數吟風弄月,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靖康后,自覺接受蘇軾詞風,力圖救亡圖存,日益貼近社會現實生活,表現戰亂時代民族、社會的苦難憂患和個體理想失落的壓抑苦悶。
四.南渡詞進一步擴展詞體抒情言志功能,加強詞的時代感和現實感。
李清照
一.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一)理論上確立詞體獨特地位,提出詞“別是一家”說。
1.之前,李之儀從創作論角度,提出詞“自有一種風格”看法(《跋吳思道小詞》)。
2.李清照從本體論角度提出詞“別是一家”理論。
(1)“別是一家”指詞是獨立的抒情文體,對音樂性和節奏感有更獨特要求,不僅分平仄,還要“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以“協律”“可歌”。
(2)詞只有保持自身獨立文體特性,才能有獨立地位。
(3)蘇軾從詩詞同源的淵源論角度提高詞體的地位;李清照從本體論進一步確立了詞獨立的文學地位。
(二)創作上生動展現生命歷程和情感歷程。
1.前期生活安定,生活世界是閨房,人生理想是美滿的婚姻愛情。趙明誠出仕,夫妻暫離,于是有略帶苦澀和憂怨的望夫詞,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苦澀的離愁中含有夫妻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戀的幸福感,是李清照愛情詞一大特點。
2.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及對禽鳥花草的眷顧,如《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風驟)。
3.靖康后,心境和詞境變化,如《聲聲慢》(尋尋覓覓)。望夫詞變成生死戀歌,詞境由明亮輕快變成灰冷凝重,是詞人情感歷程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三)藝術。
1.善選取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展現內心世界。如《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聲聲慢》)等動作細節,典型地表現出年老寡居年的生活情態和寂寞心境。
2.語言。
(1)提煉熔鑄口語和書面語,別開生面,風韻天然。如“綠肥紅瘦”(《如夢令》),“人比黃花瘦”(《醉花陰》),“柳眼梅腮”(《蝶戀花》)等,及《聲聲慢》開頭。
(2)善用最平常最簡練的生活化語言表現復雜微妙的心理和多變的情感流程。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一剪梅》,“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3.淡雅清疏的審美境界。贊桂花“暗淡輕黃體本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寫情繪景詠物,如《醉花陰》、《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和《孤雁兒》等,皆用白描手法,創造出情婉秀逸的意境。
(四)中國文學史上創造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二.朱淑真。
(一)朱詞主要表現沒有愛情的婚姻所引發的憂愁怨嗟、孤獨寂寞。如《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深層里是自我獨特的生命體驗。
(二)對命運抗爭和挑戰。如《清平樂·游湖》。
朱敦儒
一.朱敦儒,字希真,號巖壑;南渡前,獲“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二.朱詞繼承發展蘇軾抒情自我化的詞風,具鮮明的自傳性特點。
(一)青少年放浪形骸,疏狂放浪的行為和尋歡作樂心理中,包含蔑視功名權貴、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精神,如《鷓鴣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
(二)中年凄苦憂憤。
1.靖康、建炎間詞記錄南奔及感受,詞風由飄逸瀟灑變得凄苦憂憤。最突出的是飄泊流離的傷悲,側面表現出戰亂時民族悲劇和社會苦難。如《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2.對國家破亡,中原淪陷的憂傷痛憤,如《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3.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如“有奇才,無用處”(《蘇幕遮》),“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水龍吟》)。
(三)晚年任性逍遙:“尋云弄水,是事休問。”(《桂枝香》),其中《好事近· 漁父詞》10首和《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最能體現他晚年的人生態度。
三.藝術性。
(一)朱詞風格隨人生歷程變化而變化:早年以婉麗明快為主;中年以悲壯慷慨為特色;晚年以清疏曉暢見長,語言通俗,明白如話。
(二)與辛棄疾二人,能比較完整地表現自我一生行藏出處、心態情感變化。
(三)詞多言情,詩多言志和敘事;朱敦儒進一步發揮詞體抒情言志功能,用詞來抒發人生感受,表現社會現實,詩詞的功能初步合一,給辛派詞人以更直接影響。
張元干等詞人
一.南渡后,詞人直面苦難現實,反映民族悲劇和社會苦難,加強時代感和現實感,柔麗婉轉的詞體變得具戰斗性、批判性,張元干最為典型。
(一)南渡前生活疏狂放蕩,創作擬“花間”,內容不出酒畔花前,詞風綺艷輕狹。
(二)靖康難中投筆從戎,目睹民族災難,詞風變得慷慨悲涼。題材上直面山河殘破的慘痛現實《石州慢· 己酉秋吳興舟中作》(雨急云飛)。
(三)送別詞中也難忘苦難現實,如《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夢繞神州路)。
(四)表達對朝廷賣國求和的憤慨,如贈李綱《賀新郎》。
二.葉夢得。
(一)早年以吟唱婉麗的“睡起流鶯語”(《賀新郎》)聞名。
(二)南渡后洋溢老當益壯的戰斗豪情,如《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
(三)權奸當道,壯懷不得伸展,倍感壓抑苦悶,如《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三.其他用敏銳的藝術感受表現戰亂時代的種種體驗。
(一)因動亂背井離鄉的落寞憂傷,如陳與義《點絳唇》(寒食今年)“不解鄉音。”
(二)今昔盛衰之感和懷舊情緒。如李清照《永遇樂·元宵》,朱敦儒《雨中花·嶺南作》,張元干《蘭陵王》,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三)其他如陳克、向子諲、王以寧等也頗有影響。
李綱、岳飛等詞人
一.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南宋四名臣”
(一)李綱。
1.以救國救民為己任,《蘇武令》(塞上風高)抒發抗敵救國的執著信念。
2.七首詠史詞借歷史上敢于平定外憂內患的君主激勵高宗抗擊金人,表現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賦予詠史詞以強烈時代精神和戰斗性,充分發揮言志功能,如《喜適鶯·真宗幸澶淵》(邊城寒早)敘議結合,直開辛棄疾“以文為詞”先河。
(二)趙鼎、李光和胡銓詞從不同側面表現生命意志和斗爭精神。如趙鼎《滿江紅》(慘結秋陰)和《花心動》(江月初升)、李光《水調歌頭》(兵氣暗吳楚)、胡銓《好事近》(富貴本無心)等,“皆慷慨激烈,發欲上指。詞境雖不高,然足以使儒夫有立志”(陳廷卓《白雨齋詞話》)。
二.岳飛《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