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一 針灸處方
(一)選穴原則
選穴原則是臨證選穴應該遵循的基本法則,主要包括近部選穴、遠部選穴、辨證選穴和對癥選穴。近部選穴和遠部選穴是主要針對病變部位而確定腧穴的選穴原則;辨證選穴和對癥選穴是針對疾病表現出的證候或癥狀而確立的選穴原則。
1.近部選穴
近部選穴是指選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鄰近部位的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點而來的,體現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療規律。應用范圍非常廣泛,適用于幾乎所有病證,更多用于治療體表部位較明顯、病變范圍較局限者,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聽宮,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遠部選穴
遠部選穴是指選取距離病痛較遠處部位的腧穴。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腧穴具有遠治作用的特點提出來的,體現了“繹脈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療規律,是針灸處方選穴的基本方法。遠部選穴在針灸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通常以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為主。廣泛用于治療臟腑病、頭面、五官、軀干疾患。如胃痛選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腰背痛選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上牙痛選足明胃經的內庭,下牙痛選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等。
3.辨證選穴
辨證選穴是根據疾病的證候特點,分析病因病機而辨證選取穴位的方法。臨床上有許多病證,如發熱、昏厥、虛脫、癲狂、失眠、健忘、嗜睡、多夢、自汗、盜汗、貧血、月經不調等均無明顯局限的病變部位,而呈現全身癥狀,因無法辨病位,不能應用上述按部位選穴的方法,此時,就需辯證選穴,如腎陰不足導致的虛熱選腎俞、太溪,心腎不交導致的失眠選心俞、腎俞等。辨證選穴所含內容豐富,應用時主要是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證型而選取不同的穴位。
4.對癥選穴
對癥選穴是針對疾病的個別突出的癥狀而選取穴位。由于對癥選穴是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療效較高,又稱為“經驗選穴”。這是腧穴特殊治療作用及臨床經驗在針灸處方中的具體運用,如發熱取大椎,痰多取豐隆,哮喘取定喘,蟲證取百蟲窩,落枕取外勞宮,腰痛取腰痛點,面癱取牽正,目赤取耳尖等。對癥選穴所用的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點。
(二)配穴方法
在指在選穴原則的指導下,針對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機等,選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可概括為按部位配穴和按經脈配穴兩大類。
1. 按部配穴
按部配穴是結合身體上腧穴分布的部位進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遠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遠近配穴法:是以病變部位為依據,在病變附近和遠部同時選穴配伍組成處方的方法。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鄰近的風池、遠端的光明相配;痔瘡以局部的長強、下肢的承山相配;痛經以局部的關元、遠端的三陰交相配。
(2)上下配穴法:是將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如頭項強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侖;胸腹滿悶,上取內關、下配公孫;子官脫垂,上取百會,下配氣海等。入胃脘痛可上取內關,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魚際、下取太溪。八脈交會穴的配對應用即屬于下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是將人體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主要指將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又稱“腹背陰陽配穴法”。常用于治療臟腑疾病,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闕,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門,后取胃俞、筋縮等。此法還用于治療一些軀干病證,如腰痛前取天樞,后取腎俞;脊柱強痛,前取水溝,后取脊中等。俞募配穴屬于前后配穴法。
(4)左右配穴法:是將人體左側和右側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本法是基于人體十一經脈左右對稱分布和部分經脈左右交叉的特點總結而成的。
臨床上,為了加強腧穴的協同作用,常選擇左右同一腧穴配合運用,如胃痛可選用雙側足三里、梁丘穴等。但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選雙側同一腧穴,如右側面癱取右側的地倉、頰車和左側合谷;左側偏頭痛,選左側的太陽和右側的外關同樣屬于左右配穴。另外,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右同取,也可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2.按經配穴
按經配穴是根據經脈理論和經脈之間的聯系進行配穴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等。
(1)本經配穴法:是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遵循“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選用本經脈的腧穴配伍組成處方的方法。如膽經郁熱導致的少陽頭痛,可取率谷、風池、俠溪;胃火循經上擾的牙痛,可取頰車、內庭;咳嗽可取中府、太淵;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等。
(2)表里經配穴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里配合關系為依據的配穴方法。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疾病時,取本經和其相表里經脈的腧穴配合組成處方。如風熱襲肺導致的感冒咳嗽,可選肺經的尺澤和大腸經的曲池、合谷;胃痛取三陰交、足三里;肝病取期門、太沖配陽陵泉。原絡配穴法是表里經配穴法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3)同名經配穴法:是將手足同名經的腧穴相互配合組成處方的方法。如陽明頭痛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太陽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后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失眠、多夢,取手少陰經的神門配足少陰經的太溪。
細目二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號的腧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將特定穴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十類。
(一)五輸穴的臨床應用
五輸穴是指十二經脈肘膝關節以下,被稱為井、滎、輸、經、合的五個腧穴。有關記載首見于《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這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
1.分布特點與組成
古人把經氣運行過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來形容,把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即“所出為井”。“滎”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微,縈迂未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即“所溜為滎”。“輸”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淺注深,是經氣漸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為輸”。“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喻作水流變大,暢通無阻,是經氣正盛運行經過的部位,即“所行為經”。“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匯入湖海,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于臟腑的部位,即“所入為合”。
由于毎條經有5個穴位屬于五輸穴,故人體共有五輸穴60個。五輸穴不僅有經脈歸屬,還配屬五行,《靈樞·本輸》指出陰經井穴屬木,陽經并穴屬金,以此類推。十二經脈五輸穴的穴名及其五行屬性見下表。
六陰經五輸穴及五行屬性表
經脈名稱 井(木) 滎(火) 輸(土) 經(金) 合(水)
手太陰肺經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手厥陰心包經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手少陰心經 少川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足太陰脾經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足少陰腎經 涌泉 然谷 太溪 復溜 陰谷
足厥陰肝經 大致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六陽經五輸穴及五行屬性表
經脈名稱 井(金) 滎(水) 輸(木) 經(火) 合(土)
手陽明大腸經 商陽 二間 三間 陽溪 曲池
手少陽三焦經 關沖 液門 中渚 支溝 天井
手太陽小腸經 少澤 前谷 后溪 陽行 小海
足陽明胃經 厲兌 內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陽膽經 足竅陰 俠溪 足臨泣 陽輔 陽陵泉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 足通谷 束骨 昆侖 委中
2.臨床運用
五輸穴的臨床運用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其后《難經·六十八難》又作了補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靈樞》又有“合治內腑”之說。綜合近代臨床的應用情況,井穴多用于急救,滎穴多用于治療熱證,輸穴多用于治療關節疼痛,經穴治療作用不典型,合穴多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病證。
(2)按五行生克關系選用:五輸穴具有五行屬性,根據《難經·六十九難》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觀點,將五輸穴配屬五行使用,然后按“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虛證用母穴,實證用子穴。這一取穴法亦稱為子母補瀉取穴法。
本經子母補瀉法較常用。例如,肺經實證“瀉其子”,肺在五行中屬“金”,因“金生水”,“水”為“金”之子,故可選本經五輸穴中屬“水”的合穴即尺澤;肺經虛證“補其母”,肺屬“金”,“土生金”,“土”為“金”。之母,因此,應選本經屬“土”的五輸穴,即輸穴太淵。這都屬于本經子母補瀉法的應用。各經五輸穴本經子母補瀉取穴見下表。
本經子母補瀉取穴表
臟
腑
金
水
木
火
相火
土
金
水
木
火
相火
土
經脈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胃經
母穴
太淵
復溜
曲泉
少沖
中沖
大都
曲池
至陰
俠溪
后溪
中渚
解溪
子穴
尺澤
涌泉
行間
神門
大陵
商丘
二間
束骨
陽輔
小海
天井
歷兌
(二)原穴、絡穴的臨床應用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腧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名“十二原”。絡穴是指絡脈從本經別出的部位。
1.分布特點與組成
原穴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的十二經上。陰經五臟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為同一穴,即陰經的輸穴與原穴為同一穴,陽經則除輸穴外,還有一個原穴。
十二經的絡穴都位于肘膝關節以下,任脈之絡穴鳩尾散于腹,督脈之絡穴長強散于頭上,脾之大絡大包穴布于胸脅,共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十二經脈原穴與絡穴見下表。
十二經脈原穴與絡穴表
經脈
原穴
絡穴
經脈
原穴
絡穴
手太陰肺經
太淵
列缺
手陽明大腸經
合谷
偏歷
手厥陰心包經
大陵
內關
手少陽三焦經
陽池
外關
手少陰心經
神門
通里
手太陽小腸經
腕骨
支正
足太陰脾經
太白
公孫
足陽明胃經
沖陽
豐隆
足厥陰肝經
太沖
蠡溝
足少陽膽經
丘墟
光明
足少陰腎經
太溪
大鐘
足太陽膀胱經
京骨
飛揚
2.臨床應用
原穴可用于診斷和治療臟腑疾病。《靈柩·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原穴是臟腑原氣所留止之處,因此臟腑發生病變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難經·六十六難》記載:“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原穴有調整其臟腑經絡虛實各證的功能,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暢,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
十二絡脈具有加強表里兩經聯系的作用,絡穴能溝通表里二經,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因此,十二經的絡穴除可治療本經脈的病證、本絡脈的虛實病證外,還能治療其相表里之經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來治療。又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也能治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痛等疾患;肝經絡穴蠡溝,既可治療肝經病證,又可治療膽經病證;同樣膽經絡穴光明,既可治療膽經病證,又可治療肝經病證。
原穴和絡穴可單獨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臨床上常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經脈的絡穴相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法”,是表里經配穴法的典型用法。如肺經先病,先取其經的原穴太淵,大腸后病,再取該經絡穴偏歷。反之,大腸先病,先取本經原穴合谷,肺經后病,后取該經絡穴列缺。
(三)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臟腑之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1.分布特點和組成
背俞穴分布于背腰部的膀胱經第1側線上,大體依臟腑所處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五臟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應的背俞穴,共十二個,依據臟腑的名稱來命名。
募穴分布在胸腹部相關經脈上,又稱為“腹募穴”和“前募穴”。多位于臟腑附近的部位。五臟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應的募穴,共十二個。
背俞穴與募穴
六臟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
中府
大腸
大腸俞
天樞
心包
厥陰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門
心
心俞
巨闕
小腸
小腸俞
關元
脾
脾俞
章門
胃
胃俞
中脘
肝
肝俞
期門
膽
膽俞
日月
腎
腎俞
京門
膀胱
膀胱俞
中極
2.臨床應用
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臟腑之氣輸注和匯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體與對應的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熱咳嗽,可瀉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現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另外,背俞穴和募穴還可用于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聯屬的組織器官疾患,如肝開竅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選肝俞;腎開竅于耳,耳疾可選腎俞。
臨床上腑病多選其募穴治療,臟病多選其背俞穴治療,但并不是絕對的。
臟腑之氣可通過氣街與其俞、募穴相聯系。由于俞、募穴密切聯系臟腑之氣,所以臨床上常用俞募配穴法,即把病變臟腑的俞、募穴配合運用,發揮其協同作用,也稱前后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典型的實例。
背俞穴和募穴也用于疾病的診斷,因為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在背俞穴、募太上出現陽性反應,如壓痛、敏感等。因此診察按壓背俞穴、募穴,可結合其他辨證資料診斷臟腑的疾患。
(四)八脈交會穴的臨床應用
八脈交會穴是指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十二經脈在四肢部的八個腧穴,原稱“交經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脈八穴”。
1.分布特點和組成
八脈交會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包括公孫、內關、后溪、申脈、足臨泣、外關、列缺、照海。
2.臨床應用
古人認為這八個腧穴分別與相應的奇經八脈經氣相通。《醫學入門·子午八法》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脈交會穴。
臨床應用中,可以單獨治療各自相通的奇經病證,如督脈病變出現的腰脊強痛,可選通督脈的后溪治療;沖脈病變出現的胸腹氣道,可選通沖脈的公孫治療。又常把公孫和內關、后溪和申脈、足臨泣和外關、列缺和照海相配,治療兩脈相合部位的疾病,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癥和瘧疾,后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外關配足臨泣治療外眼角、耳、頰、頸、肩部病及寒熱往來證,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陰虛內熱等。
八脈交會穴配伍及主治病證列表如下:
八脈交會穴配伍及主治病證
穴名
主治
相配合主治
公孫
沖脈病癥
心、胸、胃疾病
內關
陰維脈病癥
后溪
督脈病證
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病
申脈
陽蹺脈病癥
足臨泣
帶脈病癥
目銳眥、耳后、頰、頸、肩部疾病
外關
陽維脈病癥
列缺
任脈病證
肺系、咽喉、胸膈疾病
照海
陰蹺脈病癥
(五)八會穴的臨床應用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會”,是聚會的意思。
1.分布特點和組成
八會穴分部在軀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八會穴的組成是,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照會絕骨。
八會穴表
八會
穴名
經屬
臟會
章門
足厥陰肝經
腑會
中脘
任脈
氣會
膻中
任脈
血會
膈俞
足太陽膀胱經
筋會
陽陵泉
足少陽膽經
脈會
太淵
手太陰肺經
骨會
大行
足太陽膀胱經
髓會
絕骨
足少陽膽經
2.臨床應用
八會穴對于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相關的八會穴來治療,如六腑之病,可選腑會中脘,血證可選血會膈俞等。此外《難經·四十五難》記載“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提示八會穴還可治療相關的熱病。
(六)郄穴的臨床應用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稱為郄穴。
1.分布特點和組成
郄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也各有一個郄穴,合稱為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表
陰經
郄穴
陽經
郄穴
手太陰肺經
孔最
手陽明大腸經
溫溜
手厥陰心包經
郄門
手少陽三焦經
會宗
手少陰心經
陰郄
手太陽小腸經
養老
足太陰睥經
地機
足陽明胃經
梁丘
足厥陰肝經
中都
足少陽膽經
外丘
足少陰腎經
水泉
足太陽膀胱經
金門
陰維脈
筑賓
陽維脈
陽交
陰蹺脈
交信
陽蹺脈
跗陽
2.臨床應用
郄穴多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一般來說,陰經郄穴多治療血證,陽經郄穴多治療急性痛證。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頸項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
另外,臟腑疾患也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或壓痛,有助于疾病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