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清明節的即將來臨,很多人滿心期待著在提前為這個來之不易的假期做規劃。但今年的清明節剛好在“閏二月”,就有網友指出:“老一輩有個說法,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有的網友說是農村老人講的,有的網友說是我國農村習俗,導致很多人將信將疑。
那么這種說法,是傳統俗語還是謠言呢?
清明節的來歷
說到清明節的來歷,不得不提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
春秋時期,夷吾在晉國登基為君之后,害怕兄弟重耳前來奪位。于是派人追殺重耳,晉國公子重耳不得不倉皇出逃,與隨從四處逃避謀害,流亡他國。不帶分文的在逃亡路上,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在衛國逃亡時,被一個隨從偷走了糧食,一路饑腸轆轆,后又向農夫討飯被戲弄,最后實在找不到吃的,就快餓暈過去了,這時介子推為了讓他活下來,割了自己腿上的肉,和挖來的野菜一起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過后才知道緣由,十分感動,聲稱若以后做了君王,肯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十九年的逃亡日子結束后,重耳當上了晉文公,介子推拒絕受賞后隱居山林照顧母親。晉文公看到有人為介子推抱不平時,才意識到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
之后晉文公便帶領眾多人馬來尋找介子推,但綿山層巒疊嶂,連綿起伏,一時竟無法找到。晉文公找人心切,就聽到身后的大臣出主意,三面燒山,逼介子推自己走出來。山上的火燒了三天三夜后才熄滅,但介子推始終沒有出來。
晉文公身后的人后來在一棵枯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以及其母親的尸體,晉文公萬分悲痛。后來,晉文公為感念介子推的恩義,于是下令在介子推遇到這日,“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這個月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古人們都十分崇敬介子推的氣節,這個節日以及風俗流傳了下來。后來漢代以后寒食節的一個月的時間太長,便改為3天。
從春秋時期到現在的21世紀,寒食節已流傳了2600多年的歷史。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Z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寒食節和清明節便合并到了一起。
“閏二月”的產生原因
清明節是屬于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這一天,往往都在農歷的三月份,今年的清明節本來也應是在農歷的三月中旬,但是由于歷法調節的關系,二、三月之間被加入了一個“閏月”。所以,今年的“閏二月”就和“清明節”重合了。
陰歷,是指“太陰歷”,即以人們通過觀察月亮圓缺的規律來制定的一種日歷。公歷或者陽歷,則是通過觀察太陽運行規則得到的“太陽歷”。
不過我們國家用的“農歷”,事實上是一種把陰陽歷合并在一起的歷法,既非純粹的“陰歷”,也非“陽歷”,它又被稱為“夏歷”。那么我們的農歷,具體是怎么個陰陽合并法呢?
在“陰歷”的歷法方面,我們的古人非常聰明地取用了“月亮”的運行規律,來確定一個月的周期長度,通常小月為29天多一點,大月為30天多一點。
而在“陽歷”方面,用“二十四節氣”把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時間段安排時令,是我們古人能通過觀察北斗星斗柄的旋轉指向,來指導農業生產。
由于北斗星斗柄的變化,其實是與太陽的運行有關的,所以說我們的歷法,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歷”。
為什么會有閏月呢?本來陰陽二歷,各自都有規定一年的天數是多少。但是我們把兩種歷合并起來使用的時候,必然就會遇到公歷、農歷不相協調的問題。
然后,在大約公元前五百年開始,我們勤勞智慧的古人就采用了“三年閏1個月,五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置潤法”,來合理安排閏月了。因此從理論上來說,也有其他的閏月出現。
由于“閏二月”出現的情況相對較少,再加上新中國以后我國采用了公歷與農歷相結合的使用方法,而且公歷為主要日常常用日歷,農歷上的閏月以及相關的風俗,很多年輕人都不太了解。
因此,一些“迷信”的說法借著“風俗”得以傳播。
清明節是法定假日
在古代,清明節在全國各地本來都有不同的習俗,后來在唐朝的時候,由于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召令解決假期的問題,于是清明節被定為國家的法定假日。此外,唐朝官方還對節日的內容進行了豐富。
此后的清明節不僅只是祭祖、上墳了,還有踏青郊游、踢毽子、蹴鞠、射柳、插柳、戴柳、蕩秋千、放風箏、植樹、拔河、吃青團等等活動。
清明前后正是春暖花開的好時節,正適合踏青游玩、多項娛樂活動的開展。像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代始叫“拔河”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了。
清明,不僅是24節氣之一,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現代的話,我們國家也早已規定清明節法定節假日為陽歷來算,一般是4月4號或者5號,與閏月無關聯。所以,認為閏月清明不上墳,是不科學的。
謠言如何產生的呢?
有一些民間“迷信”的說法,認為閏年的二月二十九號出生的人是不幸的。因為這個人四年才能過一次生日,民間有一些人因此認為當天出生的人比普通人“倒霉”。
“閏月”這個問題,則相對復雜一點。現在的中國除了遇到婚、喪、嫁、娶等大事,或者重要節假日的時候用來判斷什么時候來臨以外,平時幾乎用不到農歷。
但因為閏月的出現是不合常規的,所以有些人就覺得不應該存在。閏月碰上了清明節,所以把它當做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上墳祭拜更加不吉利。
還有個原因,可能因為是“十里不同俗”,就導致了一些誤傳。我國地域遼闊,清明祭祖的時間在不同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有“前三后四”、“前三后七”的時間內上墳說法,
不在清明節當天上墳,在其左右的日子去,七天內或者十天內。然后有人以偏概全,進行了誤傳,導致謠言四起。
況且,像今年這種閏月清明上墳的情況,在我國歷史上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太遠了的不講,比如2004年也有閏二月,清明節也是閏二月十五日,與今年的一模一樣。那一年,網絡還沒有如今發達,我們這里可沒有聽說什么“閏月清明不上墳”的講法,家家戶戶都是在清明期間去上墳的,可是事后,也沒有聽說誰家“禍臨門”啊!
據我們民間流傳的風俗,清明上墳掃墓,本來就是沒有啥禁忌的。因為那段時間是人間家家戶戶祭祀祖先,誠心盡孝之時,一切兇神惡煞都得回避,其理由很簡單,孝乃百善之先!就算是兇神惡煞,也是父母所生,因此,在清明期間,人們可以對自家祖墳動土、修墓、立碑等等,不必要另選黃道吉日,更不要說上墳了。
小結:
網絡謠言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一方面在于它用“科學”做偽裝,讓人真假難辨,另一方面是謠言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點。比如人們喜歡求新、求奇,常常抱著“別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態,以尋求刺激。有些人有從眾心理,別人知道的,我也應該知道。還有一些人是因為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和辨別能力,造成盲目相信,隨意轉發。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網絡上的很多看法,我們必須辯證地去看待問題,盲目的信任不可取的,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信謠不傳謠。針對傳統習俗這方面,我們也要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地傳承下去。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具有兩大特色,一是兼具節氣與節日的雙重意義,二是將慎終追遠的哀思情懷與踏青賞春的歡快氣氛巧妙融合,同時融合歡樂賞春的氣氛,它不僅是掃墓祭奠、緬懷故去親人的節日,還是踏青游玩、家人相聚、親近大自然的節日。
清明節在這春暖花開的日子,大家也可以約起朋友,外出走走。
踏青郊游,好處很多的:
1、緩解亞健康,提高身體素質
春日踏春,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精神不振、失眠、疲憊等亞健康癥狀可以得到有效緩解。春季正是草長鶯飛的時候,郊外的空氣中負離子會比城市中多,呼吸新鮮空氣,看看花花綠綠的植物,對調節神經系統很有幫助。
2、釋放壓力,放飛心情
置身山水之間,會讓人暫時忘卻工作中的壓力、生活中的煩惱、緊張和焦慮得以釋放,內心得以平靜,精神得以舒緩。
3、激發思維,萌發創新
春游可以讓人心情舒暢,精神愉悅,潤滑思維,激發創意。親近自然,容易感悟自然的情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絕妙結合,大自然的配色是最為奇妙的,觀賞景物時也會激發人的審美情趣。
4、啟人反思,感悟人生
古詩詞中描寫春天美景的數不勝數,春天的萬物復蘇,一個個生命迸發出新的力量。但美好的時光短暫,才會引起珍惜,很容易啟發我們的思維。
5、聯絡感情,分享樂趣
如果和朋友一起去的話,可以促進友誼,增添樂趣和安全感,增加交流的同時,促進發展,學習知識。途中相互幫忙,進行拍照留念。如果不是很熟悉的朋友,還可以鍛煉社交能力。
清明節,一出春天的時間儀式,一段承平盛世的歷史記憶,我們在清明慎終追遠,在和煦的春風中擁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