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修復前的小雁塔中間有一條裂縫(資料圖)
小雁塔(圖片來源:鳳凰陜西)
[原標題:西安小雁塔塔裂而不倒是否存暗宮仍待解]
聞名中外的小雁塔屹立千年,雖因大地震從中間裂開卻依然不倒,甚至沒有傾斜,是何緣故?最為流行的解釋“地基鍋底說”稱,其整體上好似不倒翁一般,是否有道理?廣為流傳的“三裂三合”是否屬實?
昨日,西安博物院、西安城市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國際古遺址理事會西安保護中心聯合主辦“西安小雁塔抗震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建筑、文物保護、考古等各方面的專家,深入研討小雁塔不倒之謎。
地基“鍋底狀”塔不傾斜?
地基其實是臺階形寬廣堅實
目前最為流行的“鍋底說”認為小雁塔的地基是如同不倒翁的“鍋底形”,無論地震時怎樣搖擺,當地震外力消失后,它還會慢慢恢復原來的垂直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3年曾對小雁塔地基進行了部分勘探,對地宮進行考察,昨日首次在研討會上公布了勘探情況,徹底否定了“鍋底說”。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研究館員張全民說,勘探發現,小雁塔地基為臺階形夯土地基,由外圍向中心逐層加深增厚,地宮下面皆為夯土,厚度超過3.8米,而在夯土底部發現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層,十分堅硬,難以穿透。“四周淺、中間深、四周呈臺階形向塔心逐層加深是小雁塔神奇而獨特的地基形制,在其他古代塔基和建筑下很少發現。”張全民認為,小雁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寬廣堅實的臺階形地基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依據。
小雁塔的地基夯土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89.7米,南北長88.5米。從地基的修建規模來看,比小雁塔還要寬闊的目前僅見洛陽北魏永寧寺木塔,其地基東西101.2米,南北97.8米,但該塔比小雁塔的40多米高了一倍。可見小雁塔在地基處理方面的用功之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陳平認為,小雁塔不倒的原因還有:小雁塔所在地段土質均勻,壓縮性較小,地質情況明顯比大雁塔好,而其不傾斜也是保證其具有抗震性能的必要條件。還有小雁塔的體形規則有節律,塔身呈自然緩和的錐體形,增添了穩定性。此外,小雁塔墻壁較厚,結構類似今天高層建筑中的筒體結構,使其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塔身緣何會從中間裂開?
窗戶在同一垂直線上此處最薄弱
據史籍記載,在小雁塔建成后,歷經70余次地震考驗,其中在陜西境內發生的7級大地震就有2次。
在諸多大地震中,大量古代的佛塔倒塌,不倒塌的也會出現傾斜。而獨有小雁塔沒有傾斜,只是在地震中裂開,這是為何呢?
西安絲路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健超分析說,這主要是小雁塔自身結構上的缺點所致。目前,人們可以從小雁塔外觀上看到,在塔體的每層都開有一個小窗戶,而且窗戶南北相對,上下開在同一垂直線上,這樣便在此形成塔身強度最薄弱的斷面,削弱了墻體結構的牢固性,因而地震時容易從這里開裂。
記者從1964年修復前的小雁塔圖片看到,小雁塔從窗戶處上下裂開,從上到下明顯出現一道縫隙。陳平介紹,從三層至頂均出現了裂縫。
李健超說,后來修建的石塔也吸取教訓,讓門窗交替錯位而上。
“三裂三合”是否屬實?
三合不可能殘磚落夾縫無法復合
最令人感到神秘的莫過于小雁塔曾經因地震幾度開裂,而又幾度神秘地合攏。根據文獻記載,小雁塔至少出現過“三裂三合”。
第一次:明末成化末(公元1487年)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行人往往見之。在正德末(1521年)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說法為明代人王鶴聽寺院僧人所說。
第二次: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震,塔合無痕。
第三次:康熙辛末(公元1691年)“塔又裂”,“辛丑(公元1721年)復合”。
對于“三裂三合”,有不少專家持贊同觀點,但也有不少建筑專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古塔“神合”根本不可能。陳平認為,古塔開裂后,因小雁塔以青磚與黃泥砌筑,各層間尚有木構件連接,開裂較大時券洞頂砌塊必然掉落,會有大量殘磚落于夾縫中,必然阻礙其再合,再說,掉下來的磚頭不可能自己再向上返回原位,因此“古塔再合”是不可能的。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古塔神合”,也許是因為雨水好的年份,古塔裂縫中雜草茂密,自遠處觀看,就像“合好如初”了。
仍有三謎團待解
為了保護小雁塔,考古人員并沒有對其進行太多的勘探,也致使諸多謎團至今難解:
謎團一:是否還存在“暗宮”
根據以往許多古塔地宮發現,大型的塔往往有兩個或更多的地下宮室,有時相并,有時在一側。有時還上下分置,而小雁塔現在所知的地宮,大部分在塔的基座之內,且未完全在地面以下,可能僅僅是一個“明宮”而已,而那個埋葬真正珍寶的地宮有可能還未揭開面紗。
謎團二:塔外壁許多小方孔是啥?
在小雁塔外壁布滿了許多小方孔,并不十分對稱,尺寸也不盡一致,除二層塔壁西側孔稍大外,其余孔大多高不過一磚,這是啥作用呢?以前有不少猜測,有說是裝飾纏腰的柱孔,有說是掛燈的架孔,也有說可能是“雁巢”。
孔正一推測說,可能是工匠故意留下來的,功用是給厚大的墻體透氣。他說,除了塔,古代不少高大墻體較厚的建筑,常會在墻檐底部留一些小孔,用于墻體透氣保持干燥,減輕潮濕對內部木構的侵蝕。到底啥作用,目前也不得而知。
謎團三:小雁塔的“纏腰”是啥?
據記載,宋代小雁塔“纏腰尚存”。纏腰為何物?目前早已難尋。
根據一些碑文記載,專家推測,原來小雁塔圍著首層塔檐有一個“木廊”,如同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其作用是便于人們在塔下停留,避雨遮陽,遠遠望去恰似“圍裙”,故人們稱之為“纏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