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男子因觀賞民俗舞而被周圍人圍毆致死,而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是這個那只屬于“達利特”,用我們可以聽懂的來說就是不可接觸的賤民。然而這名男子辯解自己的妹妹女兒也在這場表演之中,而自己過來只是為了給他們捧場,但是最終慘劇還是發生了。
不可理解的是印度的種姓劃分,以及哪里來的四大種姓之外的第五大種姓。小編接下來和大家聊聊印度的四大種姓以及第五大種姓,四大種姓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一個亞種姓那就是達利特。
目前在印度有將近2億人口的人屬于達利特,而這些被稱為達利特的人在與其他種姓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是要避開其他人的,他們甚至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在其他種姓人的身上,不然那就是一頓暴揍;包括打水的時候沒有先來后到這一說,看到其他種姓人打水,那么達利特要避開,等其他人打完水了,然后他們才可以打水。
而關于種姓又是怎么劃分的,怎么來界定的呢?
婆羅門:屬于僧侶階層,是和神打交道的群體
剎帝利:屬于統治階層,貴族以及軍隊,是國家的統治階層
吠舍:屬于平民,經商
首陀羅:屬于最低等級的體力勞動者以及手工勞動者
達利特:是首陀羅再次分化后的賤民,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從事最臟的工作。
而這種劃分只是從職業上進行一個區別,是種姓制度的一個表象,而這個種姓制度劃分的內核是以人種來劃分的。即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與當地的民族之間進行的統治與被統治之間的一個階層細化。看看印度人的外貌就可以看出,印度是一個多種族通婚,然后最終誕生出的一個新的族群。而當初雅利安人為了統治印度,便創造了印度婆羅門教,即將人劃分等級來進行管理,盡管那時印度大陸分為許多國家,而沒有一個統一的實體。
雅利安人中的從事宗教的人被劃分為婆羅門;而統治當地民族的貴族和軍隊便屬于剎帝利;而擁有土地的當地人,以及商人,以及被開除出去上兩個等級的雅利安人便屬于吠舍,他們是供養上兩個等級的人群;而沒有土地從事其他手工業者,大多屬于當地民族。
種姓制度的形式是職業的劃分,而內核是種族的劃分,而要達到的目的則是要獲得統治利益,不同種姓之間獲得的權利是不同的,以此來讓不同種姓階層生活在自己的范圍之內。比如,婆羅門剎帝利是可以娶下兩個階層的女人,而下兩個階層是不能夠娶上兩個階層的女人的;而下兩個階層的人必須在本階層內通婚,而不能跨階層通婚。
而不幸的是,達利特這些人連首陀羅都不如,意味不可接觸,所以就有了這樣悲慘的事。你是不是懷疑這已經是回到了封建時代了,不過好像中國封建時代也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