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達哥拉斯:發現勾股定理,“整個天體是一種和諧和一種數”。
蘇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美德就是知識”。從目的角度給美下定義,認為美是相對的,有利于達成目的的東西就是善的和美的,反之則是惡的和丑的。
柏拉圖:著作大多用對話體寫成,代表作包括《理想國》、《大希庇亞篇》等,提出美是理式學說。創辦了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雅典學院,學院門口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p>
亞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識于一身,恩格斯稱之為“最博學的人”。構建了“三段論”的推理系統(在當今的人工智能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對老師柏拉圖非常敬愛,但不盲目崇拜,曾說過:“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他批判了柏拉圖的唯心主義,認為一般就在個體之中,一般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存在,美也不能脫離具體的、現實的事物而獨立存在。
普洛丁:新柏拉圖主義的創始人,認為神才是美的來源。
賀拉斯:代表作《詩藝》為詩人們制定了法典,“從生活和習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從那里吸收忠實于生活的語言?!?/p>
朗吉努斯:代表作《論崇高》第一次將“崇高”作為一個審美范疇提出來。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提出“道法自然”。
莊子:代表作《莊子》,其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追求“逍遙”,認為自然是富有情感的生命體,它可以和人的情感對應起來。著名的《莊周夢蝶》和《濠梁觀魚》的寓言就體現了物我合一、以物之心度物之情的觀點。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核心觀點——“仁”,其美學思想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主張人人都實行“周禮”,提倡中庸之道。
奧古斯丁:基督教美學的創立者,代表作《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
托馬斯.阿奎那:代表作《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主張“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作美?!?/p>
王弼:提出“得意忘象”的美學命題。意,代表事物的規律。象,代表物象。得意忘象,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褒義詞。
顧愷之:東晉時代最偉大的畫家,提出“傳神寫照”的美學命題。認為繪畫的目的是“傳神”,即表現人物最本質的精神和性格特征,關鍵之處在于對眼睛的刻畫和描繪。代表畫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
宗炳:南朝宋畫家,率先將老莊之道和山水畫藝術聯系起來,在《畫山水序》中提出“澄懷味象”的美學命題。澄,澄清。懷,心靈、思維。味,品味。象,山水的形象。澄懷味象,即澄清污濁勢利之心,欣賞品味自然山水的美好形象。
謝赫:南朝畫家,在《古畫品錄》中提出“氣韻生動”的美學命題。
嵇康:三國時期音樂家、文學家、思想家,竹林七賢之一,在《聲無哀樂論》里提出了“聲無哀樂”的美學命題。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提出“詩畫同一”,主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但丁:代表作《神曲》、《新生》等。一方面,他認為上帝是美的本源,神學理性是判別美丑的標準和尺度,另一方面他強調藝術模仿自然,尊崇人的個人情感和個性自由。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達·芬奇:留給后人12幅繪畫作品和7000多頁手稿、設計圖。開創了“繪畫是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的時代,正如他自己所說:“繪畫,實際上是科學和大自然的合法女兒?!?/p>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稱之為船山先生。善詩文,工詞曲,論詩多獨到之見。其詩學核心為“內極才情,外周物理”?!皟葮O才情”是詩人心靈手巧的充分體現。“外周物理”意味著與物通理,理隨物顯,呈現神理,得寫神之妙。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還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黑格爾稱之為“現代哲學之父”。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認為當人在懷疑時,他必定在思考,由此得出“我思故我在”。
培根:英國散文作家、哲學家,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被馬克思稱之為“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
約翰·洛克: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者。代表作《人類理智論》、《政府論》、《論宗教寬容的書信》等。
夏夫茲博里:自然神論者、新柏拉圖主義者,代表作《論特征》。
大衛·休謨:既是英國經驗論哲學的完成者,也是近代歐洲不可知論的創始人。認為人的心靈、情感、感受才是美的確定者。提出了“同情說”,這里的“同情”指的是原意,并非“憐憫”,而是設身處地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為有的情感或活動。代表作《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
柏克:英國著名政治家,被認為是保守主義的鼻祖。代表作《論崇高和美兩種觀念的起源》。他曾說過:“一個人只要肯深入事物內部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于為真理的事業服務?!?/p>
讓-雅克·盧梭:代表作《科學與藝術》、《社會契約論》、《懺悔錄》、《愛彌兒》。他是自然主義的代表和“浪漫主義之父”。所謂“浪漫主義”,就是強調以自我的情感、個性和自由,而不是以理性作為評判事物的標準。
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主編,本人為此書撰寫了1139個詞條。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提出“美在關系說”,認為生活是文藝的源泉,只有建立在和自然萬物的關系上的美才是持久的美。臨終前對女兒說的最后一句話是:“邁向哲學的第一步,就是懷疑。”
維柯:開創了社會科學,代表作《新科學》是探討人類社會文化起源和發展的一種大膽嘗試。
鮑姆加登:開創美學,被稱為“美學之父”。在《美學》中初步規定了美學這門學科的對象、內容和任務,確定了它在哲學科學中的地位,使美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溫克爾曼:代表作《古代藝術史》在藝術史和藝術考古學上的貢獻都是無與倫比的。
萊辛:德國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代表作《拉奧孔》通過分析古典雕塑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的差異,探討了造型藝術與詩的界限問題。
康德: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奠基人,盧梭的粉絲,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這三部《批判》的完成標志了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誕生,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他曾寫道:“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反復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歌德:德國文學家、自然科學家、思想家,浪漫主義先驅,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歌德和席勒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歌德曾說:“是席勒給予我第二次青春。”在席勒去世時,他喟嘆道:“這位摯友的死,使我也失去一半的生命。”他自己死后,根據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兩人永遠的在一起了。
人物軼事:一次歌德在公園里散步,在一條僅能讓一個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評家相遇了?!拔覐膩聿唤o蠢貨讓路。”批評家說?!拔仪『孟喾矗 备璧抡f完,笑著退到了路邊。
席勒:德國戲劇家和詩人,代表作《歡樂頌》,貝多芬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提出“審美中介說”,認為從感性的人過渡到理性的人,必須通過審美教育來完成。鮑??J為,席勒是康德與黑格爾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橋梁,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黑格爾:德國哲學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整個黑格爾美學體系的核心與基礎。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寫道:“存在即合理?!彼强陀^唯心主義的代表。
叔本華:德國哲學家,開創了非理性美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主義的創始人,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叔本華被稱為“悲觀主義的哲學家”,認為“生存自身就是不息的痛苦”,意志是痛苦的根源,欲望是意志的根本,痛苦產生的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滿足,從而提出通過禁欲來否定意志以擺脫痛苦的方法。
叔本華曾試圖和黑格爾在講臺上一決高下,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他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個人。于是叔本華憤然離開大學講臺。他說:“要么是我配不上我的時代,要么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尼采: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繼承者 ,存在主義的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全集》。尼采提出,每個人都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權力意志”。希特勒是尼采的粉絲,曾親自拜謁過尼采之墓,并把《尼采全集》當作壽禮送給墨索里尼,尼采的一句格言為希特勒終生恪守:“強人的格言,別理會!讓他們去唏噓!奪取吧!我請你只管奪取!”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民主主義者,代表作《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怎么辦》。提出“美是生活”,挑戰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美學。
費希納:德國哲學家、物理學家、心理物理學的主要創建者,實驗心理學和美學的先驅。在《心理物理學綱要》一書中,他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引入心理學,提供了感覺測量、心理實驗的方法和理論,為馮特建立實驗心理學奠定了基礎。
李普斯: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把“移情說”提升到科學形態,“移情說”是休謨的“同情說”的一種變體。“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
丹納:法國文藝批評家和歷史學家,代表作《藝術哲學》、《拉封丹及其寓言》。提出“三因素說”,認為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影響和制約著精神文化的發展。提出“特征論”,衡量藝術價值的三個尺度分別是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和效果集中的程度。
王國維:浙江海寧人,代表作《人間詞話》是一部東西合璧的杰作。王國維用叔本華的美學思想解讀《紅樓夢》,賦予了中國文學現代批判性的內涵。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p>
克羅齊:意大利著名哲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開創表現主義美學,主張“藝術即直覺”、“直覺即表現”。
喬治·桑塔耶拿:自然主義代表,主張美是客觀化的情感,他的《美感》一書是美國的第一部美學著作。
貝爾:形式主義美學代表,認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就是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組合起來的關系或形式,是排除現實生活內容的純粹形式關系。這種形式主義把人們從現實世界帶向神秘的世界,對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形式主義美學是一種強調美在線條、形體、色彩、聲音、文字等組合關系中或藝術作品結構中的美學觀。與美學中強調美在于模仿或逼真再現自然物體之形態的自然主義相對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代表作《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基礎是無意識理論,其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僅在于發現心靈內的無意識?!彼麍猿中杂侨祟惾〉靡磺谐删偷脑慈?,把人的精神分成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他還創造了“俄狄浦斯情節”這個精神分析術語,認為即使是幼兒也有性欲,母親則是他第一個戀愛的對象,也是他第一個發泄愛欲的對象。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從“達達”衍生出超現實主義。正如弗洛伊德理論極其強調無意識的性欲的重要地位,而超現實主義作品也常常帶有色情寓意。
維特根斯坦: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代表作《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他運用語言分析的武器,對審美和藝術的普遍共性提出質疑,讓傳統美學遭受到很大的沖擊。
胡塞爾:現象學的創始人,主張對藝術作品的本質結構的感知和把握,旨在打破主客觀對立,強調交流和融合。
卡西爾:符號學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
蘇珊·朗格:卡西爾的學生,符號美學的代表人物,認為“所有意識的經驗都是一種符號化了的經驗的表現”,并且明確地把藝術定義為“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
薩特:法國哲學家、作家、社會活動家,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全面討論了關于“存在”的理論。薩特從人的主觀性出發談個人自由。他認為人在自主選擇自己的本質時具有絕對自由。
馬爾庫塞: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對傳統美學進行批判,其基本思想是,藝術即現實的“異在”。他認為,現代科技的進步給人的思想帶來了理性的桎梏,審美能夠使人格從理性的壓抑中解放出來,從而與理性建立一種新的和諧。
阿多爾諾: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美學思想所表現的社會批判意識是以他的“否定辯證法”為哲學和邏輯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