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圓壺一粒珠
文丨砂海墨韻
在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中,有數款幾何形制的壺型極為經典,如三角造型的子冶石瓢、數圓堆砌造型的掇球,四方壺型等等。
這些壺型有的我們之前都講過,不多贅述,而我們今天要聊的壺,也是幾何中的一個圓。
它就是「一粒珠」。
不得不感嘆古人取名極為雅致,單從一粒珠這個名字我們便可以想象出,其壺身便是一顆圓潤飽滿的珠球。
而紫砂的圓壺的圓,完全是靠藝人的拍子一下一下拍打出來的,因此不會是完美的球體。
而從清代至今,很多名家都在不斷的完善、修正這個圓,力求將紫砂圓器的魅力展現。
▲清德堂 一粒珠
此壺泥色紅潤,間著點點黑砂礦漬,顯出此壺泥料精細篩選。
壺開小口,豐肩圓腹,彎流環柄;平蓋上捏飾橢圓形圓珠鈕,十分提氣。
我們可以看到此一粒珠的形制還并不是完美的圓。
▲邵友蘭 一粒珠
此為清代制壺名家邵友蘭所制。
壺身飽滿成圓,可見制技功力,壺口嵌蓋,線條切合壺身的圓,流暢如意,精美自然。
對比前作,已經開始趨向于完美的幾何圓形制了。
▲蔣德林 一粒珠
此為清制壺名手蔣德林所制,號萬泉。
壺名一粒珠深切其形,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珠圓玉潤,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
一粒珠壺所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平和的心境,此件砂壺造型飽滿圓潤,曲線動人,令人賞心悅目。
▲何心舟 一粒珠
此為玉成窯傳器,為制壺名家何心舟所作。
壺體飽滿呈圓珠狀,有如珠似玉般的圓潤光潔,嵌入式口蓋,最大程度保持了壺身整體形象的完美。
壺蓋嵌以一粒珠,疊造出雙重的視覺效果。壺嘴位置上提,自壺肩而出,形似滑過玉珠的水滴,隨壺身的走勢自然牽引。
輕盈的線條在無形中勾畫著協調婉轉的比例,恰到好處的“線韻”表達了壺的體量感、空間感與形象感。
▲何心舟 一粒珠
此件一粒珠壺出自紫砂大家黃玉麟之手。
玉麟制器,選料考究,制工精研,非常人所能及,而這件一粒珠的壺身較為扁圓,最特別的乃是運用了鋪砂技法。
砂礫沒入胎身,產生出明顯的層次感,以手撫之,卻又光滑細膩,十分精美。
▲沈孝鹿 一粒珠
此為民國時期制壺好手沈孝鹿所作。
前之一粒珠多是端把,而清時黃玉麟有制硬提梁把,而這款則是軟提梁一粒珠。
壺全身光潔,左右兩肩各起一拱耳,套以金屬提梁,給人以古拙之美,別有韻致。
▲顧景舟 一粒珠
此為近代制壺大家顧景舟先生所作。
顧景舟先生在沈孝鹿款一粒珠的形制上改動,將壺鈕制成同樣飽滿的圓,二者呼應和諧,以人圓潤之感。
壺嘴同樣選擇了二彎流,搭配提梁把,虛實空間恰好,賞心悅目。
▲汪寅仙 一粒珠
此為當時制壺大家汪寅仙老師所作。
汪寅仙在一廠時,經常受到顧老指點,可謂顧老的半個弟子,此一粒珠同樣延續了顧壺的風格。
同樣是軟提梁一粒珠,汪寅仙老師在壺流上做了改動,亦更加飽滿、豐富。
在紫砂造型藝術的領域之中,這些一粒珠,可謂道盡了圓器之美,以手工拍打而制圓,令人感嘆其制器技藝之高超。
滄海一粒珠,紫砂如玉潤,真乃是茶器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