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托漢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陜南”文化品牌。公元前206年,劉邦忍辱負重率攻下秦王都的大軍,來到漢江上游漢中地休養(yǎng)生息。他看到漢中溫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地,開始囤積糧食,并筑壇拜將、厲兵秣馬,利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計謀,于公元前202年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江上游的漢中是他的發(fā)跡之地,遂定國號為“漢”。漢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漢水-漢朝-漢族-漢字-漢文化”連成一線,形成了中國的“大一統(tǒng)漢文化”。
(2)以漢江、丹江為紐帶,打造漢江流域黃金水道的“漢水文化”。在漢江河道上,存在與“漢江”相關的歷史地名,在漢中區(qū)域內(nèi),有漢中南面的漢山、市區(qū)的古漢臺、沔陽縣(秦漢時期,漢水被稱為“沔水”,西漢初,在今勉縣城東舊州鋪始置沔陽縣),在安康區(qū)域內(nèi),有安康城的“漢中郡”、紫陽縣的“漢王城”、漢陰縣的“漢陽鎮(zhèn)”、石泉縣的“秀挹西江”古城等,在丹江河道上,丹鳳縣名等,它們都是“漢江文化”的重要歷史遺跡。因此,陜南漢江流域的三地的寧強、勉縣、漢臺、南鄭、城固、洋縣、西鄉(xiāng),石泉、紫陽縣、漢濱、旬陽、白河,商州、丹鳳、商南等,以漢江、丹江為紐帶,打造漢江流域黃金水道的“漢水文化”。
(3)以巴山鹽道為依托,打造大巴山北坡神秘巫文化的“巴文化”。歷史上的“鹽道”成為重要的巴文化遺跡,而今大巴山北麓的安康境內(nèi),在嵐皋的嵐河鹽道上,發(fā)現(xiàn)巴人部落,鎮(zhèn)坪沿南江河而行的鹽道,其發(fā)源于大巴山的南江河上游的“毛壩河”、從巴地流進紫陽任河的“大巴塘”、“芭蕉”、“毛壩鎮(zhèn)”,以及大巴山北麓的漢中境內(nèi),鎮(zhèn)巴縣的鎮(zhèn)巴、巴山鎮(zhèn)、巴廟鎮(zhèn)等地名,都與“巴”音符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大巴山北麓的鎮(zhèn)坪縣、嵐皋縣、紫陽縣、鎮(zhèn)巴縣以巴山鹽道為依托,突出大巴山北坡神秘巫文化的“巴文化”。其中鎮(zhèn)坪縣要突出巫文化的“鹽道文化”,嵐皋縣要突出巫文化的“藥文化”(南宮山人身不腐的圓寂和尚的神秘中藥材)、紫陽縣要突出巫文化的“茶文化”、鎮(zhèn)巴縣要突出巴文化積淀豐厚的“鎮(zhèn)巴名歌”(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4)以天險秦嶺為靠山,打造秦嶺南面歷史古道的“秦文化”。以秦朝命名的秦嶺,其北側是“八百里秦川”的秦朝皇都,南側是“魚米之鄉(xiāng)”的漢文明發(fā)端之地,山間河谷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孔道,其中連接關中與漢中、巴蜀的最早通道之一的褒斜道,架起古城秦文化與蜀漢文化的橋梁,連接關中與金州的秦楚古道和巴山鹽道,架起古城秦文化與巴文化的橋梁,連接關中與商洛、楚地的藍武道,架起古城秦文化與荊楚文化的橋梁。因此,秦嶺南面的陜南三市:漢中的略陽縣、留壩縣、洋縣、佛坪,安康的寧陜縣、商洛的柞水縣、商州區(qū)、洛南縣以天險秦嶺為靠山,打造秦嶺南面歷史古道的“秦文化”。
(5)借歷史文化名片“朝秦暮楚”,打造秦楚交界的“秦楚文化”。地處秦楚交界的陜南轄區(qū),由于歷史原因,兩國邊關持續(xù)發(fā)生爭奪地盤的拉鋸戰(zhàn),使這里的地域時時發(fā)生變化,邊民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朝秦暮楚”的應急做法,以保人身安全。安康市的平利縣關亞邊關楚長成,商洛市的山陽縣漫川關古鎮(zhèn)和就是邊關之爭的歷史見證。因此,平利縣、山陽縣可借歷史文化名片“朝秦暮楚”,打造秦楚交界的“秦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