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是日本茶道倡導的生活美學,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特別針對世人對富貴奢華的追求而提出。簡單地說,就是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簡單、樸素,甚至是殘缺、清貧的美。這種傾向從村田珠光的草庵茶就開始了,其淵源還是來自禪宗。古代禪者生活在水邊林下,茅屋草鞋,身無長物。此外,佛教還有惜福的傳統,所以寺院很多用品都是代代相傳的,歷經風霜,自有一種古舊、沉靜而富有內涵的美。
近年來,隨著侘寂風的傳入,不少地方也在仿效此類效果,讓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些設計會流于表面,刻意求殘求舊,卻沒有理解這些表象背后的深意。事實上,侘寂不是抄一些材料或擺設就能體現的。為什么這么做,要表達什么精神,什么境界,需要有禪的智慧為支持。我覺得,時代在變化,形式上未必要一成不變,關鍵是理解個中精神,再以適合當下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的借鑒,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節制。現在是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擁有很多東西,所以節制格外重要。節制物品的數量,既可以讓空間留白,保持疏朗,也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對生態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克服貪欲,不受外界誘惑,不為物質所累。
其次是尊重。作為消費者,選擇適合長期使用的物品,用心呵護。茶人有養壺的習慣,其實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心態對待其他物品,珍而重之,讓它在你手中變得更好,而不是喜新厭舊,隨用隨拋。作為設計者,則應該提升審美和心性素養,用好的設計來制作產品,通過再創造,讓自己使用的材料得到升華,而不是一味迎合世俗潮流,或是為刺激人們的購買欲做些什么。
本著這兩點,我們就可以因地制宜,創造屬于自己的侘寂之美,比如少而美,簡而美,陳而美,靜而美。
以上五個方面,包含茶道的思想源頭以及在日本的形成,領會其中的精神內涵,有助于我們做好這個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