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心學的方法論
孔子說:“這個世界應該是'仁’的世界,所以我的方法論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理學大師程頤臨死前,弟子們跪在床邊哀鳴:“我們一定把老師的學說用到正地方?!背填U突地回光返照,睜圓眼睛說:“你們居然說'用’?!一說'用’就是錯的。我的學說不是拿來用的,學我的學說就是目的。所以我的方法論就是'學理學’?!?/p>
王陽明說:“這個世界應該是萬物一體的世界,所以我的方法論就是'為善去惡’?!?/p>
實際上,方法論只是一種理論,它只是一種理想,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就別強加給別人。但有些東西,你不喜歡不代表別人不喜歡,比如骨頭,你不喜歡,狗就喜歡。這其中有很多學問在,所以孔子又提出很多方法。和他一樣,王陽明也提出了很多方法。這些方法既是為善去惡的理論,也是我們學習心學的工具,既是知也是行,既是良知,也是致良知。
一、四事規:陽明心學的四誡
四事規原名為《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王陽明初創心學后在貴州龍場為弟子們立下的訓誡,它包括四方面: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立志,就是意之所向,它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大主題,也是王陽明人生初始的主題。據說,王陽明12歲時在北京長安街漫步。一大仙模樣的人拽住他說:“我為你看相,不收錢。記住我下面的話,你的胡子到領口時,進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窩,結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圓?!?/p>
這段話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的:你30歲時能在學問上登堂入室,四十歲時可建立完善的思想體系,50歲左右,就能將思想體系運用到實踐,由此人生圓滿。
王陽明自從聽了這段話后,就常常在課堂上走神,因為他在凝思。后來的某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是問,人生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未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笑笑,又思考了一會兒,才做出他自認為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边@在當時的確是標準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數中國人發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樣,明帝國的知識分子們當然是以讀朱熹理學通過八股考試進而做官為畢生理想。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p>
老師不自然地“哦”了一聲:“怎么?你還有不同的看法?”
王陽明夸張地點頭,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p>
老師目瞪口呆,突然狂笑,然后對著王陽明搖頭:“孩子,你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哈哈。”
學做圣賢,這就是王陽明在12歲那年立下的志向,從此,他的志向從未改變過。創建心學后,他對立志異常重視。《傳習錄》和《文錄》中談立志的地方不勝枚舉。不過,正如你所知,陽明心學的立志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立志有很大不同。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雖然各種工匠有技能才藝的人,沒有不以立志為根本的。現在的讀書人,曠廢學業,墮落懶散,貪玩而荒費時日,因此百事無成,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罷了?!?/p>
志向未立定,就如同無舵的船,沒有銜環的馬,隨水漂流,任意奔逃,連鬼都不知道你最后能到哪里!
談到這里,我們可看出王陽明所謂的“立志”就是立下志愿、樹定志向。它可以是具體的,諸如我想當個科學家、我想當個土豪、我想當個政治家等。
但他話鋒一轉,馬上進入他對立志的看法:
“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為圣人了;立志做賢人,就可成為賢人了。古人所說,'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厭惡他,兄弟怨恨他,族人鄉親輕視厭惡他,如像這樣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愛他,兄弟喜歡他,族人鄉親尊敬信服他,何苦卻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壞事,可是父母疼愛他,兄弟喜歡他,族人鄉親尊敬信服他,如像這樣就做壞事,是可以的;做壞事就使父母憤怒他,兄弟怨恨也,族人鄉親輕視輕視厭惡他,何苦卻一定要做壞事、做小人呢?”
最后他巧妙地來了句經典的結語:各位同學想到這點,也可以知道為君子應立定志向和什么樣的志向了。
由此可知,王陽明所謂的“立志”其實是學做圣賢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就是致...
或許有人問,這只是道德志向,和事功不搭邊??砂赐蹶柮鞯恼f法,只要你能存天理去欲望、良知光明,用這光明的良知去行走天下,何事不可成?
在王陽明看來,立志并非是易如反掌的事,它很有難度。所以他要求正人君子立下志向后,要眼里耳里只有自己的志向,內心永遠只專注于自己的志向:
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
具體方法是:?
一毫私欲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
聽一毫客氣之動,只責此志不立,即客氣便消除。
(心得:以禪法來說,就是用“覺照法門”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這里的“格物”即是格心物,覺知自心的起心動念,存天理、去人欲。)
或
怠心生,責此志,即不??;忽心生,責此志,即不忽;燥心生,責此志,即不燥;妒心生,責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責此志,即不忿;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傲心生,責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責此志,即不吝。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故責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魍魎魑魅 - 拼音wǎng liǎng chī mèi)
在一次講課間隙,王陽明對弟子們說:“諸公在此,務必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痛癢,恐終不濟事?!?/p>
這就是王陽明所謂的立志!
既然立下志向,接踵而來的事自然是勤學,勤學和立志息息相關:“凡是學得不夠勤快的人,一定是因為它所立的志還不夠深切。跟著我求學的人,我不會把天資聰明當作能力,我反而是把勤勞、謙虛當作難得的素質?!?/p>
按理,下一段應該是說如何勤學,勤學個什么。但王陽明說的卻是人對學的態度:“各位試著觀察同學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卻假裝很充盈;明明是沒學問,卻假裝很有學問’,隱藏自己的短處、妒忌別人的長處,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說大話來欺騙別人這樣的人,就算那種人天資很高超,同學們不會討厭他嗎?不會輕視他嗎?他就算用那種方式來欺騙別人,別人就真的會被他欺騙嗎?會有人不在背后偷偷地嘲笑他嗎?
“如果有人以謙虛緘默自我要求,以沒有能力的態度自處;深切地立志又努力實踐,勤奮向學又喜好提問;稱贊他人的優點,責怪自己的缺點;跟從他人的長處,揭明自己的短處;忠誠信實、和樂平易,外在跟內在完全相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