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生無常,世事無常。
這個無常的根源,來自哪里?
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諸葛亮精通道家的黃老學問,他留給兒子的智慧財富,在《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儒家曾子《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佛門更是清凈之地,“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
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
青少年能靜,才能專心學習;成年人能靜,才能好好做事;老年人能靜,才能心平氣和,延年益壽。
靜而后動,知而后行。知識和實踐能夠合一,內心和言行能夠一致,才是真正的知道,文化傳承。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悟到什么?這個用文字很難形容。那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生,也是死;是衍化,道生一,也是復歸,九九歸一。
我解讀《道德經》上一章時,提出這樣的觀點:真正厲害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你看不透他。
有讀者問:“我只是想知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妙在哪里?”
我看而不答,就像當年佛祖拈花微笑一樣。這個問題,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回答。
佛祖拈花微笑,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心神意會。
如果無法意會,說明自己的心境,還達不到那個層次,那就讓自己清靜下來。虛空思緒,明心見性,答案自然浮現。一切東西本自足,無需向外去求助。
老子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段話,講的就是“常”。
天地之根,萬物之源,心的本體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存在,那就是“常”。
從這個根源,衍化出萬物,萬物經過生長、茂盛、衰敗,消亡,人是萬物的一種,經歷生、老、病、死,最后都回歸到那個根,稱之為“常”的地方。
有人調侃說,人只能活一陣子,卻會死很久。
事實也是如此。所以說,生命無常,世事無常,人生無常。
因為出來混,總要還的。這個混的過程,就是短暫的一生,來的時間,和去的時間,無法控制,這就是無常。
只有九九歸一以后,回到那個“常”,才是塵埃落定。
有個名詞,“無明眾生。”
值得注意的是,無明不等于無知,更不等于愚笨。
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道生命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知道天地規律是怎么演變的,知道這個“常”,才是有明。不知常,就是無明。
我們都是無明眾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知常,妄作,兇。
不知道規律,瞎折騰,胡思亂想,亂動,那就是妄作,兇多吉少。
很多人,不知常,不知道規律,一輩子忙忙碌碌,都不知道自己為了什么,那不是妄作,是什么?
知道規律以后,有明,心中明了,就不會妄作。這個時候,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天地規律,亦是天地的秘密。
說簡單,其實也深奧。
最深奧的,和最簡單的,是一個太極的陰陽兩面,就像一只手的正面和反面。你只開悟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
靜則能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