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指數基金是購買全部或者部分指數的成分股,所以你得先了解自己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指數標的,可以是:
滬深300指數:跟蹤滬深市場300支規模大、流動性好的企業,如中石油、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也就是常說的藍籌股。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那些優績指數基金的重倉股,會發現有不少白馬股,比如:
(華夏滬深300ETF聯接持倉股票)
上證50指數:挑選了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 只股票,可以說是藍籌中的藍籌股。
中證500指數:在扣除滬深300只成分股之后,按照成交額由高到低,選取前500名股票作為樣本股,反映的是滬深證券市場中小盤股的整體狀況。
創業板指數:指的是從創業板股票中選取100只組成樣本股,比如:
(易方達創業板ETF聯接持倉股票)
除了上面這些常見的指數,還包括上證180、行業指數、中小板指數等,以及最近很火的港股,比如通過港股通額度投資恒生指數成份股的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及基聯接基金:
除了指數標的,在挑選指數基金的時候還可以參考以下兩點:
1、選擇規模最好是1個億以上的,規模太小會有清盤風險;
2、選擇同類替代品,很多基金公司都會圍繞同一個指數開發指數基金產品,如果追蹤這些指數的指數基金,其中一只指數基金沒有了,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替代品繼續投資。
從2016年年底出現某基2天“閃電認購”,到近期平均收益連續四個交易周上漲,指數基金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
然而,中美兩國的市場差別大,巴菲特所看中的美股行情與咱國內不一致,大家也不要過于依賴股神的說法。
循例必須提醒大家的是,成長板塊的高估值壓力在不斷緩解,后市或迎來反轉。不建議大家目前入手,如果真的想入手的朋友就考慮定投。
還要叮囑一句:本文所列舉的基金純粹作為科普文例子,并不是推薦大家購買。
在被問到如果回到30歲,攢到了第一個100萬美元應該怎么做時,巴菲特回答,“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只成本費率低的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指數基金上,然后繼續努力工作。”
大家自己去品味一下股神這話吧!